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管住自己     
不知是因为境遇的不尽如人意,还是与生俱来的弱点,我们常常放纵自己,甚至纵容自己的某些缺点:因为一个个梦想的破灭,便放纵自己的失落感;因为遭受失败和挫折,便放纵自己的坏心情;因为毫不在意,便放纵自己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因为甘于平庸,便放纵自己的惰性;因为稍有失意,便放纵自己的不满和嫉妒;因为略有成功,便放纵自己的骄傲;因为心理失衡,便放纵自己的私欲。事实证明,放纵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放纵自己一种不良的行为和习惯,会影响身体的健康;放纵一种坏心情,会导致一种坏脾气;放纵惰性,会导致一事无成;放纵一种…  相似文献   

2.
张魁兴 《学习月刊》2014,(21):17-17
有人总结说,人生有三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我以为,这"三乐"说的都是对人生的态度,有了好的人生态度,你的人生就会快乐。著名科普理论家、科普学主要奠基人,中国科普界标志性人物周孟璞的"三乐"就差不多是这"三乐",只不过周老把"自得其乐"改为"奉献求乐"。  相似文献   

3.
记住忠告     
人都有过“不识愁滋味”的年月,那种“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狂放,自然对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之类经验不屑一顾。经历了人生风雨的洗礼,方才明白老人言对人生是一种忠告,其中包含许多合理的成分,听听是可以增强“免疫力”的。无论高人俗人,记住忠告是人生之福,虽然最后未必能得荣华富贵,起码能善始善终;而忘记忠告常常是人生之祸,也许缥缈之间即会走向人生的反面。对待物质享受,“知足常乐”有其可取的人生意义。人的忧乐与物质条件之间并非正相关。锦衣玉食者、高官厚禄者、腰缠万贯者未必烦恼就少,他们常有不被人…  相似文献   

4.
主角与配角     
《党课》2012,(10):51-51
在戏台上,因为形象、演技、能力、性格等原因,有些人以演主角而擅长,有些人则以演配角而出彩,他们各安其位,相得益彰,合作了许多精彩剧目,令人啧啧称赞。历史是一个大戏台,同样也有生、旦、净、末、丑,同样需要主角与配角密切配合,精诚团结,找好各自定位,相互补台而不抢戏,这样才能有成功的演出,将经典剧目留给世人。  相似文献   

5.
注重做好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近年来,弱势群体这个概念浮出水面,并逐渐被政府所关注和接受。既然大家接受和关注弱势群体,那么就需要把它的内涵搞清楚。我认为,“弱势”并不是指人的主观方面的条件有什么低下或缺陷,而是指在权力和权利方面、发展的机遇方面、生活的物质条件方面不具有任何优势的人们。 中国目前的弱势群体与西方国家的弱势群体不同。西方国家的弱势群体是在资本主义环境中长期竞争和挣扎,陷于失败的人群。他们对于自己处于弱势的现实,一般从思想上采取无可奈何的态度,至多采取工联主义的改良态度。中国的弱势群体则不然,他们伴随着社会转型和…  相似文献   

6.
常听到人们谈起有关“满足”与“不满足”的话题,总的感觉是:对自己物质条件、生活境况已经很“满足”的人少,而持抱怨、期待态度的人却比较多,显示了处在当前我们这个经济社会重要战略转轨期的人们对自身生活、成就及人生的种种心态。  相似文献   

7.
正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人认为幸福就是家财万贯,有的人认为幸福就是飞黄腾达,还有的人认为幸福就是名扬四海、光宗耀祖……境遇不同,对于幸福的理解也会不一样。当我们口渴时,喝到一杯凉水就是幸福;当我们饥饿时,吃上一块面包就是幸福;当我们劳累时,休息一下就是幸福;当我们生病时,拥有健康就是幸福。作为一个普通女人,我对幸福的要求简单而真实,拥有一份满意的  相似文献   

8.
下期话题     
正如今是一个网络的时代,人人都是网民,人人都是自媒体。中宣部和国家网信办提出做个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有文明的网络素养、有守法的行为习惯、有必备的防护技能的新一代"中国好网民"的要求。传播正能量,让网络天空拥有"中国蓝",首先要有好网民,做个中国好网民,这就需要人人积极参与。因为每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在网络上活跃的"你"和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4,(7):1-1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0.
幸福是什么幸福的一种就是知足。因为知足者常乐,乐是幸福的直观体现。知足是一种感觉,感觉影响心情,好的心情催生幸福感。遭遇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淡然一笑,泰然处之;有的人捶胸顿足,痛不欲生。知足不知足,全看当事人的心境。知足,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模式,看当事人拿什  相似文献   

11.
《党建》2000,(9)
腐败是一个历史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古今中外都有。我们党是清正廉洁的党,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反对腐败也是坚决的。但要清醒地看到,我们这样一个有六千三百多万党员的大党,正处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风廉政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认真严肃对待的问题。我们决不能因为党内一些领导干部存在腐败问题而否定党的领导,也决不能因为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而放松这方面的斗争。不坚决反对腐败,必将亡党亡国。“生于忧思,死于安乐”,领导干部要牢记在心。 领导干部要经常想想我们活在世上为了什么,在领导岗位上应该…  相似文献   

12.
闲谈中,有名党员干部"坦言":"上班按部就班,下班打道回府,工资够用就好——这样的日子可以了。"由此,一幅"知足常乐"的惬意样,似乎很是让人羡慕。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思忖,党员干部有如此心思,恐怕害莫大焉——事业如何推进,社会如何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何而来?诚然,党员干部在物质追求方面能够知足常乐,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以物欲的知足常乐为借口,进而不思进取、消极作为,便是丢了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相似文献   

13.
提高自身素养对于领导同志来讲,是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前提,是实现个人进步和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在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雷厉风行与严谨细致的关系对于领导于部而言,雷厉风行的作风是一个觉悟问题,也就是工作有没有热情、有没有激情、有没有主动性的问题。能否做到雷厉风行,反映了领导者的能力和水平。而严谨细致的作风,就是做事前不怕困难,不怕麻烦,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情况后再做出正确判断、决策和周密部署,在开展工作时有程序、有章法。倡导雷厉风行的作风,并不是简单地否定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因为与雷厉风行相对立的,是工作拖拖拉拉;倡导严谨细致的作风,并不是否定雷厉风行的态度,因为与严谨细致相对立的,是工作粗心大意。所以,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就是要在雷厉风行的同时,努力做到严谨细致,既不能因为雷厉风行而大意,也不能  相似文献   

14.
叶茂  李东方 《廉政瞭望》2013,(16):58-59
假设某天早上,你起床晚了,你不想上班迟到被罚钱,所以连早饭都没吃,就匆匆忙忙地去赶公交车。公交车幸运地赶上了,但一如既往的人满为患。你挤在人群中像放掉气的皮球,心情自然好不到哪去。糟糕的是,售票员的心情也不好,所以她对乘客的态度比较恶劣。  相似文献   

15.
梁新 《学习月刊》2014,(21):16-16
幸福是什么?问一百个人准会有一百种回答。不过,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那就是:一个人的心情好,就会一切都好;一个人若是心情不好.甚至会看什么烦什么,一切都不好。  相似文献   

16.
李红梅 《党的建设》2012,(10):22-22
初识《党的建设》是在13年前。记得那时我入党时间不长,因为党小组长作为实习领队外出。支部书记就找我谈话,让我先组织党小组的党员学习。见我而露难色,他就从办公桌里拿出一本《党的建设》。这是我第一次拥有一本党的刊物,激动兴奋的心情至今还记忆犹新。于是,我就用报纸做了个封皮,没事就看,逐篇通读,觉得好的文章就抄在小本上。另外对照原来党小组长的学习记录,认真准备党小组的学习材料。记得开党小组会那天,  相似文献   

17.
许敏 《党课》2011,(10):62-63
媒体素养,就是一个人认识、评判、运用传媒的态度与能力,是指人们面对传媒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制造能力、思辨性反应能力等。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可能随时随地要面对媒体,接受来自媒体的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对人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如何正确认识媒体的功能和作用,了解和用好媒体资源,如何自觉地参与媒体活动、促进社会发展,是值得领导干部重视的—个重要问题。对于多数领导干部而言,媒体素养是一门需要补课的新学问,因为较之于普通民众,他们与媒体有更多的接触,更需要提高面对媒体、利用媒体和引导媒体的素质与修养。加强媒体素养,各级领导干部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大度读人     
人生在世,离不开读书,更离不开读人。读人,有时比读书更难,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不同的态度有不同的结果。因此,读人的态度很重要。  相似文献   

19.
家园是故乡     
家,是一个很温馨的概念,所有切实的人生幸福大约都可以包容在其中了。那种飘渺的幻想中的幸福,因为缺少凭依,总是空茫而易逝,而幸福的感觉停留于幻想中,也是因为还未曾拥有过真实的幸福吧。家是温暖的,是盛满了爱的,因此许多志士在表示决绝的态度时,便常说要舍弃了家。“挈妇将雏鬓有丝。”鲁迅的诗意味着要引领着妻小共走艰辛的漫漫人生之路,全诗虽然是表达着与社会相关的悲愤情怀及其它较复杂的心绪,却于不经意间描写出一个感人的家的形态。“别妇抛雏断藕丝。”郭沫若的诗为了表示民族的义愤和气节,而毅然决然地舍奔了日本的…  相似文献   

20.
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拥有人才数量的多寡,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怎样,将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地位高低的关键。高素质的人口再生产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