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任海陆军大元帅时,一些人仰仗他的声望,想请他写推荐信求差事。搞接待的工作人员每次都会仔细检查来者的相关证件,他们担心,如果来者证书有假,却得了孙中山的推荐信,接收单位一问起来,就会坏了孙中山的名声。孙中山却认为,有的人实在找不到门路,可能会去走一些旁门左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记者到中关村海淀园采访。在一家金融网站从事销售工作的小孙兴奋地说,他当天就售出了近十万元的保险产品。一些客户还给他留言说,原先上网交易,总担心被黑网店欺诈。后来,他们发现小孙在网上亮出了“党员信用证”,小孙的产品不仅好,人还特诚实守信,于是大家就“锁定”了他。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不置家产   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独立和自由奋斗了 40年,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丰功伟绩,却没有为自己和子女家属置办过田地财产。他逝世后所留下的遗物只有自己用过的一些衣物、 2000多本书籍杂志。   董必武收礼付款   1964年 4月下旬,董老到武汉视察, 5月 8日去麻城重访他昔日从事教育工作的地方,并邀请旧友到龟山风景区游览,品尝名菜,畅叙友情。农场工作人员请他为“龟山茶”题名,离别时送他两斤“龟山茶”,董老当即叫秘书付款。农场负责人说:“这是我们特意送给您老人家的,不要钱 !”董必武说:“我之所以收下…  相似文献   

4.
袁元 《党的建设》2011,(11):60-62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的主流评价中,孙中山先生是革命家、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为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为国家的统一和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他在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人士当中有着崇高的威望,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对他怀着崇高的敬意,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孙中山也始终把中国共产党人当成...  相似文献   

5.
1996年11月,宿迁市刚组建不久,原沐阳县委书记黄登仁被提拔为宿迁市副市长。就在他踌躇满志地赴任之时,心中却总掠过一片难以抹掉的阴影:沐阳有些人会不会在他离去后,抓住他的一些“把柄”而“兴风作浪”呢?知者莫如己,他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就在他上任3个...  相似文献   

6.
秦春兰 《党建文汇》2009,(10):32-32
前不久,有人网上曝料,称重庆市北碚交通局门口有对联一副,曰:“怕辛苦莫入此门,图轻松另谋他路”。让上门办事者觉得是“警告”来者,而该局办公室工作人员解释,对联是意在告诫员工上班要不怕辛苦,群众产生歧义完全是个误会。  相似文献   

7.
启功学书法     
张映勤 《党建文汇》2011,(12):41-41
启功生长在书香门第,在他的祖父督促下学习书法。初时,不过是照猫㈣虎,成绩一直不大理想,悬腕运笔老哆嗦.他小时,就听老人讲过一个笑话,说某人访友进门见一人跪在地上,其友手拿一把纸扇站在那里,某人遂批评其友说:“你这个人架子太大,人家跪着求你,你还不肯写?”  相似文献   

8.
从收“润笔费”开始……赵曼写得一手好字的文建国自打担任湖南省岳阳市北区区长以后,上门求字的人猛然增多,一时间,他所在区的大街小巷、机关店铺、工厂学校,几乎到处都有他的笔迹。两年下来,他得到的“润笔费”,除去衣物、器皿、金银首饰等实物外,仅现金就1万余...  相似文献   

9.
缪传真 《廉政瞭望》2010,(10):10-12
机关秘书,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一些人眼里,他们干着最苦、最累、最不招人待见的差事;在另一些人眼中,他们是前程似锦的未来领导,离权力中心最近。  相似文献   

10.
赵光 《党史文苑》2001,(6):37-39
孙中山自创建兴中会,就被清廷视为洪水猛兽,除明令通缉外,还指令各驻外使馆对他进行绑架和暗杀,一些政敌也企图派刺客将其置于死地。孙中山的一生曾多次历险,但每次都在保镖的护卫下化险为夷。其中有三位保镖最引人注目,他们是号称“革命女侠”的尹锐志、尹维峻姐妹,及英籍加拿大人“双枪将”马坤。这三人的经历,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尹氏姐妹哈同花园击灯救驾尹氏姐妹是光复会成员,秋瑾的战友。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欧洲进行革命宣传和筹集捐款,听到起义爆发的消息后,立即兼程回国,于1911年12月25日到达上海。孙中…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的大潮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人主观。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现实生活中,一些人追求的是金钱,是物质享受,而缺少崇高理想和信念。然而,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许许多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仍把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作为自己毕生的神圣追求。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也许就在你的身边── 理想在追求中升华 小王是某县机关工作人员,做过教师,当过干部。为了入党,先后8次递交申请书,写过无数次思想汇报,历经8年的不懈追求,终于圆了多年的梦想,跨入了党组织的大门。当别人问起他为什么执著地要求入…  相似文献   

12.
1883年,孙中山从夏威夷归国,进入香港中央书院学习。毕业后他开始思考救国之道,“决定做一个医生,用医道来为人民服务”,于是他进入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医院学堂读书。1887年,孙中山又到香港雅丽氏医院继续深造,在那里他遇到了对他一生有重要意义、担任教务长的康德黎博士。此后,康博士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业上,都给予孙中山以无微不至的关怀。1892年,孙中山以全校之冠的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学士学位,教务长康德黎为西医学院能够培养出孙中山这样的优秀学生而感到由衷的高兴,特意设宴邀请50人祝贺。  相似文献   

13.
笔者采访原新华社社长穆青时,他告诉了我们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下面就是他的叙述:我们写焦裕禄的文章是在1966年初。焦裕禄的事迹,我已经在新华社里做过报告,大家听了都很感动。但这篇文章是否可以发表,怎么发表,我不敢做主。因为那个时候正是“文化大革命”前夕,人们已经被搞得有点紧张了。这篇文章里,我们担心的是两件事情,第一个,是兰考的灾荒敢不敢写,困难时期没饭吃、逃荒,这个事情敢不敢写?我是大胆地把它写出来了。不写困难,不写灾荒,焦裕禄的事迹、精神就写不出来;写了这些就是暴露黑暗面。但我还是大胆地写了…  相似文献   

14.
“灰色收入”不是工资收入,是介于正当收入和非法收入之间的收入。“灰色收入”的命名者是一位名叫朱胜文的人。此人原是哈尔滨市常务副市长,手握重权,因而求他办事的人颇多,谁出的钱多,给谁办事的力度就大。在朱胜文写的《我的灰色收入》的奇文中共列出年节礼金、生...  相似文献   

15.
订立 孙中山遗嘱的订立过程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1.汪精卫临时草拟根据汪在《“接受总理遗嘱并努力履行之”提案》所作的说明,1925年2月24日,汪精卫同孙科、宋子文和孔样熙4人一起到孙中山病榻前请求订立遗嘱。汪精卫说:“去年1月1日先生由天津进京时吩咐过几句话,他积四十年革命之日的,是求中国之独立、自由、平等……除这句话以外,先生此时还对我说明革命的方法,要特别注重两点:  相似文献   

16.
晏婴是春秋末期的齐国宰相。有一次,他正在家中吃饭,突然齐景公派人到他家来了,他得知这位大臣还没有吃饭,便将自己的饭分出一半请客人吃,结果客人和他都没吃饱。使臣回府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齐景公。景公昕后,十分感慨地说:“晏婴家里这样穷,我却一点也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啊!”于是,便派人送一大笔钱给晏婴,让他作为招待宾客的费用。可晏婴坚决不收,一次又一次地向来者陈说,  相似文献   

17.
对号入座     
姑父是某部门的领导,手中有权,因此很多人都求他办事。姑父不廉政,经常会收下求他办事者送来的购物卡。姑父收下的购物卡少则上千元,多则上万元。据姑姑讲,去年表弟结婚,所购买的商场物品用的都是购物卡。昨晚,我去姑父家串门,只见姑姑为刚收到的一张购物卡做标签。标签上不仅写上送卡人的单位,还写上送卡人的名字。我感到不解,就悄悄问姑姑:  相似文献   

18.
李珊珊 《党史文苑》2013,(10):51-52
铁道部前传 这次被撤销的铁道部是个与共和国同龄的机构.但中国人对铁路的梦想却是由来已久。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任铁道部部长是孙中山。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提名选举袁世凯为继任人后.就开始筹划修建铁路,在他看来。“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为交通之母”。  相似文献   

19.
张芳 《兵团工运》2022,(1):42-43
"我知道你们是上面的领导,李翔是个好医生,你们不要调走他,他走了,我们看病就不方便了"。我们去采访李翔时,住在当地的老奶奶将写了字的纸条塞到我们手里。害怕李翔被调走,是当地百姓最担心的事,每次有人到李翔这里,他们总会第一时间赶来"打探消息",李翔是当地老百姓离不开的人。  相似文献   

20.
唐宝民 《廉政瞭望》2013,(14):72-72
唐史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元载在诛杀了宦官鱼朝恩以后,深得皇上的器重,权势很大。有一天,他的一个父辈亲戚从宣州来到京城,希望元载能给他安排一个官做,但元载觉得他的能力不够,就想把他打发回老家。但还是想让地方上关照一下这名亲戚。于是,元载就开诚布公地和这个亲戚谈了,建议他依然同老家生活,并说已经准备好了一封推荐信。让他带回家去找当地官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