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仰的味道     
1920年的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两张长凳架起一块木板,既是床铺,又是书桌。桌前,有一个人在奋笔疾书。  相似文献   

2.
齐叟 《党建文汇》2001,(7):38-38
1920年的阳春三月,浙江义乌西乡山区的天气还相当冷。在被群山包围的分水塘村里有一间多年未修的柴屋,夜夜漏出丝丝缕缕的灯光。一直到黎明。  相似文献   

3.
信仰的味道     
1920年的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两张长凳架起一块木板,既是床铺,又是书桌。桌前,有一个人在奋笔疾书。母亲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些?”儿子应声答道:  相似文献   

4.
《广东党史》2011,(8):24-24
陈望道1891年生于浙江义乌分水塘村,1915年赴日本留学。1920年春到上海应陈独秀邀请担任《新青年》编辑;8月,与陈独秀等一起发起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第一任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  相似文献   

5.
马长虹 《党史纵览》2011,(12):53-53
毛泽东的记忆误差 毛泽东曾于1918年和1919年曾两次到北京。毛泽东后来向斯诺回忆说,第二次在北京(1919年12月至1920年4月)的时候,“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其中之一就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  相似文献   

6.
舒责 《学习导报》2011,(2):13-15
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收藏着1920年8月出版的我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这看似平常的一本书,却被称为"国宝",它的保存与流传,经历了世纪的风风雨雨。  相似文献   

7.
余玮 《党史纵览》2013,(1):41-43
1848年2月,两位"大胡子"合作完成的一本神奇的书问世。从此,一个"幽灵"开始在欧洲游荡,后来发展成为强大的历史潮流,席卷全球。1920年春的一天,在中国浙江省义乌县分水塘村的一间柴房里。有一个人在忽明忽暗的油灯下全神贯注地翻译着一本外文书。他很投入,以至于错把墨汁当义乌红糖,用粽子蘸着吃。那两位"大胡子"就是马克  相似文献   

8.
《共产党宣言》是历史进步的伟大旗帜。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秘密刊印并向全国传播,为创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理论指导。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大多是读了这本书后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革命道路的。  相似文献   

9.
陈述 《党史文苑》2009,(7):50-51
在中央档案馆保存的关于中共八大档案中,有一份毛泽东亲自填写的中共八大代表登记表。这个登记表上关于人党时间的一栏中,清清楚楚填写的是1920年。这就是说。毛泽东的入党时间是1920年。有的读者对此不是很理解,他们问,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成立的,为什么毛泽东的入党时间是1920年呢?  相似文献   

10.
《求是》2002,(15)
义乌市以小商品市场而闻名全国。它位于浙江中部,总面积1105平方公里,实有人口超过100万,其中常住人口67万。1995年义乌进入了全国综合实力五十强县市和浙江省十强县市行列。1999年被确定为浙江省二级经济区中心城市,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县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义乌的城市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义乌城市建成区已由1998年的16平方公里扩大到2001年的32平方公里,城区实有人口从1998年20余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43万人,全市实际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义乌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1.
雅菲 《奋斗》2006,(5):64-64
1920年秋,瞿秋白以北京《晨报》记者身份,赴苏俄考察,自北京抵达哈尔滨后.由于通往赤塔的火车被谢米诺夫白匪破坏.瞿秋白与同行的两位记者在哈尔滨住了50天,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对哈尔滨进行了考察,著名的报告文学《饿乡纪行》的前几章,就是在哈尔滨完成的,他在这本书中说,他在哈尔滨首先“得到共产主义空气”。  相似文献   

12.
正1920年2月的一天,李大钊在北京送别陈独秀时,把一本英文版《共产党宣言》郑重地交给了他:想办法把它译成中文……中国的出路和希望就在这里!这年3月,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陈望道翻译出了中国第一本中文版《共产党宣言》。没曾想,首印时书名印成了"共党产宣言"。而这几百本印错的首译本,后来"去哪儿了""在哪儿",一时成为党史之谜。1975年1月,重病的周恩来总理又向陈望道  相似文献   

13.
《党员干部之友》2009,(5):43-43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  相似文献   

14.
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当时使用的名称不是共产党。而是“社会党”。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对时局的我见》一文中,提到的“吾党”,使用的也是“社会党”这一名称。  相似文献   

15.
杨政 《党建文汇》2006,(7):48-48
在联合国与世界银行联合发表的一份专题报告中,对义乌有这样一段描述:“浙江省义乌市距上海300公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县级市会有如此高的的关注度?因为它用42万种小商品、年成交额近400亿元的力度打造了一个“世界超市”,成为“小商品的海洋,购物者的天堂”,从“买全球货,卖全球货”到“小商品,义乌造”,义乌正从原先一个贫困的浙中小城向国际性商贸城市迈进。义乌商人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敢想敢创,讲求诚信,甘于吃苦,所以,有人说:“每一个义乌商人都是一本市场经济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6.
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总是与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跟它所处的经济、金融环境相适应的。随着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各项配套改革有序推进,义乌金融机构产品创新步伐快速发展。工商银行义乌分行针对义乌当地的外贸业态量身打造的“易透”供应链融资模式,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效促进义乌市场采购贸易的发展,对义乌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做出了有益探索,值得加以研究探讨,以便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0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义乌商圈》一书,在学术界引起了普遍关注。《义乌商圈》是由浙江省特级专家、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授陆立军所带领的学术团队长期深入实践进行科学研究的结晶,是一部颇有创新性的学术专著。一、首次提出“义乌商圈”的概念该书的核心观点“义乌商圈”与零售业所称的“商圈”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它指的是:国内外所有与义乌小商品市场或企业有着紧密联系的经济主体和区域;既包括前向的产品销售区域,也包括后向的产业支撑区域,以及由此形成的跨区域分工协作网络。“义乌商圈”的形成和发展与义乌小商品市…  相似文献   

18.
《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是1920年8月在上海首次公开出版的。它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中起过极其重大的历史性作用。 1920年7月,陈独秀等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它的任务之一是系统译介马克思主义著作,以便为建党奠定思想和理论的基础。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作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的第一种,以“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公开出版。  相似文献   

19.
在取得共产国际的同意后,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分局的外国处于1920年4月向中国派出了一个代表团。时年27岁、操一口流利英语、有着丰富地下工作经验的维经斯基①就是这个代表团的负责人。维经斯基由此“有幸成为1920年在北京和上海与中国共产主义者直接联系的第一个苏联(苏共,引者)党员”。  相似文献   

20.
义鸟练摊儿,被搞笑商品撞了一下腰 2002年我从技校毕业后,听别人说“小商品之都”浙江义乌是一块“福”地,20岁的我离开家乡河南洛阳,只身一人去了义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