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永前 《前线》2017,(1):51-54
中华文化自信在面向世界的开放中增强,在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彰显。中华民族历史上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但当代中国面临文化自信与否问题。树立文化自信,应该重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进行平等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郭建宁 《党建》2014,(6):28-30
精彩导读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处理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对激进反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深度结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21世纪课题"。回望人类文明史能发现,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强大的基本动因。  相似文献   

3.
正精彩导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处理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对激进反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深度结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21世纪课题"。回望人类文明史能发现,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强大的基本动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4,(5):7-8
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提高对中华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振兴中华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挖掘和研究阐发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曹学娜  王轶丹 《奋斗》2023,(4):29-31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是党中央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的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努力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着力点,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不同文明相互尊重、交流互鉴,把马克思主义、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和探寻,并总结出改造传统文化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张昂 《理论建设》2024,(2):50-58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始终。习近平文化思想蕴涵着“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就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坚持自信自立,就要坚持文化自觉自信、文化自立自主、文化自力自强;坚持守正创新,就要在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中推进文化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就要以敢于直面问题、善于剖析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态度加强文化建设;坚持系统观念,就要用发展变化、普遍联系、全面整体的观点前瞻性思考文化未来、全局性谋划文化建设、整体性推进文化发展;坚持胸怀天下,就要促进人类文明深度交流多元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相似文献   

8.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六个必须坚持”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破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难题;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汇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合力;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根,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深刻指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省九次党代会明确作出了推进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部署。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具有智力密集、联系广泛、地位超脱的独特优势,是服务文化强省建设、推进中原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力量,应勇于担当、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0.
梁周敏 《学习论坛》2010,26(7):53-55
中原传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根源性、母体性文化的地位,有自身完备的体系结构和显著的文化特征.在文化的复兴发展和繁荣中,中原文化要健康地自立于中华文化和现代文化发展之林,必须实现六个并存:先进性与层次性并存、批判性与建设性并存、继承性与创新性并存、开放性与包容性并存、法治性与德治性并存、事业性与产业性并存.  相似文献   

11.
李湘舟 《新湘评论》2009,(11):58-60
文化,民族之根,国家之魂。国运兴则文运兴。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新航程。60年来,我国文化建设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谱写着中华文化的绚丽篇章。湖南文化建设伴随着中华文化发展的铿锵韵律,高歌猛进。三湘人民在潇湘大地上创造了“湖南文化现象”的奇观。  相似文献   

12.
刘丽华 《新长征》2011,(10):54-55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他同时提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李湘舟 《学习导报》2009,(11):58-60
文化,民族之根,国家之魂。国运兴则文运兴。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新航程。60年来,我国文化建设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谱写着中华文化的绚丽篇章。湖南文化建设伴随着中华文化发展的铿锵韵律,高歌猛进。三湘人民在潇湘大地上创造了“湖南文化现象”的奇观。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将于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还要专门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14位文化工作者,请他们谈谈应有怎样的文化担当。  相似文献   

15.
赵义良 《前线》2022,(11):108-111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基本前提。对文化的继承、借鉴、发展和弘扬进行理性思考,才能把握住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核心要义。继承传统文化,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外来文化贵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能囫囵吞枣、盲目搬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既要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又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创造。弘扬中华文化,对内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外需要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党建》2014,(2):24-24
正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中宣部举办的"文化茶座",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于安龙 《探索》2024,(1):13-26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和鲜明的实践特质。从其理论魂脉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从其理论根脉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哺育滋养,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弘扬,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从党的百年历史发展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承继,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拓展与文化发展战略的递升。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意蕴深远,蕴含和体现着“危”与“机”统筹把握、“体”与“用”有机贯通、“党”与“群”协同联动、“一”与“多”兼顾并举、“中”与“外”交流互鉴的实践特质。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文化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华民族面临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心,为其再次走向辉煌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无疑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重大使命。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就必须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观点、方法等重大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一是要从历史大纵深的视角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多维透析,准确把握其极端复杂的多重面相及其形式背后的精神风骨;二是要从国际宽视域来深刻透析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从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明的不断进步。三是要从时代新高度正确看待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和本质区别,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中华文化的转型升级;四是要从交互主体性中避免西方中心主义和中国中心主义两种极端倾向的出现,实现中西文化的美美与共。  相似文献   

19.
在中华民族面临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心,为其再次走向辉煌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无疑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重大使命。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就必须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观点、方法等重大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一是要从历史大纵深的视角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多维透析,准确把握其极端复杂的多重面相及其形式背后的精神风骨;二是要从国际宽视域来深刻透析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从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明的不断进步。三是要从时代新高度正确看待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和本质区别,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中华文化的转型升级;四是要从交互主体性中避免西方中心主义和中国中心主义两种极端倾向的出现,实现中西文化的美美与共。  相似文献   

20.
纪志耿  黄维 《前线》2023,(2):21-24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密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必须提炼展示好中华文明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精神标识。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个性与共性相融洽、历史与现实相贯通、当前与长远相统筹,提炼展示好中华文明中蕴藏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智慧和革故鼎新的重要方法,增加交流互鉴,增进自信自强,让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