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末期,国民党政权发起了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这场运动和共产党有何关系?中共对此又采取了哪些措施?选今学术界尚无人研究。本文认为:国民党政权发动此项运动的主要目的在于笼络人才,培养干部,为强化其独裁统治服务。中共采取相应措施,完全必要,更是理所应当。  相似文献   

2.
正毛泽东曾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在我军历史上,先后有过3次大规模接收知识青年入伍的高潮,随之带来了军队质量建设的突飞猛进和革命建设事业的胜利发展。青年学生走进"圣城"延安我军历史上的第一次知识青年从军高潮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部队的战略展开与数量扩大,干部严重缺乏。有的部队甚至把抗战前的老战士全都提拔为干部,但仍难满足需要。与此同时,日寇铁蹄深入,神州陆沉,大批学生走出校园寻找救亡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共两党关系的调整,中共采取了不同的抗战动员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前,中共独立自主地开展了抗战动员,形式或明或暗。统一战线建立后,两党配合密切时,抗战动员做得有声有色;当两党磨擦产生时,抗战动员暗中鼓动,做到了不露声色。从动员对象看,全员覆盖,有的放矢;从动员机制看,借鸡生蛋,双管齐下;从动员形式看,方式灵活,激发了各阶层抗战热情;从动员效果看,为抗日战争凝聚了人心,也为中国抗战胜利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4.
渠冉 《党史纵横》2012,(6):23-24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把中国化为一个战区,派史迪威到中国战区担任参谋长。史迪威在中国任职期间,对国共两党的偏见较小,是一位比较务实的人物。据有关史料记载,史迪威早在1936年任美国驻华武官的时候,就开始搜集、研究有关中国共产党的情况,对中共有了一定的印象。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一直注视着中共及其军队的动向,台儿庄大捷后,史迪威在武汉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和叶剑英,这也是他第一次和中国共产党人见面。这次会见留给他的印象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5.
奚建伟 《廉政瞭望》2013,(15):58-59
这个姓陈的老兵坐在朝门藤椅上,一去不归。事实上他把那张藤椅当作生命的渡舟,老伴去世后的十多年朝夕相伴。江苏常州的焦溪故镇上,这条老街的百年老房子犹在,但又减少了一个老人。  相似文献   

6.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1962年以后纳入国家制度化轨道,"文革"时期达到高潮,到80年代终结。它的兴起与消亡都直接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革、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它们既促成了这一运动的兴起,也促使了这一运动的消亡。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学术界以及广大知识青年的广泛重视,从而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史料呈现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档案文献史料都有所披露、一手资料种类多样、知青口述史料极其丰富、知青文学史料不容忽视、网络史料方兴未艾等鲜明特色。近年来,随着知青史学研究视野的深入,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展现出了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山西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结束于80年代初,前后历时20多年.  相似文献   

9.
罗存康  程皓 《前线》2021,(5):101-104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提出抗日主张,领导北平抗日救亡运动,推动全民族团结抗战。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投身全民族抗战;在平郊领导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北平城内组织开展地下斗争,进行情报战。中国共产党是北平抗战的中流砥柱和红色脊梁,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以为抗战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方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战文化运动.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伟大事业的一部分,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有其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由于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方便的地理交通条件,桂林聚集了大批全国各地文化名人及民主进步人士。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统战工作,把抗战爆发前仅七万余人的桂林建设成为一个文化繁荣、民主进步气氛很浓的文化城,创造了辉煌的抗战文化成果。这场声势浩大的文化运动,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为打击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抗战烽火中,大后方的美术运动不仅是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辉煌篇章,更是中华民族抗El救亡斗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70年前,这场以反法西斯为主旨的艺术运动,在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见证了这段特别的岁月,也彰显出独特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3.
孙瑛 《党的建设》2012,(7):60-61
知识青年(以下简称“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过去T30年,但因规模大、持续时间长,不仅使上千万知青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同时也牵动着上千万个城市家庭的切身利益,因而使“知青”成了一个有着特殊含义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樊冬梅 《党的文献》2005,(4):110-115
"文革"时期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其发生和延续,既有经济原因,也有当时的政治原因.它给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这场运动,应当从多方面进行客观的、符合历史实际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人的抗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熏陶下、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抗战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是其首要内容;爱国主义精神是其灵魂与主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是其根本立足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是其落脚点与归宿.中国共产党人的抗战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胡大牛 《探索》2012,(6):27-30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政策的正确性和党的组织有力量,强调以党的建设为党的政策贯彻落实提供领导力量。正是这样,在抗日战争时期,才有了党的力量的大发展,领导和保证了抗战胜利。国民党在政策和党建上则以另一种观念和姿态进入抗战,因而日益颓败,不得不对党建问题从形式上逐步接受中共的政治影响,但在实质上无政治上的发展从而败亡,从负面角度证明了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建设是实现政治领导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基层档案的开放和新史学方法的引入,近些年来的知青史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学界对海内外知青史领域的研究成果亦有阶段性地分析和述评。然而对中国台湾地区关于大陆知青运动问题的研究成果,学界却关注甚少。基于政治和学术双重缘故,台湾地区较早关注大陆地区开展的知青运动,并开始收集资料进行调查和研究,对知青运动开展的原因、运动的阶段、下乡知青的心态和消极抵制现象等诸多问题均有较为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可以为大陆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整风运动是具有深远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党内学习教育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常被认为是一体之两面。然而前者在1939年就已启动,后者公认起始时间却是1942年。联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进程,探究党内学习教育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反共高潮出现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的目的之外叠加了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要求,党的政策必须相应进行结构性调整;原有党内学习教育工作忽视了党的政策转型实践,于是毛泽东主张以调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为切入点来“改造学习”“整顿学风”,由此来推动政策执行。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党内学习教育运动以整风方式重新启动。  相似文献   

19.
全面抗战时期,在“一切为了抗战”的前提下,在中国共产党全民族抗战政策的感召下,广大民众踊跃奋起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的伟大洪流之中。作为广大民众支援抗战的一种重要呈现方式,战时勤务虽更多地是一种幕后工作,却因其遍及男女老幼以及社会的各个阶层,而在中共赢取抗战胜利的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足可视为另一种形式的“抗战”。同时,由根据地有关村庄记录的支差勤务账册等资料可以显见,战勤工作堪称抗战时期中共群众路线成功实践的鲜活例证,并以其在“需求——组织——落实”运转中所彰显的“正义之战”力量,再次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政策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在 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 ,始终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抗战文化则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和印证。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全民族抗战的文化方针政策 ,主要有民主的文化人政策 ,团结的抗日文化统一战线政策 ,适合军队特点的部队文艺政策等。抗战文化政策体现出时代性、民主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为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