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辉 《台声》2006,(2):84-85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传说黄帝生于轩辕之丘,故?为轩辕氏。据历史考证今天的河南省新郑市就是黄帝出生的地方。新郑古?“有熊”,是黄帝出生、成长和建都的地方。黄帝故里就建于?,它最早建于汉魏,历代都有修复,大殿内设置黄帝中年坐像。四壁有描绘黄帝功德的壁画,东西两厢房分别供奉着黄帝的两个妃子嫘祖和嫫母。海内外的中国人常把自己?为“炎黄子孙”,把轩辕黄帝当作中民族的象征,寻根朝圣者络绎不绝,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拜祖的主要地方。相传,农历三月三是黄帝一统天下、成就伟…  相似文献   

2.
《精神文明导刊》2012,(11):46-47
【原文】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乱,乃杀蚩尤而代神农氏,是为黄帝。东至于海,西至于空桐,南至于江,北逐荤粥,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举风后、力牧、  相似文献   

3.
涿鹿三祖     
涿鹿,像一位饱经历史忧患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着黄帝、炎帝、蚩尤三位人文始祖把中华民族由蛮荒指向文明的故事。踏上这块土地,脑海里顿时浮现出“黄炎阪泉之战”、“黄蚩涿鹿之战”的悲壮、惨烈。唐代诗人胡曾有情描绘:“涿鹿茫茫百草秋,轩辕曾此破蚩尤,丹霞遥映山前水,疑是成川血尚流。”传说在4000多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居住着许多氏族部落,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帝部落、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黄帝部落居住在中国西北部今陕西省的地方,后来向东迁徒,最后定居在个河北一带的山湾里,过着游牧生活。炎帝部落在今陕西省渭河…  相似文献   

4.
黄帝城     
现在新郑的郑韩故城,过去当地人叫它“黄帝城”。说起这座城,在新郑一带曾流传着一个天上九龙下凡修黄城的故事。传说,黄帝打败炎帝之后,为防蚩尤进攻,就想修一座大的都城,因为把地址选错了,没修成。黄帝打败蚩尤后,心想,现在天下统一了,不修一座大的都城,普天下的诸侯和臣民来朝贺怎么办?一天上午,黄帝正在想心事,风后来了。黄帝把这个想法告诉风后,风后说:“这件事咱俩想到一块了。咱还是出去看看把城址选在何处好!”说罢,风后前头带路,黄帝随后,就出有熊国都向西北的轩辕丘走去。他们站在轩辕丘上,四下观看。风后指着说:“主公你看,这里…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大致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由野蛮到文明,这中间大家努力所得的成绩,表现在各方面的,如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的综合体。黄帝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市),故当时人称他为轩辕氏,因建都于有熊(新郑市)故号有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黄帝聪明能干,有多方面的才能,善于作战,又精于治国平天下,先在阪泉击败了炎帝,继有“涿鹿之战”,黄帝征诸侯的军队,与蚩尤在涿鹿(河北涿鹿附近)决战,结果擒杀蚩尤,于是被诸侯尊为天子,代神农氏治天下。因土德之黄瑞(当时民众深感黄土的…  相似文献   

6.
心系始祖炎黄致力经济建设侯作营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祖先。十多亿炎黄子孙繁衍生息,遍布五洲四海,古史记载,炎帝神农和黄帝轩辕都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炎帝生于华阳,黄帝出于有熊。河南新郑县古为有熊氏之墟,境内古文化遗址很多。黄帝故里、华阳故城、少典祠...  相似文献   

7.
黄帝,是中国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中最具有民族性、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位人物。传说他是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部落首领,生于黄土高原,长于姬水之旁,曾居轩辕之丘,因此取名轩辕。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相似文献   

8.
林绍志 《春秋》2020,(2):70-71
谁是统治东夷和华夏两族的第一个"共主",无法确考。但东夷族首领蚩尤先于华夏族首领黄帝,应是事实。《龙鱼河图》记载:黄帝借助玄女神力擒杀蚩尤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假传蚩尤未死,威吓作乱者,使"八方万邦,皆为珍服"。这说明,人们开始并不接受黄帝的统治,黄帝才借助蚩尤的余威来震慑天下。唐朝《初学记》引古籍《归藏·启筮》说:"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  相似文献   

9.
黄帝陵     
黄陵,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的陵墓,在我国陕西省黄陵县东,桥山之巅。据《史记》和有关资料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土德之瑞,因为土是黄色,故称「黄帝」。据传,黄帝立四妃,共二十五子,得姓的十四人,他们的子孙繁衍各地,整个中华民族都是黄帝的后裔。「黄帝子孙」一说,盖出于此。黄帝陵寝从西安去黄陵,车行不久,即进入陕北黄土高  相似文献   

10.
知识纵横     
知识纵横黄帝.华夏.中国黄帝、华夏、中国为什么能联系在一起呢?这要追溯我们先祖的生活情景,并从有关的神话传说中去探索他们艰辛的生活历程。据史书记载,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于神农时代。当时,神农氏衰老,诸侯之间相互攻伐,暴虐百姓,而...  相似文献   

11.
艳阳送暖清风荡漾,黄帝故里春光潋滟。4月12日上午,癸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举行。伴随着铿锵悠远的迎宾曲,饱含着回家的喜悦,怀揣一颗颗赤子之心的海内外华人代表依次走进黄帝故里。从古到今,轩辕子孙的心是相通的,走过轩辕桥,嘉宾们怀着虔诚的心走向拜祖广场,带着对故乡的思念、对始祖的崇敬,共缅祖德,共叙乡情。惠风和畅,杨柳堆烟,这是一场民族祖根圣地的大团聚,八千海内外炎黄儿女心怀虔敬之情,敬怀先祖,祈福告  相似文献   

12.
贾雯鹤 《求索》2015,(3):148-152
从《山海经》等文献记载来看,黄帝与嫘祖所在的轩辕之国和轩辕之丘与岷山关系密切。嫘祖作为蚕神,后来又兼为道路之神,是由于她的名字中含有"祖"字的原因所致。蚕女神话最初不是产生在蜀地,后来,蚕女神话和蜀地发生了粘连,并传播到了蜀地而为蜀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13.
孙林  徐波 《台声》2011,(5):58-59
黄帝故里同拜祖,炎黄子孙聚中原,中华儿女齐相会,寻根问祖拜轩辕。 2011年4月5日上午(农历三月初三),辛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华夏儿女欢聚于此,共拜轩辕,共同祈福华夏繁荣昌盛,共同表达促进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共创和谐生活、世界和谐和平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4.
高林华 《人大建设》2011,(10):14-14
文化资源,创发展良机 “天地玄黄,东方曙光,文明始租,中华炎黄。”中华人文始袒黄帝降轩辕之丘,定都有熊(即今新郑),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叶落兮归根,故里兮牵魂。如今,黄帝故里已成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之圣地。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新郑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5.
屈原赋与苗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源远流长的苗文化 我国的苗族,相传为“九黎”、“三亩”之后。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九黎”部落联盟。史书上早在黄帝时代,已有“黄帝伐九黎”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孔安国曰:“九黎君号蚩尤。”侯哲安说:“神农到黄帝之时,九黎族蚩尤称霸于东南一隅,与华族盟,有战有和……三苗在他们尚未形成独立部落联盟之前,加入了九黎部落联盟。”  相似文献   

16.
马彪 《协商论坛》2007,(4):11-14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系我国远古“五帝”之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时代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时代,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与开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最早记载黄帝的史籍《国语》、《左传》,都把轩辕黄帝(轩辕氏部落首领,一作有熊氏,姬姓)说成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黄帝是否实有其人,千百年来一直是个谜。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第3号汉墓出土的《黄帝四经》一书,终于使这个谜有了“谜底”。  相似文献   

18.
三月三,拜轩辕. 2021年4月14日,农历三月初三,辛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省郑州市新郑黄帝故里举行.同日,台湾也举办了"辛丑年恭拜轩辕黄帝大典",与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遥相呼应.  相似文献   

19.
一、黄帝王朝公元前27世纪时,仅黄河中游与汾水下游一带,就有一万个以上的大小部落。其中有三个部落最为强大。一个是正在没落中的神农部落,根据地在陈丘(河南淮阳),酋长姜榆罔,是五氏之一神农氏的后裔。另一个是强悍善战的九黎部落,根据地在涿鹿(山西解县),酋长蚩尤。他有九个儿子,都是万夫莫当的勇士,附近部落都臣服在他的控制之下。还有一个是文化水准似乎较高的新兴起的有熊部落(这个部落显然是用熊作为图腾,再不然他们一定养有熊罴),根据地在有熊(河南新郑),酋长姬轩辕;他有很大的智慧和强大的能力,集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和魔法家于…  相似文献   

20.
<正> 我们的祖先炎、黄二帝作为两个部落的首领,其历史功绩是不可抹杀的。炎帝神农氏主要的历史功绩,从古籍来看有:①“制耒耜.教民农作。”②“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③“神农耕而陶。”④“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⑤“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百日而遇七十毒。”炎帝时发明了用草药治病的医术。黄帝轩辕主要的历史功绩,从古籍看有:①黄帝“艺五种”,即种植五谷。②“黄帝作宫室,以避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