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邪路撒冷问题是阻碍巴以和平进程的症结之一.以色列在1967年占领东邪路撒冷后,单方面宣称整个耶路撒冷是其“永久、不可分割的首都”,而巴方则要求建立一个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国际社会普遍支持以“两国方案”解决巴以冲突,即依据1967年边界建立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巴以相互承认并和平共存.而特朗普2017年12月6日的决定,势必破坏巴以和平进程,增加中东局势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1993年9月13日,在全世界的注视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在美国白宫草坪签署了《关于在被占领土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协议规定:巴勒斯坦人先在加沙和杰里科实行自治。在实行自治的5年过渡期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将就巴勒斯坦永久自治协议进行谈判,以解决耶路撒冷地位、边境、遣返难民、以色列定居点和军队驻扎等问题。巴以协议的签署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至此,旷日持久的巴以冲突,经过近两年的艰难谈判,终于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从而使人们看到了全面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曙光。  相似文献   

3.
国际要闻 ●2月11日,新华社电,秘鲁和厄瓜多尔军队在有争议地区继续交火,双方运用飞机轰炸,伤亡增加。 ●2月12日,埃及、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4方外长齐聚华盛顿,磋商推进中东和平进程。美国总统克林顿出席了这次会议的开幕式。 ●2月13日,中东4方外长会议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公报,一致表示要排除障碍,消除争论,巩固和平进程所取得的成果;巴以双方也表示要尽快重开谈判。 同日,秘鲁宣布单方面停火,厄表示接受秘决定。  相似文献   

4.
“9·11”事件对中东局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中东特使退役将军津尼和助理国务卿伯恩斯于2001年11月26日抵达以色列,开始他们的和平斡旋行动。在之后的27日和28日他们分别同以色列总理沙龙以及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举行了会晤。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试图说服巴以双方执行停火协议,同时实施美国促成的和平计划。 这两位中东特使是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派出的。鲍威尔11月19日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美国政府将全力推动并督促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实现和平。他还呼吁双方应该面对现实,结束紧张气氛并友好相处。在讲演中他首次明确指出以色列“…  相似文献   

5.
共和党人占多数的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于12月11日和12日通过了作伪证.妨碍司法等四项对民主党人克林顿总统的弹劾条款.美国总统克林顿12日起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自治区进行为期3天的访问,旨在敦促以巴双方履行10月达成的临时和平协议.克林顿14日对加沙的访问也是巴有史以来第一次在自己土地上接待美国总统.15日,克林顿、内塔尼亚胡、阿拉法特举行首脑会议,但在落实临时协议问题上未取得突破.美国东部时间16日下午5时、巴拉达当地时间17日凌晨1时左右,美国以伊拉克拒绝与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合作为由,与英国一起对伊发动了代号为“沙漠之狐”的大规模空中打击.由于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和阿拉伯国家的斋月开始,美英于19日同时宣布长达70小时的对伊空袭行动“已经完成任务”,宣告结束.克林顿表示美国将继续在海湾保留强大的  相似文献   

6.
6月4日,美国总统布什、巴勒斯坦总理阿巴斯和以色列总理沙龙在约旦红海城市亚喀巴结束三方会晤。会晤后三方各自发表声明,宣布正式启动久已盼望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沙龙在声明中承认巴勒斯坦建国的权利,并承诺拆除约旦河西岸未经许可建立的犹太人定居点。他说,统治巴勒斯坦不符合以色列的利益,巴勒斯坦人应在他们的国家内自己管理自己。  相似文献   

7.
自3月27日以色列发生自杀爆炸事件以来,巴以冲突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阿拉法特的处境岌岌可危,而美国则继续在中东问题上偏袒以色列。众多迹象显示,在中东问题上——  相似文献   

8.
随着自身实力的增长 ,美、英等西方国家为了实现全球扩张 ,提出了新干涉主义 ,其核心是西方的民主、人权等价值观高于主权。此论调严重违反了国际法 ,动摇了国际法的基础 ,藐视了联合国的权威 ,安理会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特殊权力被剥夺殆尽。新干涉主义实质上是霸权主义的新发展。一、新干涉主义是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冷战结束后 ,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美国政治家从共和党人布什总统到民主党人克林顿总统 ,都会说一句口头禅 :“我们必须 ,也能够是世界的领导者。”1998年12月美国《新世纪国家安全战…  相似文献   

9.
6月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约旦红海港口城市亚喀巴主持召开了美巴以三方首脑会议。会议期间,布什分别对以色列总理沙龙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总理阿巴斯施压,终于启动了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为恢复停滞已久的巴以和谈带来了一线希望。不过,观察家认为,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虽在推迟了一个多月后得以启动,但其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的大力斡旋下,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经过9天艰苦卓绝的谈判,于10月23日凌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了巴以临时和平协议,美国总统克林顿作为见证人也在协议上签了字。协议的签署使长期停滞不前的中东和平进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巴以双方根据奥斯陆协议开始最后阶段的谈判打开了大门,因此在阿拉伯世界和国际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相似文献   

11.
当今国际面临的全球性两大战略问题是和平与发展。无论是维护世界和平 ,还是谋求各国经济发展 ,都需要国际法来调整和促进。国际法是调整国际法主体的国家之间的法律关系 ,对国家具有约束力的规则和制度的总称。纵观国际法 ,最突出的就是国家主权原则。主权(Sovereighty)是指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内外事务的权力。国家主权作为十分重要的国际法概念 ,是国际法主体权利义务的中心。国家主权原则是国际法的根本原则 ,是国家的最重要属性。国家主权作为国家的固有权利 ,表现在三大方面 :一是对内最高管辖权 ;二是对外独立权 ;三是反侵…  相似文献   

12.
维和行动全称为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1948年5月29日.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宗旨的联合国,决定成立停战监督组织。监督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执行停战协定,这标志着国际维和行动的开始。迄今为止,联合国已组织近70次维持和平行动.有近130个国家派出100多万军人、  相似文献   

13.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国际法依据既来源于传统国际法中的先占,也出自于现代国际法文件、国际组织决议,还由于新中国的继承属于政府继承而非国家继承,以及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建交公报解决台湾问题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反映了国际法的精神实质,是对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我们不能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是因为这也完全是我国主权范围内的事;美国插手台湾问题不仅严重违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精神,而且也粗暴践踏了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国家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国际法准则。  相似文献   

14.
台湾参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问题一直是国际法学界关注的热点,它不仅直接关乎我国的国家利益,也涉及了国际法学多项基础理论在新时期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对于台湾参加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问题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一个中国”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如何认定台湾参加国际活动的能力和空间,并在国际法框架下给予其积极意义的国际生存机会是本文讨论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5.
1993年9月13日,以色列外长佩雷斯和巴解组织执委会成员阿巴斯代表双方在华盛顿正式签署包括巴以相互承认、巴勒斯坦有限自治等内容的和平协议。这是巴解与以色列关系的历史性转折,不仅标志着巴勒斯坦人与犹太人开始结束近百年来的敌对状态,准备走向和解,而且成为打破整个中东僵局的转机。但这一协议的签署仅仅是全面、公正、永久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6.
雅尔塔体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历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上,美英苏三国就结束战争、维护世界和平问题达成的一系列协议和谅解的总称。战后四十多年来,整个国际关系就是在这个体制所规定的范围内运行的。“雅尔塔通过的决定在很大  相似文献   

17.
1.普京出任俄国总统,意欲恢复大国地位;2.原油价格不断攀升,国际市场反响强烈;3.朝韩首脑聚会平壤,半岛局势趋于缓和;4.构建人类基因草图,开始破译生命奥秘;5.巴以关系严重恶化,和平进程重陷危机;6.俄核潜艇爆炸沉没,百余官兵海底催难;7.各国领袖千年聚会,共同谋求和平发展;8.美国通过P N TR,促进中美关系发展;9.美国选举一波三折,法院裁定布什当选;1 0.政军机构一齐出炉,欧盟一体化又迈步。2000年十大国际新闻  相似文献   

18.
3月12日,联合国大会举行仪式追悼中国杰出的领导人邓小平.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和欧盟委员会负责科研的委员分别发表声明,表示反对进行人体克隆试验.3月13日,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敦促以色列停建犹太人定居点.3月17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发布改组政府令.切尔诺梅尔金仍任总理.3月18日,以色列不顾巴勒斯坦、阿拉伯国家及世界舆论强烈反对,强行在东耶路撒冷兴建犹太人定居点,使巴以关系重新紧张.  相似文献   

19.
2003年国际形势的特点是:总体保持和平、缓和、稳定趋势的同时,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和朝核问题等三大局部热点凸显,形势动荡不安。国际恐怖主义呈反弹趋势,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大国关系发生了自冷战结束以来的深刻变化。尽管美国进入了新一轮的战略扩张期,但由于违背历史潮流,有损于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抵制和挫折。单极与多极之争将是今后国际格局演变的主要特征。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时代主题仍然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20.
卢文华 《党史纵览》2002,(11):23-26
毛泽东真正研究和认识美国是从抗日战争开始的.他对美国的应对战略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和美国对华政策的不断改变而变化的,有时甚至是大幅度的调整.当然,这种变化是以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前提和基础的.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对美国的战略认识在很大的程度上代表了我们党的认识,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党对美的外交政策和全国人民对美国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