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支部生活》是我最喜爱的党刊之一,是指引我健康成长、帮助我进步的良师益友。 我出生在一个革命干部家庭,父亲对我非常严格。自上大学以后,我就一直积极要求入党,但始终没能如愿。一天晚上,父亲拿来一本《支部生活》对我说:“好好学一学,革命的道理,入党的条件,看一看就明白了。”从那以后,每逢《支部生活》出刊,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抢一本如饥似渴地阅读,党刊使我思想有了进步。工作不断取得成绩。后来,学校党组织让我担任申请入党人小组的组长,负责申请入党人的工作,这下我的积极性更高了。每次活动前,我都要从《支部生活》中找材料,组织大家学习。《支部生活》上有个栏目叫“申请人园地”,这个栏目中的文章贴近申请入党人实际,非常适合我们学习使用。  相似文献   

2.
生活在现在的中国人,最愿意生活在哪一个年代呢?如果我拿这个问题去试探母亲,这位“贫农成分”且年过花甲的老人一定会在平静中带着向往的神情讲述有一位贾母和一群家奴的贾府、或者有一位杨母和一群“杨家将”的杨府。她觉得她应该有一个体面壮观的家,而她在这个家中有一个可以含笑而喏的座位;她欣赏那种家中的人际礼仪,而且那种老歌老戏也特有韵味。她甚至认为她所嫁与的刘家,凭着祖上遗风以及我们父亲的才识一切都是可以如愿以偿的,只是被“革命”和“运动”给毁灭了。她不喜欢儿女分散且少有往来,不喜欢楼上楼下全是见面不说话的人,不喜欢女人穿着暴露的衣服,也不喜欢瘟鸡式的跳舞和病猫式的歌吟。总之,尽管她没有年代的概念,她却固执地向往着贾府或杨府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余未人 《当代贵州》2009,(16):64-64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人生一乐.而能在行路中遇到智者并得以交流,那就更为幸事了.盘县羊场乡之行,就给了我这样的体验.这里是布依族盘歌最流行之地,我见到了极有天赋的两位老歌师和两位年轻的歌师.  相似文献   

4.
舒畅 《当代贵州》2024,(6):66-67
<正>一个民族每日以歌声为伴,世代与歌声相终始,就极其罕见了。侗歌是真正的大地之歌生命之歌。这就是我要写这件作品的初心:通过一个老歌师的百年人生,写出侗歌与侗人息息相关、生生不息的诗意化的生存状态。贵州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图文书《萨昔大地的歌》,通过一个老歌师的百年人生,展现了侗歌与侗族同胞息息相关又生生不息的、诗意化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5.
肖东 《党课》2013,(20):126-127
纪念《党课》杂志创刊20周年,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党课》杂志是我的良师益友。我刚念小学时,父亲在村委会任会计,基层党支部订阅了一些党报党刊,其中就有《党课》这份杂志,父亲有时带回家看,我大受影响,读书看报的习惯就是那时养成的,尽管有些读不懂,也还是囫囵吞枣式地阅读。  相似文献   

6.
情注青海     
离开青海整整16年了,耳边每每响起《在那遥远的地方》这支耳熟能详、久唱不衰的老歌。仿佛又回到了那魂牵梦萦的青海。那里。曾是我工作生活的地方:那里,曾留有我无尽的深情与眷恋。  相似文献   

7.
陆蓉 《当代贵州》2014,(12):58-58
正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夜深入静时父亲伏案在微弱的灯光下孜孜不倦读书的身影,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受父亲的影响,有时甚至是严厉的教导,让我从小便养成与书为伴的习惯。从《三字经》到《我要读书》;从《烈火中永生》到《欧阳海之歌》;从《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唐诗宋词到毛泽东诗词……我就像鱼儿一样在书的海洋里吮吸着营养。10岁那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父亲被打成"走资派",我失学了。一天早上,我倚着门框,看着昔日的小伙伴背着书包去上学,心里阵阵酸楚,眼里滚动出泪水。这时,父亲用  相似文献   

8.
在“文革”中,诞生了许多知青歌曲,其中《南京知青之歌》无疑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首。《南京知青之歌》的作者任毅同他的歌一样,也有一段曲折的经历。  相似文献   

9.
陶灵 《红岩春秋》2013,(5):77-79
记忆中的川江信号台 1980年,故事片《等到满山红叶时》热映全国,影片中川江轮船上三副杨英和三峡航标信号员杨明的爱情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一代人,也让观众认识了一种叫“信号台”的川江助航设施。  相似文献   

10.
《实践》2017,(6)
<正>1953年,库都尔森林工业局设置乌尔旗汉流送混合车间。也就是这时,父亲怀着理想和抱负,背着小包裹来到了这里,开始了他一生的森林情结。那是上世纪60年代末,稍稍记事的我嬉闹于父亲的怀里,但无论怎样也不敢触摸父亲右肩膀那个碗口大的肉包,那是由于常年抬木头压得肌肉肿胀留下的,它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双眼。那是岁月驻足的港湾,是生活不屈的崛起,是刚强汉子雄浑的凝聚,更是林业工人号歌中一  相似文献   

11.
普通话里有地瓜味我1955年出生在山东一个很荒凉的农村,家里人口很多。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生活很贫困的情况下,像我这样的农村孩子,像小狗、小猫一样长大。6岁进校读书,曾因骂老师是“奴隶主”受警告处分。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  相似文献   

12.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后,曾有一位进步青年作家两次来到山西,亲身体验了斗争生活,用饱蘸深情的笔热情沉歌了山西人民的抗战,向全国广泛介绍了当时的山西。他的作品散见于当时香港编印的《战地通讯》、广州出版的《战地生活丛刊》和著名作家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上。他叫张鹤,笔名有天虚、虚、天山等,1911年生于云南省呈贡县。3O年代初与著名作曲家聂耳过从甚密。其友人洪道在《聂耳旅京三月记略》中记述道:“天虚和聂耳交情最深厚,在革命文艺上的战斗友谊也最久。”1932年IO月ZO日,聂耳也在日记中写道:“昨晚和张鹤、宏远发歪…  相似文献   

13.
我家的书架     
60年代初,我刚开始记事时,父亲的书架在我心目中显得是那样的神圣而又神秘。现在想来,那实在算不上一个书架──一块长长的木板,高高地挂在墙上,上面挤满了许多书,有单册的,有成套的,有的很薄,有的很厚。父亲是当地一所名牌中学的语文教师,每当看到他踮起脚尖取下几本书,用过之后仔细放回原处,然后按一按,把书整理得整整齐齐,我便蒙俄中有了一种羡慕。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我除了课本之外,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图书。进入70年代,我渐渐能读懂一些文学作品,便垫着凳子在父亲的书架上寻找喜欢的书。这时我才发现,书架…  相似文献   

14.
贺捷生 《学习导报》2011,(18):51-52
这是解放初期的事了。那时,父亲和母亲刚把我从湘西找回来,放在身边上学。沐浴着新中国灿烂的阳光,我和所有的人一样,感到天是那样的蓝,水是那样的清,走在路上都想放声歌唱。虽然我不再是个黄毛丫头了,但由于特殊年代的特殊经历,致使自己在性格上多少有些封闭,在人们的面前话不多;又由于我身体弱小,即使到了豆蔻花开的年龄,身体也没有完全长开,脸色也不似同龄少女那么红润。许多跟随父亲贺龙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叔叔阿姨,看见我那个样子,很是心疼,总是情不自禁地把我搂在怀里,希望把我从过去的寒冷中温暖过来。  相似文献   

15.
正欣闻《共产党员》杂志创刊70周年,我发自心底地祝贺,愿《共产党员》杂志越办越好!我常被感动,尤其是在做某件好事的过程中,在成功帮扶困难群众后,在看到大家幸福快乐笑容的一瞬间,还有就是在阅读《共产党员》刊登的许多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时。我小时候,媒体不像现在这么多,那时记忆最深的就是《共产党员》杂志,那是我父亲经常阅读的杂志,也是他的"最爱",因为能成为共产党员并阅读党报党刊,足以让他骄傲一生。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相似文献   

16.
《奋斗》2015,(2)
<正>我从小就知道满锐的名字。上世纪70年代,他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做编辑,曾把自己的长篇叙事诗《关成富》和编辑的《大庆工人诗选》、韩作荣的诗集《万山军号鸣》送给我的父亲,并还附信谦虚地请我的父亲指正。那封信我至今还保存着。他的字体圆润流畅,特别是"满锐"二字在我的心里留下一个慈爱的印象。上世纪80年代,我在北方文艺出版社第一次见到了他。案牍上是垒得一米多高的书稿和书籍,他坐在这个"壁垒"里,满脸笑容地向我讲述他和  相似文献   

17.
正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川江航道的安全畅通,一群专业治滩人,长年冒着严寒,风餐露宿,奋战在千里川江。他们虽然生活艰辛,但也不乏乐事。改善伙食的"蓑衣饭"1966年的冬天,长江航运公司六六一工程指挥部的川江治滩队,来到湖北省巴东县火焰石滩  相似文献   

18.
<正>与《党的生活》最初结缘,要追溯到我的小学时代。我是一名"70后",小时候经常去父亲的单位玩,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您——《党的生活》。那时,您是"重点保护对象"。父亲的同事用锥子在杂志的左上角小心钻孔,用牛皮纸绳结实装订,然后整整齐齐地挂在墙上。就这样,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走进了我的心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满满的正能量"。从那时起,我养成了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即便后来我为生活所累,如蜗牛般负重前行,也要  相似文献   

19.
我们家是一个党员之家,也是港口职工之家。父亲有30多年的党龄,上世纪70年代退伍后,在天津港做了一名码头装卸工,直至现在。母亲是天津港的社区干部,社区上千户人家,谁有困难了,她接到电话就去。有时我们埋怨她,她总是乐呵呵地说:“我是党员,群众有困难找到我,是对我的信任,也是对党的信任。”哥哥在部队就加入了党组织,如今也是天津港的新一代工人。有时,父亲在家开玩笑说:“现在,我们家耍开个党小组会,卫东你就不要参加了。”父亲的话既是玩笑,也是鞭策。那时,我的梦想就是早日成为一名其产常舄.  相似文献   

20.
李宝星 《求贤》2013,(2):54-54
耳熟能详的《克拉玛依之歌》又在耳畔响起,每每听到这首歌总会勾起我在克拉玛依的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克拉玛依气象台所经历的那些风风雨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