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生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处理不当会影响社会稳定.随着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各阶层的利益矛盾更加突出,民生问题的妥善解决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社会管理创新,是今年重庆市渝中区人大常委会重点推动的工作“社会管理创新一定要紧扣民生,民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源动力。”日前,渝中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米绍林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指出。  相似文献   

3.
江畔 《公民导刊》2011,(5):46-47
一味的禁止群租并不可取;不对其进行规范,放任自流也同样不行。赞成与反对群租的博弈,是对政府改善民生方式的考验。住建部制定的《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原本希望规范房屋租赁业,讨好租房者,没想到在引来民众一片喝彩的同时,质疑声同样四起。在赞成与反对的博弈中,是对政府改善民生方式的考验,房屋租赁经过行政之手干预的结果,可能并非管理者想象的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4.
社会管理创新与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新社会管理的民生基础是人性尊严:民生目标是还富于民:民生保障是还权于民:民生途径是公民参与。因此.从民生视角提出创新社会管理的渠道和办法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民生型服务型政府的创建。  相似文献   

5.
《广东民政》2011,(12):16-19
近年来,广州市民政局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按照更加注重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更加注重法治民政建设的要求,着力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慈善捐赠各项工作,充分发挥民政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社会建设本质性特征的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是关系到民众生产、生活、生计的实际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抓手,也是评判党和政府改革开放与社会建设成就的重要指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民生问题一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议题.  相似文献   

7.
王礼人 《乡音》2011,(12):14-17
自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以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2011年2月,中共中央专门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研讨有关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问题;5月底,中央政治局又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中央今年这两次会议都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到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的高度来对待,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省政协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参政议政。11月1日召开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协商议政会,省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代表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会议共收到70余篇大会发言材料,7位同志在会上作口头发言。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目标,把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统一起来,这不仅是民生思想和社会公正理论的进步,也是发展现的升华.  相似文献   

9.
闻道 《创造》2011,(1):70-71
在时下农民工还不是很被城市接受,排斥与歧视还普遍存在,奋斗与结果还不是对等的现实背景下,一些现象引发的舆论风向,足以让人们反思。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和谐利益,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企业家社会资本形成的博弈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家社会资本获得的基础是企业家的诚信品质。企业家诚信品质的获得有其内在的博弈机理,在单重博弈中,企业家可能出现诚信行为,也可能不出现诚信行为,但是在多重博弈中,只要企业家有较小的诚信概率存在,企业家一定会出现诚信行为。为了促进企业家的诚信行为的产生,应该建立企业家市场,创造相关的法律、制度,企业家本身也应该创建相关的社会网络,建立充分的信息流。  相似文献   

11.
关注民生 发展民主 服务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民政部门作为政府管理有关社会行政事务的职能部门,所主管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建设、民间组织、优抚安置、区划地名、婚姻、殡葬等20多项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主要职责就是关注民生、发展民主和服务社会。可以说,民政工作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点,是实现社会安定有序的基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必须切实履行民政部门的职责,更充分地发挥民政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培志 《前沿》2013,(7):119-121
社会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它与人的基本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阶段、水平、环境密切相关。我国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的实践与社会权利的实现具有内在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也是在维护、实现公民的社会权利。维护公民社会权利既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也是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的重要保障。基于维护公民社会权利出发而实施的民生、社会事业的发展策略、相关政策,不仅具有人文价值关怀,而且还能够有效避免"短视""断裂"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虞志坚 《求索》2013,(1):257-258,233
李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着眼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对建党初期土地问题与民生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李达认为,当时土地问题与民生息息相关:特定的社会形态是土地问题的发轫也是民生维艰的根源;土地问题沉重拖累民生;民生维艰呼唤土地问题的合理解决;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是分析土地问题民生问题的钥匙;土地国有化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趋势也是改善民生的关键。李达指出,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是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土地国有。  相似文献   

14.
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城市化高潮,中国大陆各城市政府在对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方面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针对绝对贫困人口的被动救助以及对贫困人群重治理、轻预防的现象.即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的上海也不例外.有鉴于此,大力构建一套科学高效的城市社会救助民生数据系统、并加强制度创新已是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上海支部生活》2012,(12):36-37
答: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蒋建明 《群众》2008,(7):77-78
近年来,作为全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欠发达县份,沭阳县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强化民本意识,创新工作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中促进了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梁银湘 《前沿》2011,(12):139-141
当前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它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民生事务。根据"风险社会"理论,现代社会的突出特征是人类面临着威胁其生存的由社会所制造的风险。群体性事件频发表明了民生事务处理不慎在社会上引发一定的风险。对此,有必要创新民生事务管理机制,实现民生事务的善治,实现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18.
潘学萍 《前沿》2008,(5):159-161
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如果不能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样得到很好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将有力地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普惠全体国民的"红利期"后,我国的改革进入了利益分割、矛盾凸现的"考验期"。利益失衡导致各种社会利益群体的诉求开始在法律层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余永庆 《前沿》2013,(14):25-26
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社会建设,我们党始终坚持这一重点,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进一步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探索更加完善的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必须重点发展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