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民意是网络空间中以多种方式呈现出来的民众关于公共事务的意见,因其依赖于网络的虚拟空间,所以有着与传统民意表达不同的特点。互联网开辟了民意诉求新渠道,网络已成为反映民众心声的最便捷的途径。近年来,网络民意的“力量”愈发强大,对现实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民意表达的特点,决定了党在新时期的群众工作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因此,我们应关注网络时代民意表达,在网络环境下做好群众工作。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4.19"讲话中,对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提出了一个新课题,那就是"善用网络,畅通民意"。"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领导干部如何做到善用网络、畅通民意?应该重点关注到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汪金友 《实践》2010,(5):55-55
某地一个讨论开发区建设的会议上.一位群众代表站起来发言:“现在很多干部都说要关注民生,顺乎民意。但你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民意吗?要为老百姓办事,就得真正了解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什么。反映最强烈的是什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正>人大代表,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光环,他们应是最权威、最主流、最理性的民意代表。然而,这支最为成熟、理性的民意表达与监督力量,却在网络民意汹涌的今天被忽略。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当代》2010,(4):61-64
与网友在线交流是总理倾听民意的一个新形式、新途径。从邀请基层代表座谈,到"农家小院商国是",再到与网友在线交流,最广泛、最真切的民意通过更直接、更有效的途径汇集中南海,体现到政府工作报告中。近年来,两会代表委员也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广集民声、征纳民意,网络民意受到重视更加激发数以亿计的网友两会期间通过网络来参政议政。通过网络这一新通道,两会成为最大的民意场和政府回应民意的最重要平台,人民大会堂与"网民大会堂"之间的良性互动已然形成。如果说以前的网络只是推动了不少个案的解决的话,现在的网络则已经成为影响政府工作的真实力量。在一个有着3.38亿网民、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的互联网环境下,理性看待网络民意,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实现政府和网民的良性互动,这既是"善治"的要求,也是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6.
《廉政瞭望》2010,(1):20-21
民意事件的实质是什么 《廉政瞭望》:2000年到2009年是民意蓬勃发展的十年,您觉得已发生的这些民意事件有什么共性?  相似文献   

7.
王英 《唯实》2013,(11)
台湾社会当前的政治特性之一就是它已经是一个初具规模的民意社会,是一个民意能影响甚至决定公权力政策的社会。马英九将民意高度支持列为两岸签署和平协定三大条件之首,可见其对民意的顾忌之深。因此,在台湾社会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民意调查的身影。那么,民意调查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台湾社会的民意脉动?  相似文献   

8.
《奋斗》2015,(5)
<正>前些日子,某地方政府制定了以置换的方式让居民整体搬迁的方案,但由于在新居选址问题上事前没有广泛听取居民意见,致使方案出台后遭到居民的联名反对。这件事在当地成为困扰政府行政的难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民生工程要尊重民意"的话题再度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议。其中,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的发言最具代表性。他说:政策怎样制定,规划怎样编制,在哪里选点,怎样建设,所有重要事项,  相似文献   

9.
民意测验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规定的选拔任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经过的程序。民意测验结果能否真实地反映民意,是能否正确确定考察对象、贯彻“群众公认”原则的关键一环。然而,干部民意测验中的“拉票现象”,严重干扰了民意的真实反映,造成干部考察失真失实、用人失察失误,贻误党的事业。这里,拟从分析拉票者和被拉票者的心态入手,分析这种民意测验不能真实反映民意的原因和危害,提出如何使民意测验真实反映民意,从而公正实施干部考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举国关注的全国"两会"上,"民生工程要尊重民意"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其中,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的发言最具代表性。他说:"政策怎样制定,规划怎样编制,在哪里选点,怎样建设,所有重要事项,都要听取农民意见。多数群众不愿干的,坚决不干;应该干但群众暂时想不通的,决不硬干;坚决防止替’农民做主、‘代’农民决策,坚决反对违背农民意愿搞强迫命令。"  相似文献   

11.
民意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民意是人民共同的意见与愿望。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范围。但是不管在什么时期人民都是指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所以,民意就是指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共同的意见和愿望。但是如果深入研究,就会发现现实情况远比这个定义要复杂得多。所谓大多数人共同的意见与愿望,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整个社会形成了广泛的共识。  相似文献   

12.
规范网络民意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亚勇  杨丽梅 《求实》2007,(1):72-73
网络给民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民意表达方式。网络民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许多传统民意表达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如何对待网络民意,是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民意发展还存在很多急需规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民意资源是执政资源体系中的基础性、决定性资源,本文主要阐述民意资源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民意资源是检验政党先进性的重要标准;民意资源是政党有效执政的重要根基;民意资源是社会政治决策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浅析完善网络民意表达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全新的民意表达方式,网络民意开始在我国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功能。对网络民意表达权进行规范和完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时代要求。完善网络民意表达权,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要针对网络民意表达权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采取有效对策,完善网络民意表达权,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隐蔽性,在给正常利益诉求提供顺畅渠道的同时,也为一些不正当手段提供了土壤。一旦这些空间为“网络推手”、“网络水军”所占据,成为他们牟取不当利益的手段,“民意病毒”便会无节制地滋生蔓延。所谓民意病毒指的是一些带有不可告人目的的人或组织利用网络身份,充当网络民意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的负面情绪,引发事端。“民意病毒”利用和裹挟健康民意,不仅伤害广大网民的感情,也损害网络民意表达的健康肌体,不利于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天锐 《廉政瞭望》2013,(16):20-23
2011年起,四川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的党政一把手经历了4次特殊的“大考”。这个叫做“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民意测评”的考试,由全省各地普通群众当“考官”,结果纳入年度考核。“大考”下来,民意的“沉”、“浮”,让各地一把手们备感压力。与此同时,一场观念和行动的变革也在悄然萌发。党委政府的工作,如何让百姓看得见?如何从细节着手,拉近官民距离?如何培育崇尚廉洁的社会环境?各级党委政府从对社会评价不理解。不了解到逐步接受,从成功经验中总结、在民意的“倒逼”中赶超。  相似文献   

17.
正确对待网络民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网络成为一个新的越来越重要的民意渠道。如何正确地对待网络民意,成为理论和实践所需迫切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充分体现了民主精神,把尊重民意贯穿于选拔任用干部的全过程。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就要正确对待民意,充分发扬民主,尊重、落实人民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相似文献   

19.
正确处理网络民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形势下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公民了解政治、表达意愿、提出要求、行使权利等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直接、更加便捷。网民往往会对社会上的某一事件形成不同于官方舆论的民意,于是,"网络民意"应运而生。但是对于此应有清醒的认识,网络民意表达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改进政府工作,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也会被人为操控而扭曲真实民意,给政府权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党和政府应该尊重和关注这些"网络民意"而不是一味的封堵,应通过认真甄别分析各类网络民意,采取不同的化解处理方式;加强主流新闻网站的建设,树立起网络传播信息源的权威性;提高广大网民自身的媒介素养,树立网络社会的责任意识等途径给予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20.
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通用标准。对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则不仅仅是一种方式方法问题,更是执政的勇气和智慧问题。 虽然从道理上讲,人民授权的政府接受人民的评议理所当然,但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政府官员及其执政行为都敢于坦诚地接受人民群众评头品足。如果普遍的民意长久被轻视,必然会累积为对政府和社会的不满,这种情绪是社会矛盾的温床。这是一个简单的执政常识。 在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中,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程中,聆听人民的意见,接受人民的品评,是不以官员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时代潮流;科学处理民意,促进社会发展,是各级党政机关必须求解的一道执政能力课题。 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作为政府主动倾听民意和百姓充分表达民意的有效载体,在全国各地已广泛开展,相关工作机制亦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2004年底,在辽宁省政府纠风办统一组织下,全省5万民众参与的年度民主评议行风活动在14个市同时进行。一沓沓评卷卡代表着沉甸甸的民意,为各级政府部门和行业进一步转变作风,实现辽宁振兴,建设和谐辽宁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