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丽丽 《学理论》2012,(28):133-134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乡村社会是封建国家发展的基石,历代封建政权无不想方设法对乡村政权实现有效控制,以维持国家长治久安。金朝在实施乡村社会控制过程中,乡村士绅阶层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乡村事务,成为国家与乡村的中介,既维护了帝制的稳定,又保证了小农的高度自由。  相似文献   

2.
李荣 《学理论》2012,(31):111-113
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对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群体,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权、健康权屡受忽视,他们在劳动生产中的安全卫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保障,尤其是当职业伤害发生以后,很难得到相应的赔偿,因而引起劳动者群体事件的不断发生,一个又一个悲剧的出现,让整个社会开始重视劳动安全卫生问题,各方都纷纷采取措施不断完善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在国外,各国劳动安全卫生实践中有许多特色与亮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乡村的现代化转型中,乡村政治仍没有摆脱血缘政治与地缘政治的束缚,经济形态、组织形态、观念形态的封建残余仍在侵蚀着乡村民众、自治组织、乡村政权和干部,严重阻碍了乡村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因此,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是乡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整合,这种文化的信仰载体即是士绅。他们掌握着文字这一神秘的符号,拥有农民所没有的知识权威和道德权威。同时,他们还承担着维系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任务,拥有维持传  相似文献   

5.
两湖平原的乡村混混群体:结构与分层——以湖北G镇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混混"是乡村生活中影响很大的群体。目前活跃的主要是第二代和第三代混混,他们有着独特的群体特征和个性特征,并在混世过程中形成了关系组织结构,组成了独特的乡村江湖联盟格局。乡村混混有特别的混世之道和规避风险的策略,乡村江湖中存在着有规律的社会流动。乡村混混因其在乡村江湖中所处的分层位置不同而享有不同的非法利益。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协商式治理模式在我国乡村治理实践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各地乡村侧重从决策、管理与监督等不同层面积极探索乡村协商式治理新形式.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是当前乡村治理变革得以产生的根本动因,而基层政府的适时推动则决定着乡村协商式治理模式的制度绩效,这也决定了当前乡村协商式治理创新机制所具有的内在限度.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了乡村协商式治理模式进一步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陕西省关中地区三位乡村经济精英进行了解读。研究发现,乡村经济精英拥有的丰富资本构成了他们在村庄发展中的作用发挥机制,乡村经济精英对村民观念现代化、与村民共享利益、为村庄赢得发展资源、改善村庄治理模式等多方面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与此同时,将乡村经济精英对村庄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是促进村庄平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践行新理念,聚焦十三五。2016年,市级机关系统又涌现出了一批勤奋劳动、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先进代表,他们为我们的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把标尺、一种力量。希望借助他们的精神,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9.
以新乡贤推进当代中国乡村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的场域发生着重要变化:从表象而言,出现乡村的边缘化、荒芜、空心化;更为严峻的挑战是,乡村的精英人士大量流失、自治制度的失语失效、乡村治理的精神呈现断裂。为此,我们主张因地制宜将新时期的乡贤吸纳到乡村治理体系中,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当前以及今后应在文化与制度建设两个维度下大力气,长期坚持,使新乡贤推进当代中国乡村治理成为可承继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韩兴宇 《学理论》2012,(29):126-12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日趋活跃,各种经济体"应运而生"。小商小贩是城市多样性的组成部分,为解决就业,方便人民群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城市管理者对他们的态度应该更加宽容。但现实的情况是残酷的,小商小贩大多走着艰辛的谋生之路。他们需要忍受艰辛劳动与城市管理者粗暴管理的双重折磨。毫无疑问小商小贩是我国合法的公民,他们有劳动谋生的权利,当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通过什么途径使他们的权利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与受雇私营企业劳动关系是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和谐稳定密切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农民工与受雇私营企业劳动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劳资纠纷和冲突处在可控范围之内。农民工有明确的劳动关系改善诉求,他们希望政府加强劳动关系管理。农民工与受雇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与其收入正相关,他们的劳动就业、工资收入、劳动条件、社会保障和权益维护状况直接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2.
在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向现代新型的乡村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乡村社会结构和秩序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迁,而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必须打破原有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依托于新型的社会治理理念与方式。伴随着乡村社会的变迁。社会自身运行的规则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应积极探索乡村社会变迁背景下新型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以来的宗族复兴对当代中国乡村治理有着双重的效应。一方面,它填补了村治的若干空白,一定程度地稳定和维持了乡村公共秩序,发展和维护了乡村的公共利益,并满足了社会变迁中的村民公共情感。另一方面,它又销蚀了乡政公共组织的权威,迟滞了乡村法治的进程,并影响着人的现代化,对乡村民主治理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宗族复兴与乡村治理的这种双面关系,使得我们在谋求乡村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必须科学地全范围地统筹规划。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在乡村社会适当扩张国家权力的影响,必须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消减农民的地缘情结,必须积极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努力建设现代村落文化。  相似文献   

14.
乡村关系行政化的根源与调解对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迄今为止,我国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依然保持着明显而强烈的上下级行政命令关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说,这与我们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及乡村社会的管理成本有关.乡村关系不顺,尤其是政府对村民自治事务的直接干预和行政命令,削弱了社会自主能力和群众自治能力,恶化了政府与农民、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也阻碍了国家的民主化、法制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从目前来看,乡镇政府面临着日益增大的行政压力、财政压力及民主压力,从而加剧乡村关系的紧张和矛盾.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党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在民主和法制的基础上改善乡村关系.  相似文献   

15.
贺汉魂  王泽应 《理论探讨》2012,(4):49-55,179
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即劳动解放人是劳动的根本伦理意义,解放人的劳动是对劳动的根本伦理要求.“解放”即解脱羁绊获得自由.所以劳动解放人的根本伦理意义也即劳动的自由意义.一切劳动成果不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害人性劳动以及劳动过程具有害己性的劳动,主要指异化劳动与过度劳动,都是应该解放的劳动.劳动解放人与解放人的劳动是对立的统一.其对立性表现为:通过劳动解放人,会产生劳动对人的“不解放”;而不劳动又无法实现“劳动解放人”.其统一性表现为:劳动解放人是解放人的劳动的根本前提,解放人的劳动会对劳动解放人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深刻认识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及其伦理意蕴对于深入揭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实质,确立、实践劳动及劳动关系的应然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开放、搞活方针的贯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大批农村青年涌进城市受聘为合同工或合同制工人。这些脸色黧黑,操着乡音的“新市民”以自己辛勤的劳动,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又接受了城市文明的洗礼。 从穷乡僻壤来到繁华的都市,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他们有哪些变化、追求和苦恼?最近,我们在杭州市对此作了一些了解。  相似文献   

17.
古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有两条基本发展线索,一条发展线索。是社会的被统治阶级——奴隶、农民伴随着他们对奴隶主阶级私有制和地主阶级私有制进行的武器的批判而提出内涵越来越深刻的“平等”、“均平”的战斗口号和行动纲领。在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前期,这些战斗口号和行动纲领是劳动人民反对人身奴役、争取生存权利的表现;在封建社会中后期,它又在反映劳动人民争取生存权利的同时,发展和强化了反对经济剥削和平均土地的要求。在农民起义过程中,还出现过类似于财产公有、共同劳动的空想尝试。另一条发展线索,是统治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村财政问题的日益凸现,税费改革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而乡村教育作为乡村社会生活和公共产品提供的重要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前乡村财政的状况,同时其自身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又对国家政权建设和乡村公共财政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从关注现实的角度出发,研究这一冲击下的乡村教育具有较为紧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主》2015,(3):12-13
<正>春节前,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和民进中央分别组织部分委员和专家,赴老少边穷岛地区考察了多所乡村学校,与乡村教师进行座谈,倾听他们的呼声。我们为广大乡村教师不计名利的付出和默默无闻的奉献感动落泪,更为广大乡村孩子学习条件的简陋和接受教育的落后状况焦急忧虑。当前,我国有乡村中小学生4000多万,背后是280多万乡村中小学教师,他们坚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20,(3)
乡村振兴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部分内容,也是党的十九大专题中的重要内容,更是国家发展亟须解决的一大问题。实现乡村振兴,需要社会工作者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在参与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角色,是社会学的重要概念,赋予人类在劳动社会分工特定的标识,体现出个体对于其在社会中产生的劳动有不同的作用。社会工作者为促进乡村振兴,在工作中也扮演许多角色,但却受到自身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面临许多困境。因此,社工助力乡村振兴的困境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