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群艳 《中国减灾》2011,(24):38-39
中国神话强调"治理",而西方神话强调"逃避"。印度神话也强调了神与人的合作,但更多是为了突出神的"救助",而非人的"抗争";希腊神话虽有抗争,但是却依然强调人神对立。  相似文献   

2.
中国创世神话一般包括3类基本神话:天地开辟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族群诞生神话.①这3类神话在叙事内容上尽管各有侧重,但又相互指涉,相互关联,连缀成一个具有发生学意蕴的叙述整体.因此,当我们探究中国创世神话的情节生成原则时,首先应当把中国创世神话视作一个"单一神话"来看待,先探究作为整体意义的"中国创世神话"的情节生成原则、主题意蕴,然后再揭示天地开辟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族群诞生神话的叙述差别及其叙述转换机制.  相似文献   

3.
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存在神话方面的研究,形成了最初的神话学。神话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认为神话反映了时代的历史事实,也就是神话的历史化。以神话素为分析单位,通过对神话和历史之间互渗关系以及对神话功能主义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发掘神话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4.
藏缅语民族的死亡起源神话包括"分寿岁型"神话与"不死药型"神话两类。这两类神话包含着藏缅语民族对死亡三个层次的认知:首先,死亡观念是在与永生观念的对照中凸显出来的;其次,人的寿岁的意义是在与其他事物之寿岁的对比中被赋予的;最后,自然死亡的观念是非自然死亡观念的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黄泽 《思想战线》2007,33(5):105-110
20世纪的中国神话学在融汇中、西两种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得以确立。学界在以西方神话学重新系统复原中国神话的工程告一段落时,应对中国独特的神话类型和发展道路展开相关思考。从俗文学、古小说、神话3个层次内容的影响关联入手,有助于获取正确的神话信息;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因为少数民族神话借助汉文古籍、少数民族古籍与民俗、口传而传承,所以必须借助西方人类学理论方法予以挖掘、激活,这有可能是中国神话学独特的文本类型和表述范式。  相似文献   

6.
羌族神话以口耳相传为主,烙上了浓厚的集体创作色彩,逐渐沉淀了羌族人共同的情感体验和心理需求,蕴含着羌民群体潜意识中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充分展示着羌族的民族个性和特点。具体而言,羌族神话中折射出了羌人"社会发展至上"的责任观,孕育着万物有灵"的自然观,传递了"惩恶扬善"的道德观,是不容忽视的文化载体和珍贵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7.
甘奇 《传承》2011,(23):64-65
黎族神话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最原始的叙事文学,黎族神话从侧面向我们展现了原始社会黎族先民的生活状况和自然环境,从黎族神话的创世说、人类起源说、洪水神话、反抗自然灾害神话等几个方面来阐述黎族神话和中原地区神话之异同。  相似文献   

8.
灾后遗留人种繁衍人类的神话,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现,而尤以中国西南地区最为集中。学者们研究此类神话时使用了洪水神话、人类起源神话、兄妹婚神话、人祖神话、创世神话等众多不同的概念。对比来看,人祖神话在概括此类神话的主题,以及统领神话对应的信仰方面,更为妥当。需要指出的是,学界使用人祖神话进行研究成果不多,且较少对这一概念进行严格的内涵限定,导致其与"人类起源神话"这一涵盖更广的概念等同使用。事实上,人祖神话是人类起源神话的一种独特类型,是讲述大灾难后遗留的人种重新繁衍人类并被奉为人祖的神话。以人为祖这一突出特征使人祖神话区别于其它类型的人类起源神话。  相似文献   

9.
张碧 《求索》2010,(5):177-179
神话是产生于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文化现象。从诞生人类社会以来,神话便先天地具有意识形态功能。作为现代社会语境中的一种文化样态,"现代神话"虽在具体表现形态、价值诉求等方面呈现出多元趋势,但意识形态属性却从未消失。就"现代神话"范畴中的"神话主义"而言,其不同形态的艺术制品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中发挥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功能。"神话主义"文学及其他艺术形式往往渗透着面向历史特定境况的批判意识,具有针对社会现实的意识形态;而在"新神话主义"景观文化中,景观化神话堕入视觉文化之中,并通过对社会、历史意识的淡化作用,使神话在消费主义逻辑弥漫于世之际,成为弱化受众社会现实的意识形态工具。  相似文献   

10.
作为社会性别问题的"知女"是才女神话在当代社会的延续,从其历史发展谱系可以看出,男权中心意识借助于才女神话塑造"知识女神",其实质是以性别权力对知识女性进行规训与约束,而当代消费文化的渗透则加强了其中的庸俗化和符号化倾向。"知女"事件不仅凸显了当代知识女性的现实处境,更昭示了女性自我觉醒与自我解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天女下嫁型"是藏缅语民族谷种起源神话中具有代表性的神话类型中的一种。"天女下嫁"这一模式化情节蕴含着谷种与新娘、劳动生产与两性生殖之间的类比。  相似文献   

12.
《周易》中的"东北""西南""南"等空间方位包含有神话内涵,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称其为神话空间观念。在神话空间观念里面,"南"为阳明之方;"东北""西南"分别为阳方、阴方。那么,当"东北""西南""南"等空间方位出现在《周易》经传中时,必然也蕴含着此种神话情感和神话认同,从而使得与之相关的卦爻辞有着丰富的神话内涵。只有通过深入探寻"东北""西南""南"等空间方位的神话内涵,才能进一步更为全面地解释与之相关的一些悬而未决的易学问题。  相似文献   

13.
景莹 《求索》2015,(1):148-152
现代文学中有一组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为题材的小说,分别是鲁迅的《奔月》、谭正璧的《奔月之后》、邓充闾的《奔月》和吴祖光《嫦娥奔月》。四位作家在运用神话元典的同时,又分别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相联系,揭示神话重写的现实意义。鲁迅通过嫦娥、逢蒙对羿的背叛表述了个人启蒙庸众失败的悲哀;谭正璧以后羿理性对待嫦娥飞升的事实,表达不能以一己之利害牺牲国家利益的民族责任感;邓充闾则通过高喊拥护"权与力"的羿,表达对"战国策派"的不满;吴祖光以作威作福的羿被人民推翻来警告1940年代后期国民党统治的不义行为。作家们在不尽相同的历史语境下,在原有的神话中通过增删情节,达到各自的表达需要,四个文本不仅与元典神话互相指涉,而且也彼此相互指涉,既保留原始神话的概貌,又具有现实意义,在意味深长的文本间性中,表现出作家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宪法神话是美国宪政的文化基础,培育了一代代美国人对建国宪法的热爱、认同和信仰,由此解决了21世纪美国人为何要遵守18世纪宪法的民主正当性难题。宪法神话在此意义上是美国国家构建的必要环节。中国学者存在于美国宪法所规范的生活秩序之外。对于我们而言,美国宪法神话是他人的神话,我们大可不必介入"神话"与"反神话"这一美国本土文化内战之中,而是要基于外部观察者的立场对这种宪法神话的现象进行文化研究。宪法神话现象的启示,不在于我们要复述这种神话,而在于学习美国人是如何建构宪法神话并由此培育宪法信仰的。  相似文献   

15.
通常,中国原始历史意识被认为应当从中国神话传说中溯源;实际上,其源头可能并不仅限于此——远古先民对祖先业绩的追述乃至对亲身经历往事的回忆等等也可以产生历史意识,甚至更有合理性。其次,中国史学家往往有意无意地将"传说"而非"神话"当作中国历史意识的源头,这也折射出中国神话和西方神话在中西方历史意识起源问题中的作用有某些差异;而实际上二者也确有明显区别。再者,"神话"和"传说"确非一回事,在寻觅中国原始历史意识的源头时,应该首先明确区分二者并辨别清楚它们在中国原始历史意识起源中的不同作用。另外,中国神话固然有明显被"历史化"的成分,而中国历史同样有被大量"神话化"的情形,因此,必须首先厘清中国各神话和历史事件的先后次序及彼此关系,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去探讨中国原始历史意识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宏飞 《传承》2011,(12):72-73
中国、朝鲜国家共处于亚洲文化圈之中,尤其是中国的东部、北部和朝鲜又同在"阿尔泰文化圈",可以说中国与朝鲜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渊源和联系,两个民族的原始文化意识和民族理念有着较大的可比性,通过以这两个国家的建国神话为切入点,来探讨其民族的原始理念、文化、心理等之异同,同时观察两个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影响。  相似文献   

17.
苻坚感生神话是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治神话的一个典型代表。这则神话不是当时落后民族自身的产物,而是熟谙儒家文化的前秦统治者为达到“自神其祖,以取威于人”的政治目的,将众多传统汉文化因素加以整合的结果。十六国时期包括苻坚神话在内的众多政治神话的出现,不仅揭示出古代神话产生的一条独特途径,也表明少数民族在胡汉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吸收了汉文化中的一些非理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马莉 《人民论坛》2012,(23):162-163
在对神的形象的塑造上,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各有不同:中国神话中的神多半是神人异形的,其特征是超凡脱俗,而希腊神话中的神是神人同形同性的。反映在各自的文化中则表现为:中国神话主要体现的是"尚德"精神,而古希腊神话中,天神与人类一样,也表现出凡俗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产翁"即男子"坐月子",是唐至清代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壮侗语族先民中的一类特殊习俗。与"射日"有关的神话在中国也曾广泛流行,西南地区苗瑶族群中至今流传,甚至遗有表演这一神话的"射日舞"。分析发现,二者均是古之某种仪式的遗存。其中,"产翁"之俗是人们相信男子"坐月子"可保母子平安信仰下的一种仪式,它的出现或与南方湿热气候下初生儿的存活率有关。而"射日神话",本是对"射日"仪式的解释,"射日"是人们在旱灾中登高以箭射日的一种仪式,基于人们相信如此可驱退酷热的信仰,其或与发生在距今4000年前后的气候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20.
《新东方》2016,(1)
中国神话学发展经历了两次春天,一次是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另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比较这两次的研究可以得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折射出这两次神话研究之所以兴盛繁荣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