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吉布森和格雷汉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在其合著《资本主义的终结》中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运用了后结构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解构了原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方式。主张打破资本主义/非资本主义二元对立中资本主义类似于男性的等级优势和霸权地位,寻求性别和阶级的多样化联合,力图解构全球化中假定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男性霸权。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物质),还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社会事实)都是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研究的客体,自然科学如物理学、社会科学如社会学都存在着二元分立之争,特别是主体、客体的对立之争,这种主、客体的对立之争都妨碍了各自理论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客体)与研究者(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导致各自学科二元分立的基础,这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没有共同之处?如何解释和破除这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主、客体二元分立的窘境?本文尝试对这些疑问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两种模式,在教育现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素质教育应是应试教育的“扬弃”。具体表现在:一是教育对象观的扬弃。素质教育强调教育对象的全员性,主张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这就明显地区别于面向少数学生(优生)的选拔淘汰性的应试教育。二是教育内容观的扬弃。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形成合理的整体素质结构。而应式教育只注重于应考科目及其知识点,重智育轻其它,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三是教育人才观的扬弃。素质教育在主张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4.
新论撷英     
<正> “素质教育”新解当前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完全对立起来,在逻辑上犯了不可比性的错误:素质是内容,应试是形式,而内容与形式不具有可比性。这实质是把应试看成是传统  相似文献   

5.
程军 《求索》2012,(7):194-196
"双重性"是当代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两种对立的、相反的要素、性质、价值或意义的共存、并置并结合在某一事物之中的存在状态。在巴赫金看来,双重性是"对话主义"精神的具体化形式;解构主义理论家把双重性看作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哲学观念的解构;后现代主义者把双重性当作后现代主义本身的矛盾、宽容、多元和相对主义的精神气质的具体体现。从哲学层次考察,主体间性是双重性概念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6.
现象学、存在主义以及结构主义对西方传统哲学本体论的解构有其自身的逻辑和根据。结构主义尤其具有代表性,它基于语言的存在,通过二元对立差别原则,摄时空入主体,摧毁传统的主体原则,寓意义于符号,意在建立非本体论形态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此决然不同的本体论哲学。西方哲学流派对本体论的解构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建设在根本上是相悖的,但它们的一些理论知识和思想成果是可以借鉴的。  相似文献   

7.
秦霞  周勇 《群众》2006,(9):44-44,52
素质教育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高等院校渐受重视。许多院校在行动上有所探索,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但由于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导致部分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形式单调,效果不佳。一是把素质教育简单地与应试教育和专业教育对立起来。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主  相似文献   

8.
当代作家在十七年家族叙事作品中表现出二元对立的爱憎情怀,既是文学一体化时代的历史要求,又是作家叙事情感的真实流露,具有政治与伦理的合理性;但从审美角度看,这种二元对立的叙事情感导致文学创作艺术视野与叙述视角的狭窄,对人性认识的片面,只揭示出人物阶级属性的两极剖面,相对忽视了对人复杂的内心世界的挖掘。这种情感既是敌我之间对立思维模式的反映,也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家族情感无意识的积淀。  相似文献   

9.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从理论综合到经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平均 《思想战线》2004,30(6):66-69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超越了二元论 ,打破了长期以来困扰社会学界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二元对立。但他的惯习概念中强调的对于结构的从属性 ,使他的实践理论只能算是一种决定实践的理论。经验研究中的决定论色彩 ,并没有使他突破二元对立 ,而使其理论综合仅仅停留在方法论上。  相似文献   

10.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亦是理论界的共识。但是,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分歧较大,对素质教育实现途径的认识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理论的不成熟导致了实践的混乱和无所适从。因此,理论的建设至关重要。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素质教育”概念的界定,而在于对素质教育本质的把握,及如何指导素质教育的实践。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应是凸现湮没于应试教育中的主体性,而素质教育的实现也有赖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创造。 1.主体性探讨的误区 主体性问题的提出是针对传统应试教育中无视学生主体存在的…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方法论的扩展,关涉到心理科学的发展方向、科学观、理论和方法论的建构。社会建构论立场的心理学方法论将心理视为语言的社会建构,语言的建构使心理学从实证主义范式向建构主义范式转换、个体主义向集体主义转换、价值无涉向价值涉入转换、主客二分思维向主客超越转换。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解构与重构,也使社会建构论立场的心理学有可能消解科学主义心理学和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矛盾和对立。  相似文献   

12.
游泓 《理论月刊》2008,(8):51-53
西方社会理论由于其诞生之初所蕴含的内在分歧,在今天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在试图解决这个困境的研究理论中,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一个杰出的代表。其中,他关于"社会实践"的理论应是核心所在,这为打破社会学知识体系中的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即主客二元分立和结构与能动的对立,解释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提供了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吴晶 《求索》2011,(9):139-141
奥斯卡·王尔德是十九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理论先锋与创作实践者。其“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思想反映了他对中国庄子哲学的吸收与模仿。王尔德吸取齐物论中阴阳对话模式,颠覆西方二元对立思想,将艺术奉为万物齐一的“道”,并借鉴庄子“无为”哲学思想阐释其艺术无用观与艺术表达方式的不完整性,同时将其诠释为逍遥驰骋的人生态度与去伪存真的艺术圭臬。  相似文献   

14.
问责政治中一个重要的现象是问责与避责相伴而生。从责任、因果关系和时间层面来看,问责与避责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之间的对立可以从机构性、表象性和政策性策略三个维度理解。这种对立观的形成,源自对问责概念的片面理解和对避责行为的单一认识。要超越两者之间的二元对立而相互促进,就需要重新认识问责概念的沟通意涵、正视避责行为的正面效果、建立问责与避责相连接的机制。从根本上讲,问责与避责关系认识上的分歧,是由特定的文化所形塑的,只有深入到不同责任政治的文化情境中,才能够深刻理解问责政治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国家在快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规定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是以法律文件的形式确立了素质教育的地位,规定了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方向。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总对策,更是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因此,实现这种转变就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一、由于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是基础教育事业面临的紧迫任务提出由“应试教…  相似文献   

16.
我国素质教育先后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和专业教育的偏失而推行,要求教育的公共性与人本性、工具性与目的性、公共职能与个体职能有机结合。与之相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应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之双重定位,树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即确立培养实践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本质观,哲学思维培育、德性涵养和生活境界提升的教育目的观,哲学的知识、品格、能力三位一体之养成教育的教育功能观。  相似文献   

17.
从传统哲学过渡到现代哲学之后,形成了两种形而上学——经验性形而上学与抽象本体性形而上学,这会引导人们不自觉地强调中心性而忽视边缘性。此后,西方哲学发生了两次转向,认识论的转向与语言学的转向,特别是后者促进了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形成。作为后现代主义者,德里达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证明并指明,言说失去了中心性、权威性,原来的中心性与边缘性的对立以及在场与缺席的二元对立消失了,成功地解构了言语中心主义。同时,他的思想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某些特点。但有学者亦指出,德里达的思想从本质上说没有走出逻格斯中心主义的王国,并且其理论自身存在着难以摆脱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长期困扰社会学理论界的"社会结构制约性与个人行为自主性"之间的"二元对立"的困境,吉登斯构建了以对传统的"二元论"社会学理论的批判为逻辑前提、以"结构二重性"与"实践"概念为逻辑起点与逻辑中介、以微观的个人行动框架与宏观的社会结构框架之间的互动为逻辑展开的、系统而具内在逻辑的"结构化理论"。结构化理论追求一种动态的平衡,整套理论以社会结构制约性与个人行为自主性这传统"二元"为两条主线,通过"实践"实现了对它们的架通。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第一套解决"二元对立"社会学理论困境的完整的理论,为开展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对于以后的社会学理论研究具有指向性的方法论意义,因而堪称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史上的一种承前启后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王利军 《前沿》2012,(17):49-52
以往我们将马克思的自由观理解为对外在必然性的认识,通过哲学史的考察我们发现这种自由观其实是斯宾诺莎的自由观,这种自由与必然处于二元分裂的状态,还远远没有达到德国古典哲学的高度,因而更不可能是对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阐释,反而由于我们将自然认识领域的自由观推广和应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从而造成了恩格斯与马克思自由观的分裂,也造成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元分裂.在马克思看来自由不自由不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而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他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的必然性不过是人的异化的表象,于是他将这种必然性收归到人自身,即通过对异化的扬弃来解除资本逻辑的铁的必然性,实现对象化与自我确证、自由与必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理论视野下,曾经作为合法和整一性力量的元叙事丧失了合法地位,曾经无限乐观的人类理性被放置在一个慎重的空问中考虑,曾经被压制的"他者"--非理性、女性等由边缘靠近中心.多丽丝·莱辛的科幻小说系列和<第五个孩子>等作品中,作者利用虚幻想象和现实描写两种创作手法,着力凸显差异的地位从而解构"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实现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基于彼此差异的相互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