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最近,价值哲学的“主客体关系模式”研究方法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价值哲学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但是,如果对他们所提到的价值哲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以这些问题为陷入困境的理由并不充分。价值哲学的所谓困境是其自身发展的阶段性表现。当然,“主客体关系模式”也不是价值哲学研究的最好的方法,但它却是现阶段我们进行价值哲学研究的最适宜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杨月如 《实事求是》2004,38(4):30-32
求真务实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路线以及“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真抓实干”与“与时俱进”的实践性品格,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立场,体现了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3.
论"和谐哲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建设和谐社会,必然地提出了一个有没有“和谐哲学”的问题。文章对毛泽东主张的“斗争哲学”及其实践结果进行反思,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指出其忽视同一性的偏颇。进而,论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和谐哲学”。这种“和谐哲学”更加强调和尊重事物的同一性,与“斗争哲学”有着显著的差别,更不是像“斗争哲学”那样要指代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哲学体系。“和谐哲学”的核心,在于倡导一种互助、合作、团结、和谐、稳定、有序的价值取向。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以“和谐哲学”为指导,把和谐作为一种根本和长远的价值目标,在和谐与不和谐两种因素的矛盾运动中,坚定不移地朝着社会更加和谐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4.
生命哲学:哲学人学的基石和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生命哲学是哲学人学的基石和核心,因为自觉自为的生命是人的基本规定性,是人的最高价值;劳动实践是人的自觉自为的生命活动。本文所主张的生命哲学和劳动实践哲学是内在统一的。通过研究生命哲学,我国的人学研究将走上一条卓有成效地“认识你自己”的智慧之路。  相似文献   

5.
刘海龙 《学习论坛》2007,23(1):18-21
“斗”与“和”分别在事物的运动发展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哲学倾向,分别适合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历史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和谐哲学”,“斗争哲学”如果僭越了其适用范围,会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极大的危害。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和谐哲学”大有可为,但不能泛化。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哲学研究偏好,我们把这种哲学研究编好的迁徙变化,称为“哲学研究中心的转移”。在哲学史上,哲学研究中心经历了两次转移,第三次转移──以创造为哲学研究中心的时代已将来临。探讨哲学研究研究中心转移对于现代中国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这一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误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不能成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社会和谐的价值更加凸显,但也不能用“和谐哲学”来代替“斗争哲学”。为了防止对共产党哲学基础的简单化与庸俗化,并鲜明地表述其特征,应该始终坚持“共产党的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8.
“当代世界的哲学”这一范畴,源自马克思著名的《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它的含义是: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都是一个随着时代的更迭而不断发展的哲学;在不同的时代,由于实践发展的水平不同,其“时代精神”和“文明”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到哲学上,其实质就是哲学的当代化(即成为“当代世界的哲学”)。史实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作为19世纪“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而进入世界的,它与当今世界“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革命哲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兴良 《求实》2004,1(5):24-27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首先是“哲学观”上的革命 ,而不首先是“本体论”上的革命。马克思的哲学也不是“主客统一的生存论哲学” ,而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是“改变世界”的革命哲学。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和革命哲学 ,必须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为坐标 ,把它看成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一种方式 ,任何把马克思哲学纳入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路或概念系统的尝试 ,都可能离开了马克思 ,而不是“回到”或“走近”了马克思。  相似文献   

10.
艾思奇先后在不同杂志的“哲学讲话”专栏发表了一系列通俗哲学文章.除部分汇编成《大众哲学》外,还有其他与之一脉相承的系列文章.这些文章成为艾思奇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与“化大众”相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哲学对象新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孟周 《唯实》2004,3(4):13-17
对哲学史及哲学在当代的发展状况的考察说明 ,目前对哲学研究对象的流行看法并不符合哲学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实际。在古典哲学中 ,哲学的对象被看做人应当如何行动以及为何如此行动的最终根据 ;西方近代及现代哲学的不同流派 ,都把人的行动的终极根据作为自己的审视对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则是无产阶级如何行动及为何如此行动的终极根据。据此 ,我们可以把哲学的对象概括如下 :哲学研究的对象 ,就是人 (或说“我”、“我们”)应当如何行动及为何如此行动 (包括实践行动与思维行动等 )的终极根据  相似文献   

12.
哲学界在讨论或解释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时,有的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所谓“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把本体论规定为“是指研究思维以外的客体的学说,即研究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与社会的运动规律的学说”,我觉得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本体论是哲学研究中与认识论不同的一种关于世界(存在)的本质(本原)的理论,有它确定的含义。人们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中论述关于存在的本原的学说叫做本体论,或叫做本体论的宇宙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在哲学上的不同体系中,可以区分为本体论的唯物论或本体论的唯心论,或本体论的心、物二元论。那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谓“本体论”有没有它的地位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呢?  相似文献   

13.
李慧娟 《新长征》2006,(2):56-57
本体论作为哲学基本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自然本体论、物质本体论、理性本体论之后,在当代遭遇了不同的命运。一方面,在一片“拒斥形而上学”声中,本体论被当作最应当从哲学中清理出去的东西;另一方面,一些人也意识到了“本体论”挥之不去的人性根据,出现了“本体论复兴”的趋势。在中国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认识分歧也很大。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14.
马俊峰 《唯实》2010,(8):64-70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合法性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内西方政治哲学研究的兴起,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也势在必行。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散见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还处在构建之中,没有一个完整的现成思想体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学者对“是否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表示质疑。解决此问题,需要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是否有一个政治哲学分支”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人为本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实现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考量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正义”原则能否实现及其制度形态优劣是一个社会政治系统得以运行的先决条件.无论何种正义,无论程序层面还是实质视角,其最终政治价值旨趣都在于实现对政治主体的生存、安全、平等、发展、民主等需要的契合.多元价值观前提下的政治民主,也就是“正义”的求同存异.如何使“正义”不成为政治生活的乌托邦,文章试图从现代政治哲学视野找寻路径,在不同政治利益价值理念交错中实现“正义”的诉求.  相似文献   

17.
荀子的政治哲学主要是围绕君民关系问题而展开的。荀子一方面提出了他独特的政治模式——“尊君”与“民本”的同构理论 ,试图维持国家政治机体的平衡 ;另一方面 ,荀子又在其政治哲学中 ,对人的主体价值进行全面否定。本文正是以此为基线 ,论述荀子政治哲学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8.
哲学贫困吗?至少比十年前不贫困。据笔者所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就是由理论家提出,尔后才为政治家所重视的。更何况哲学同其他学科不同,它有着更为特殊的规律,他不可能像经济学、社会科学那样对各种社会病直接诊治。企图让哲学直接投方治病,这是另一类“贫困”的表现。然而,“哲学贫困”之说,也确有根据。  相似文献   

19.
论外交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文 《新视野》2002,(6):57-60
随着“冷战”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在国际学术界对外交及国际关系领域的哲学问题的研究近年逐渐升温。从“人权外交”及“人道主义干涉”是否合乎正义到“文明冲突”论是否有据,从“强权”与“道义”何者为先,到“国家主权是否过时”等等问题处于广泛的争论之中,大量新问题需要从哲学角度进行研究。在我国学术界,对外交及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哲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尚未开始,还存在不少空白。这些尚待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一、外交哲学能否作为元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来建设?虽然有西方学者提出了外交哲学这个概念,但还没有把外…  相似文献   

20.
“机体论”(organicism)或“有机体哲学”(philosophy of organism)在西洋哲学中是存在的,但却始终只是一个潜流,没有上升到主流地位.中国哲学与之不同,中国哲学之全体均是“有机论”,均是一种“有机体”哲学或曰“机体论”哲学.“机体论”哲学强调天地万物之间之“内在关系”,认为天地万物互依互靠,互致影响于对方,牵一发而动全身.宇宙是一有机体,宇宙各部分通体相关,其相关性或至为显明,或隐而不彰,但无一不相互关联.在中国哲学之“机体论”背景下,我们找不到任何“中心”,既找不到“自我中心”,更找不到“人类中心”.中国哲学家眼中之世界,不过就是一大大小小之“人体”的世界,这世界没有“中心”,只有“限于所分”与“不能相为”之职司、功能.各个别、各部分,各尽其天赋之职司、功能,就构成和谐完美之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