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政法学刊》2015,(6):56-61
从立法层面讲,涉毒犯罪侵害了国家对毒品的管理制度,属于行为犯;从犯罪行为人角度讲,其目的并不是挑战国家对毒品的管理制度,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谋取利益(不限于经济利益),因此,毒品犯罪属于目的犯,而不是行为犯。否则,单纯的购买、吸食毒品的行为也侵害了国家对毒品的管理制度,却不构成犯罪,对此,现有理论给不出合理的解释。毒品犯罪中,居间行为的推波助澜让毒品更加泛滥,也增加了毒品犯罪的隐秘性,对居间行为的定性及处罚在理论上存在争议。鉴于刑法对毒品犯罪处罚的严厉性,有必要对毒品犯罪的不能犯和未遂犯做出明确区分,以免不当扩大刑法的打击范围。  相似文献   

2.
吸毒者是毒品犯罪中的犯罪被害人,他们因吸毒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或者损害;是毒品犯罪直接或者间接危害结果的承受者;是毒品犯罪行为所侵害的为刑法保护的法律状态的主体。他们具有被害性、互动性、可责性的特点。对毒品犯罪被害入,我们不应该将他们投入监狱,而是应该把他们视为药物滥用的病人,无论政府还是社会都应该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他们的权益,使之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社会同时也收到减少毒品消耗量、遏制毒品犯罪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重庆系列涉黑案表明,涉黑类犯罪的参与主体大多是农民、无业人员、社会其他闲散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从犯罪原因来看,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当前经济体制的转轨、犯罪亚文化的影响、社会对某些方面的控制弱化、社会部分成员思想、价值追求和心理的变化以及反黑配套法律的缺陷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从根本上惩治和预防此类人员实施涉黑违法犯罪,达到长效治理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依靠刑事法律就能解决的。要彻底扫除这种犯罪,必须针对其犯罪特征,找出犯罪原因以对症下药。就参与犯罪的主体来看,要真正根除这种些人犯罪的可能性,迫切需要大力传播优良文化,引导此类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等。  相似文献   

4.
毒品犯罪是世界各国公认的一大公害,联合国也早就作出了有关毒品犯罪的规定。在我国,毒品犯罪日渐猖獗,根本原因就是巨额利润的驱使。文章从犯罪经济学的角度,对毒品犯罪产生的原因作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并根据经济学原理对毒品犯罪的预防和控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张巍 《犯罪研究》2011,(2):71-74,91
我国历来对毒品犯罪打击甚严,但从长期的实践来看,一味严惩毒品犯罪效果不甚理想。我们应客观地对毒品犯罪进行评价,在打击毒品犯罪时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严格规范侦查手段,注重打击与教育相结合,从而获得禁毒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倪松华 《法制与社会》2012,(18):288-290
未成年人毒品犯罪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许多发达国家,未成年人毒品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我国未成年人毒品违法犯罪现象较为突出.重视和加强对未成年人毒品犯罪的预防研究,是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今后发展的大问题.本文试从瑞安市人民法院已审结未成年人毒品犯罪特征出发,简析未成年人涉毒品犯罪的成因,从而提出如何防范未成年人毒品犯罪对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毒品犯罪死刑的概况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初期我国大规模的禁毒运动成效显著,长期是“无毒国”,无需对毒品犯罪规定死刑。改革开放后,鉴于毒品泛滥、社会危害加剧的新形势,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对毒品犯罪始规定死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并受国际社会废除死刑潮流的影响,我国对毒品犯罪适用死刑的立场演变为既保留死刑又限制其适用。从毒品犯罪市场化、准组织化的现实来看,刑罚轻重应与毒品犯罪的利益、风险相适应。还应通过医疗技术、替代药物、帮助吸毒者回归正当的社会生活、加强国际合作等举措,更好地发挥社会措施对刑罚的替代作用,尽可能切断毒品犯罪的经济根源,从而限制和减少毒品犯罪死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8.
涉黑犯罪与权力腐败关系之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倩 《犯罪研究》2003,(1):59-61
只要对目前中国涉黑组织犯罪的现状稍做分析就不难发现,权力的失职、滥用等腐败行为为涉黑组织产生和迅速膨胀、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涉黑组织的发展又加剧了权力的腐败。因此,探讨涉黑组织犯罪与权力腐败之间的关系,无论对于防范和打击涉黑组织犯罪还是对于预防和遏制权力腐败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毒品犯罪的发展,犯罪手段不断提高,新型毒品犯罪成为毒品犯罪研究的新课题。我国对新型毒品犯罪的立法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缺陷,由于毒品犯罪的特殊性,毒品犯罪不应仅仅从刑事立法上予以规制,还需要从刑事司法、刑事理念以及社会控制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0.
从犯罪学的角度,根据毒品犯罪的特征,可以将毒品犯罪区分为五种,即:作为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毒品原植物大规模种植行为;作为有组织犯罪的毒品生产、制造和销售行为;作为街头犯罪的毒品零售行为和毒品原植物零星种植行为;作为白领犯罪的洗(毒)钱行为;作为无被害人犯罪的滥用毒品行为。基于犯罪性质的不同,应采取不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社会危害性在犯罪构成理论中的地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利敏  韩啸 《河北法学》2005,23(1):153-157
目前在刑法学界存在着社会危害性理论备受指责的现象,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应将社会危害性逐出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这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运用立体动态思维的方式正确分析犯罪概念、犯罪构成与罪刑法定主义的关系,不但要保留社会危害性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将其明确作为一个独立的犯罪成立的条件,这样才是对传统犯罪构成理论批判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权力为依托,从事黑社会性质犯罪,是当代农村有组织犯罪的重要类型之一。黑社会性质,组织头目往往凭借手中权力,拉帮结党,欺压百姓,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危害农村社会治安。只有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及时改善干群关系,才能有效遏止犯罪势头。  相似文献   

13.
卢有学 《现代法学》2012,34(1):125-134
国际犯罪是指由国际法创设或者推动因而被国际社会普遍确定为犯罪、严重危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行为,跨国性、涉外性、违反公约性都不是国际犯罪的基本特征。国际犯罪不是从国内犯罪发展而来的,它们是两个互不隶属的并列范畴,是"犯罪"这一共同上位概念之下的子概念,从渊源上讲,两者基本上分属国内法与国际法两大法律体系。国际犯罪与国内犯罪之间有明确的界限,主要体现在犯罪危害的性质、针对的法律关系和法律制定者不同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李若菊 《政法学刊》2006,23(6):72-76
警察涉黑犯罪问题是伴随黑社会性质犯罪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由于涉黑的警察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关系不同,在黑社会性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所以,警察涉黑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警察涉黑犯罪的本质是警察社会角色的易位和警察权力的异化,其社会危害极其严重。教育整顿警察队伍不仅是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也是遏制黑社会性质组织发展势头、铲除黑社会性质犯罪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简论黑社会性质犯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可 《政法学刊》2001,18(2):3-7
黑社会犯罪是有组织犯罪发展的高级阶段,黑社会性质犯罪就是黑社会犯罪,它不过是黑社会犯罪的初级形态和初级发展阶段。我国刑法中明确了“黑社会性质犯罪”这个概念,是根据我国现阶段黑社会犯罪的特点确定的。目前我国存在的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主要通过七种基本方式形成。如今黑社会性质犯罪呈现出几大发展趋势正向黑社会的高级形态发展;加速向经济、政治领域渗透以及国际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黑社会犯罪有关问题述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在我国明显的、典型的黑社会犯罪还没有出现,但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集团已经出现,横行乡里、称霸一方,欺压、残害群众的有组织犯罪时有出现。另外也发现有境外黑社会组织成员入境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在多年的实践中,公安机关总结出我国反黑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刘星  李娜 《河北法学》2007,25(3):195-200
抢劫犯罪的频发对构建和谐社会危害极大,而青少年在抢劫犯罪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研究青少年抢劫犯罪的特点、成因、对策,对于预防、遏制抢劫犯罪,构建和谐社会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浅论辅助生殖犯罪及其法律防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诞生 ,许多社会问题得到了解决。然而 ,因该技术而引发的犯罪却也接踵而至 ,从而促使我们去寻求相应的策略。为了防范这类犯罪 ,作者认为 ,应在我国刑法中设立辅助生殖罪 ,并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本文分析了这一建议的必要性 ,并对该罪在我国刑法中的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犯罪与刑事违法性关系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可以从形式的犯罪、实质的犯罪、司法评价的犯罪三个侧面来加以阐释。形式的犯罪就是罪刑规范;实质的犯罪是全部具体罪刑规范的共同法律本质。两者都是立法者的意志体现。它们本身都没有刑事违法性,只是刑事违法性的判断标准。只有司法评价的犯罪,才存在刑事违法性判断。我国本无刑事违法性的理论,应当创建。只有创建了科学的可操作性的刑事违法性理论,才能既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又贯彻"无危害即无犯罪"原则。刑事违法性是司法者评价生活行为事实在客观上是否违反法秩序的步骤和标准。它是犯罪成立条件之一。我国应当对《刑法》第13条赋予新的理论内涵以完成刑事违法性理论的创建。  相似文献   

20.
庄劲 《现代法学》2006,28(2):107-115
想象竞合犯具有多个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对其“从一重罪”处断不能实现罪刑公正。当一个自然行为蕴含多个危害行为的意义时,构成多个危害行为的竞合,其实质是危害行为的复数。行为竞合的概念,在理论上不仅可能,而且正当。想象竞合犯实质上是复数危害行为的竞合,该复数危害行为分别符合复数的犯罪构成,属于实质的数罪。应当对想象竞合犯数罪并罚,这不仅是其罪数本质的要求,也是罪刑法定、罪刑公正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