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罗伯特·诺齐克 (1938— 2 0 0 2 .1)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 ,著有《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和《哲学的解释》等著作。前者与罗尔斯的《正义论》齐名。在该书中 ,诺齐克全面阐述了他的政治哲学思想 ,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诺齐克政治哲学思想中的国家理论作一评述。一、国家的起源国家是否应当存在的问题 ,是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由于无政府主义者不仅坚持他们没有国家会生活得更好些 ,而且认为任何国家都必然侵犯人们的权利 ,在本质上是不道德的。因此 ,要回答国家存在的必要性问题 ,首先必须回答“为什么不无政府”这一问题。这样…  相似文献   

2.
刁培萼教授是一位卓有成就、富有个性的教育学专家。眼下学术圈中的许多现实,人们的疑惑与批评、坚守与挣扎、憧憬与怀想时常撞击我的心,推动我为这位素朴无华、个性执着的老师,写一点回忆和感念,它不仅是表达两年来淤积于心的哀思,更是灵魂的作业。作为国内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教育文化学》和《农村教育学》的著作者,他在这三个教育学分支领域的开创之功,对南师大教育学科乃至全国教育学术界均具有学科奠基的重大学术价值。他看重的是学术本有的价值,他甘愿参与建设学术共同体,他享受教书、带年轻人和做研究的无比乐趣;他别无他求,需要的就是有时间、有机会做事情;再没有什么比自由思考、从心写作、无干扰地做事让他感觉更有意义、更畅快、更高贵。《教育文化学通论》是他一生教育学术集成和最后的呼唤,也是他生命一息尚存,学术劳作不止的明证。他坚持将教育实验融贯于教育哲学研究。他的平凡一生"质本洁来还洁去"。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观点认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建了一个乌托邦国家,他强调哲学王统治,轻视法律,反映了他反民主的人治思想;后期他培养哲学王失败,才转而在《法律篇》中表达了对法治的诉求。本文从柏拉图生活的时代背景去理解他的思想,得出了和传统观点不一致的看法。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希腊社会混乱、道德沦丧,怎样把握真理,消除智者意见的不良影响,是柏拉图关注的焦点。因为,只有符合真理的政治法律制度才是正义的,才能使社会秩序稳定。因此,我们理解,柏拉图一生一直是在为民主法治构建理论基础,晚年他感到自己没有精力在理论上继续开拓时,才将理论转化为制度,以期后人沿此方向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是江南好风景.花落时节又逢君”。在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在一座充满着诗意的城市.义遇到了吴江水律师。我们的谈话从他的论著《完美的合同》、《完美的防范》展开,没有诗意,却颇有儿分哲学的味道。  相似文献   

5.
徐德瑞 《中国监察》2010,(17):63-63
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同志在其《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讲了个"一块木头"的哲学,读后深受教益。"一块木头是什么?就是一块木头。这个回答并没有错。但它还是什么?这就要看具体情况。拿它来做家具就是原料,拿它来烧火就是燃料,拿它来挑水就是工具,拿它来和坏人斗争就是武器,拿它来行凶打劫就是凶器,拿到法庭就是证据,但还是那块木头。这就是质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16世纪英国虔诚的天主教徒和人文主义者托马斯·摩尔在他的不朽之作《乌托邦》中提出了快乐哲学,对"完善心灵"和"享受快乐"是否相融进行了探讨,认为"美德"和"快乐"不仅相融,而且可以相互促进。《乌托邦》快乐哲学的提出是人文主义者摩尔结合信仰和理性对宗教真理进行探索的结果,反映了摩尔重视现世生活的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24岁的丁明(化名)不敢想象,如果没有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对他作出相对不起诉的决定,对邻居实施了轻伤害的他是否会像现在这样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过着平静的生活。 “是朝阳区检察院给了我孩子一个生活的机会!”电话里,丁明的母亲感慨地说。她说这个事件对他们全家不啻是一次法制教育,他们以前觉得离法律挺远,现在他们用一种“与法律很近”的心情收看北京电视台每天中午12点的《法治进行时》节目。  相似文献   

8.
我国赠与合同的实践性与诺成性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关于赠与合同实践性或诺成性的不同认识关于赠与合同为诺成性合同还是实践性合同,历来存在争议。有主张赠与合同为诺成性合同的,①也有主张赠与合同为实践性合同的。②在立法例上,《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原则上规定赠与合同为诺成性合同,前苏联、东欧国家民法典一般将赠与合同规定为实践性合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颁布以前,我国立法对赠与合同没有具体规定,但是司法解释涉及到了这一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28条规定:“公民之间的赠与关系的成…  相似文献   

9.
绅士作为一个阶级,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要研究它就要研究他的地位、他的哲学、他的思想、他的生活等特点。本文以《中国绅士》为视角,简要的分析和论述了中国绅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块木头是什么?就是一块木头。这个回答并没有错,但它还是什么?这就要看具体情况。拿它来做家具就是原料,拿它来烧火就是燃料,拿它来挑水就是工具,拿它来和坏人斗争就是武器,拿它来行凶打劫就是凶器,拿到法庭就是证据,但还是那块木头。这就是质的多样性。"此段话幽默风趣,富有哲理,给人许多联想。由这块木头,我想到了一颗豆子。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是探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问题,以及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中,我发现马克思在其中的思想深度和力度,都已经超越了当时的人本主义者;特别是他的"对象性活动"的提出,内蕴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我们要学会使用和用好法律武器”——这是邓小平同志一九八○年一月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中,向全党同志和全体干部发出的号召。同年十二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所做的《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重要讲话中,又重申了这一号召,指出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尽快学会处理的新课题”。(见《文选》第217、331页)  相似文献   

13.
大约10来年前,作家高晓声写过一个中篇小说,题目好像叫《美国方式》,说是有个乡镇企业的“老板”,欠了银行一屁股债,却像没事一样,生活阔绰,花天酒地,挥霍无度。原来他有恃无恐,他这是负债经营,正当亏损,不是搞诈骗,所以国家没有一条法律可以治他。而银行为了要收回贷款,还得继续向他输血,借钱给他,否则血本无归。这个“老板”把他这套经营模式称作“美国方式”。在中  相似文献   

14.
孟德斯鸠(1689——1775年)是十八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通过对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等著作的研究和对大半个欧洲的考察,化费了20年的心血写成了《论法的精神》。这本书是孟德斯鸠一生辛勤研究的成果和理论总结,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可以说,它是一本资产阶级法学的百科全书。(《论法的精神》出版于1748年。它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时代的要求。孟德斯鸠生活在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中  相似文献   

15.
2002年我应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法中心邀请去耶鲁做访问学者。在动身赴耶鲁的头天晚上,我到宿舍去,遇到一位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他建议我到耶鲁后写一些东西,就叫《耶鲁人语》。我在耶鲁时间不长,零碎记了一些东西,因为自己只是耶鲁一名访问学者,过客而已,不敢用《耶鲁人语》这样的名字,就称之为《耶鲁琐事》吧。回国以后由于忙于其他事务,一直没有整理发表,两年后的现在再回头整理,只能叫“耶鲁琐忆”了。  相似文献   

16.
郑玉双 《研究生法学》2007,22(6):118-122
现代政治秩序是一种安排,将人的肉体纳入一套人为设计的符号系统之中。从而使人这种自然的存在有了固定的角色,这是政治的使命所在。政治哲学是哲学的分支,是用系统的方法探求政治问题,其中涵蕴着哲学之思与基于良善的评判。苏格拉底开启了古典政治哲学的大门,他的徒孙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则成为政治哲学史的一朵奇葩,影响了欧洲几千年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穆稜县水泥厂老工人李忠香,退休后在家里闲不住,总想为社会做点有益的工作。一九八○年,他看到了新创刊的《法学杂志》,觉得这是个好刊物。恰好《法学杂志》又聘请他为义务发行员,老人高高兴兴地接受了聘请,说:“我这也是为宣传法制做工作啊。”刚开始的时候,为了更多的发行《法学杂志》,李忠香连吃饭、睡觉都在琢磨这件事,他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经过一段努力,他发行达到了八百多份,金额达三百一十多元。  相似文献   

18.
<正> 武步云教授所著《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以下简称《引论》)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可谓近些年来我国法理学园地里具有开拓性的新作。 对法律这一重要社会现象的哲学研究,从古希腊罗马就开始了,但在哲学和法学家著作中最早明确使用“法哲学”一词的,乃是近代德国大哲学家、法哲学家黑格尔,他的著名法理学著作就是《法哲学原理》。 马克思在对19世纪40年代德国司法实践和黑格尔唯心主义法哲学批判的基础上,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时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法哲学。无论在观点或内容的科学性上,是一切其他  相似文献   

19.
卡夫卡的《审判》从多个层面凸现了作家对法哲学的思考。对于《审判》中的乡下人来说,法的精神是自由意志,“法”的问题是一个语言问题。《审判》塑造了不道德的执法者,揭示了法律机构和法律制度的道德缺陷。在《审判》中的K看来,与其用激烈反抗的方式去排斥不道德的法律,不如以一种“非暴力”的方式去“守法”更能讽刺这样一个荒唐的生存现状。《审判》揭示了法的隐蔽性造成的不公正和证据背后的法律悲剧。  相似文献   

20.
许崇德的一生与宪法相伴,纪念他的最好方式是更好地维护宪法、推进宪政,将他坚持的理念发扬光大,让宪政之光照进现实。2014年3月3日晚上11时59分,一代法学大家许崇德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随即,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焦洪昌发布微博称:"许崇德老师今晨走了,终于没有等到他参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60年纪念日。"屈指算来,许崇德去世之日离我国第一部《宪法》60周年纪念日仅相差半年多的时间。这位26岁就参与新中国首部《宪法》起草工作、最终统稿我国现行《宪法》、负责《港澳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修订的宪法大家,将生命的痕迹永远留在了我国的宪法史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