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想的制度形式与理想的道德规范相一致,是孔子和柏拉图所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然而,由于历史文化渊源以及两位思想家个性的不同,使得两者的”贤人政治”在东西方各具特色。孔子的人治观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的内化作用,最终难免会走向人治,而柏拉图的人治观则提倡理性的制约和知识的重要,它较之孔子的人治思想而言,更容易走向法治。  相似文献   

2.
人类历史上很多思想家都对正义展开过细致的论述,柏拉图和孔子便是其中重要的代表。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孔子的《论语》中都有大量的关于正义的论述。对二人正义观的比较,既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正义"的内涵,也对思考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孔子与柏拉图相关文本的解读,本文拟以秩序为切入点,综合采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层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孔子与柏拉图中西方两位先哲的秩序观进行梳理和比较研究,以期从文明发轫期窥探和挖掘出中西秩序理念的分歧。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与孔子分别是古希腊和古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中西文化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二者在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不乏区别。本文主要以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孔子思想的集大成者《论语》作为理论出发点,对二者在教育思想上的异同作一些比较分析,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追求一种哲学王的"人治"是柏拉图一生的愿望,在理论上,他留下了"哲学王"的政治统治方式。根据韦伯的划分标准,柏拉图所推崇的贤人政治属于魅力型统治。柏拉图向法治思想转变过程中吸收了人治思想的精华部分。先秦儒家认为人治优于法治,"人治"中包含着对法律因素的肯定与利用。在我国目前所致力的法治社会里,人治的合理因素仍应被强调。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孔子的"礼治",其本质都是从个人的品质着手,强调道德修持与德性的重要。他们眼中的完美人格,多少带有乌托邦的色彩,试图单纯通过教育培养出具有完美德性的人,最终只能在残酷的现实中败下阵来。而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一种属于更广大多数人的,平等的、全面的、更加契合人性的德性培养机制便成为了普遍的需要,法治的出现正是响应了这种号召。  相似文献   

7.
《北方法学》2018,(2):45-53
柏拉图虽对古典正义及个人德性伦理的侧重为人所熟知,但其对制度建设和规则秩序构建之不足却往往为人所诟病。然而,柏拉图一生所追求的"理想国"一如他晦涩难懂的理念世界一样一以贯之,虽有损益,然不曾易帜。其《王制》中苦心孤诣的"第一城邦"也难被人理解,无奈的现实纠葛和满怀对现世的关切,使柏拉图似乎走向一种疏离,在晚年的《法篇》中完成了他对"第二城邦"的建构。然透过柏拉图高扬古典正义及个人伦理的背后,窥见其对制度和规则的青睐,在永恒的理想国和世俗的地上城之间,柏拉图并没有如他人所言及的那般抛弃了规则和秩序的价值,反而强调天国和世俗的交融,重视德性伦理和制度建构的双修。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时期的人治思想和法治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重视统治者对智慧的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浸透着对法律的推崇。但二者都是都是强调理性的作用,只是通过不同的治理手段而达到理性的目的而已。  相似文献   

9.
我们通常认为,规则是理性的产品,并认为这种观点的肇端为柏拉图.但在柏拉图的著作中,规则中却是充斥着大量的非理性因素.柏拉图的《吕西斯篇》、《斐德罗篇》揭示了规则中人与人之间的爱欲,《理想国》则把这种爱欲规则上升到城邦与人之间的爱欲.  相似文献   

10.
安乐死历史的回顾安乐死《辞海》解释为"现代医疗条件下患不治之症的病人,真诚要求医师为解除其不堪忍受的痛苦而采取提前结束其生命的措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为"指十分痛苦的不治之症或身体机能完全失调的情况下的自愿死亡。"安乐死(euthansia)源自希腊文,由安逸(eu)和死(thantos)两个词素构成,原意是无痛地仁慈地处死,后来被扩大应用为无痛苦地死去(故安乐死又译为无痛苦致死)。关于安乐死在道德上是可以允许的意见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斯多葛派等思想家、政治家。而在传统的基督教信条中却是受到抵制的,因为有人认为安乐死包括在第六条戒律的谋杀  相似文献   

11.
孔子并不关注死后的世界,而是将生命的重心放在现实世界。他强调个体应珍惜自然生命,但亦主张在必要的时刻"杀身成仁"。不过"仁"的核心本质是爱人,"推己及人"的爱人思路并不能对现实中某些仁人志士为坚持理想而付出生命的行为进行囊括和解释。孟子在继承孔子生死观的基础上,一方面将"义"作为"仁"的补充凸显出来。另一方面通过性善论对"义"存乎于心进行了存有论证明,为个体"行义"奠定了道德自觉的基础。孟子对"义"的凸显,强调了人可以为了某种正义的价值取向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实现"生不为苟得"、"患有所不避"的舍生取义之境界,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孔子与"仁"的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相似文献   

13.
作为古代东西方伟大思想家的代表,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两者在思想上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本文将从哲学王治国与贤人治国的思想、法的思想、正义的思想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便有利于我们能更好的、正确的理解两位智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一、70岁的孔子与70岁的苏格拉底考究中西文化的源头,人们习惯于把孔子与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就相同的方面来说,两位圣贤在中西文化传统中的历史地位大致相当,获得的尊崇难分伯仲,甚至都喜欢“述而不作”这种表达思想的方式———格言式的孔氏“论语”是孔门弟子整理而成的,论辩式的苏氏“论语”则是柏拉图、色诺芬等人记载下来的,等等。不过,两位圣贤之间的差异更加引人注目:孔子曾“居庙堂之高”,怀有强烈的用世之心,为了重返庙堂,曾多年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国;苏格拉底则始终安心做一个职业的雕刻技师,喜欢利用业余时间漫步雅典街市,自由闲…  相似文献   

15.
孔子关于"乐"的论述可以说是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他提出礼乐并举的思想,将"乐"的作用提升到教化人心、调节社会秩序的高度,认为人们可以开启通向个体道德提升与社会秩序恢复的道路,从而沟通审美与道德,并且将伦理规范在音乐的体验中内化为道德良知,并以此为基础实现自上而下的社会伦理秩序。因而,可以说,"乐"在孔子那里绝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或审美手段,而是伦理道德的载体与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6.
高振礼 《山东审判》2012,(4):112-116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其学说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法制思想,特别是孔子的死刑观念,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下面,以《论语》中有关的十则为主线,粗线条地阐述自己一得之见。一、司法的根本目标——和谐、无讼孔子的思想可谓一以贯之,从仁心、仁学到仁政,都是围绕一个根本的目标,强调个人特别"君子"有义务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履行好对自己、对家人和家庭、家族的责任;如果有机会,则努力参与社会管理和建设,建立一个风尚淳朴、  相似文献   

17.
一般推测,柏拉图出生的年份是在公元前427年或公元前428年5月或12月.他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贵族家庭.据说,他是当时雅典知名的政治家柯里西亚斯的侄子.他的原名并不叫柏拉图,而叫亚里斯多克勒斯.后来,因为他强壮的身躯而被称为柏拉图(希腊语中意为平坦、宽阔).由于柏拉图出色的学习能力和才华,古希腊人还称赞他为阿波罗之子,甚至传说柏拉图还是婴儿的时候,曾有蜜蜂停留在他的嘴唇上才使他口才如此甜蜜、流畅.  相似文献   

18.
在儒家思想史上,荀子主张性恶,常被视为儒家异端.但事实上,荀子的思想和以思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关系表现的是儒家内部的辩证对话关系.从荀子性恶论的深层含义看,荀子的思想一是突显了儒家的"功利主义",一是突显了制度层面的"公义"优先思想.就后者而言,它与孔子、思孟包括宋明新儒家从个人的道德本心出发来思考问题的思想进路明显不同,它们事实上构成了儒家内部的康德和黑格尔式的对话.具体落实到教育观念上,荀子的立论与思孟等相比同样显示出了差异:荀子强调的是"礼义法度"的制度性他律和强制,强调的是君、师、友和外在环境的决定地位;孔子、思孟等强调的是道德的自觉和启发.但尽管有如许差异,就德育本身而言,荀子同样承诺了德育的某种本体地位,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德育哲学".  相似文献   

19.
方潇 《法商研究》2013,(1):152-160
孔子"无讼"思想的本意在于:重视诉讼,公正地审判案件以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实现无讼的根本途径在于执政者的仁政及其自身的道德表率。汉唐以来,孔子"无讼"思想发生了变异,被曲解成执政者对民众进行教化劝谕和限制诉权的"息讼"、"压讼"的理论依据。发生这种变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后世儒家对君权的极度拔高、"重义轻利观"的极端发展以及封建专制统治维稳的现实需要。重新审视孔子"无讼"思想的本意以及后世对其曲解误用带来的消极影响,对于帮助我们解决我国当前民事审判实践中过度强调司法调解所引发的问题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柏拉图是西方社会第一个系统论证正义问题的思想家,而集中反映他的正义思想的著作就是《理想国》。书中将正义分为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二者都强调了理性和秩序的重要性。本文先对柏拉图的由国家正义可以推导出个人正义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试探析这种正义理论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