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城镇化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柳钦 《湖湘论坛》2003,16(3):49-51
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产生了严重危害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方略抑制它 ,当前 ,我们的理性选择是 :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大系统 ,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 ,政府要强化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管理 ,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 ,加强生态型城镇的建设等。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重 《今日浙江》2013,(10):48-49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强调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作为整个城  相似文献   

3.
生态城镇建设是中国城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生态城镇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它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但目前我国在生态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公众参与意愿不高、参与渠道有限、参与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阻碍了生态城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要化解这些问题,必须不断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确立其在生态城镇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参与建设的热情。广泛的公众参与是实现生态城镇建设目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城镇人口正在超过农村人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2000年时预言:"21世纪影响人类社会进程最主要的两件大事:一是美国的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镇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  相似文献   

5.
李铁 《时事报告》2013,(1):36-43
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之一,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一、为什么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城镇人口只有5000万,占总人口的10%,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为1.72亿,城镇化率为17.92%。有城  相似文献   

6.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城镇化会产生生态环境问题,主要缘于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的聚集所引起的有机物生态循环系统的改变;二是农村工业生产活动的集中所引起的“外部性”。协调农村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有: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城镇化的经济社会大系统;农村城镇化的推进要兼顾农业持续发展的目标;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管理;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生态型城镇的建设;等等。  相似文献   

7.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卓吉华 《新重庆》2007,(5):44-46
重庆农村环境问题同全国一样令人堪忧,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约束。特别是农药、化肥、农膜的不合理使用,禽兽和水产养殖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以及乡镇企业污染,不仅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有这些问题,都务必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和解决。  相似文献   

8.
中共辽宁省委文件辽委发[2014]16号(2014年12月1 8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促进我省城镇化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促进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契机,以人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遵循规律,积极稳妥推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城  相似文献   

9.
消费社会是人类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表现。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也逐步由工业社会向消费社会迈进,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增强就是消费社会的基本体现。消费社会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时,大量的生产、生活废弃物被丢弃给大自然,日益造成我国严峻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此,我们需要自我反思并采用多元途径,如全民消费教育、大众媒体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环保立法等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0.
姚士谋 《群众》2014,(8):79-82
核心提示: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我国城镇发展的巨大成就;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一些问题;构建新型城镇化的新模式;认清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了新型城镇化问题,根本要求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1.
王玉洁 《乡音》2013,(11):13-16
加快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我省上下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在省政协十一届四次常委会上,郭华副主席讲话中提到,我们现在的城镇化水平,正好和100年前英国的水平相当,而有13亿人口的中国能够照搬英国100年来城镇化走过的路吗?不要说照搬国外模式,恐怕在国内、在一省一市之内也不可强行推广某一种模式。城镇化不像在黑板上写字,写错了可以擦掉重写;也不像炼铁,报废了重新回炉就是。它是真正的百年大计,一旦形成事实,多数时候是不能够反悔的。这就要求我们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持事实求是、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已有1.3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显著,县城建设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十四五”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要进一步发挥县城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夯实县城产业基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和持续增收;另一方面要提高县城市政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承载和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是稳增长的最大新引擎。金融危机期间有人写了一本书,叫《谁来拯救美国》,答案是9亿中国农民。9亿中国农民从农村走向城镇的城镇化过程,会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将"候鸟型"的农民工市民化,将会使他们的流动  相似文献   

14.
网络媒介是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工具。从构建城乡文化共同体的视角出发,网络媒介所构建的网络空间能为城乡居民提供非在地性和谐共处的机会,从而为构建城乡文化共同体提供了空间条件。网络媒介推动城乡文化价值的互动和重构,表现在网络媒介促进城乡人口流动和推动城乡文化再生产两个方面。前者有两方面的意涵:一是能促进农村居民流向城市就业,或城市居民流向农村消费,实现城乡区域间的人口转移红利;二是能促使城乡人口由传统的线下活动向新兴的互联网空间流动,实现在地性向非在地性的转移。后者也有两方面意涵:一是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作为互联网米姆(meme),共同参与网络文化的建构;二是网络文化反过来重构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进一步地,发展网络媒介有助于弥合城乡文化鸿沟,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质量反思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楠  罗松华 《求索》2014,(5):47-52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然而,由于现行体制机制不健全、建设资金不足等原因,我国城镇化存在着较严重的质量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必须多管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经济,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朱航 《前进论坛》2013,(10):57-57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伴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我省城镇化进程扎实推进,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虽然取得成绩,但仍存在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一是资源环境的制约状况和程度日益加剧;二是"城市病"挥之不去,这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三是现存的GDP这种单一的考核政绩及衡量标准,导致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惯性思维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7.
葛宪明  郭江山 《求索》2013,(11):238-240
新型城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和继续,是扩内需和未来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保证。与之前的城市化相比,新型城镇化表现的农民职业转换以及由农村到城镇的地域转换都有了新的内涵,它体现出中国"创造"的特色包括农民市民化、城镇产业化、城镇有文化、小城镇升级转型和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最后提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注意把控好尺度和速度以及明晰政府和市场调控空间。  相似文献   

18.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持续扩大内需的长远之策,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动力,还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在现有体制环境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着力解决好户籍制度、居住场所、就业保障、承载能力、土地财产权和城乡统筹发展等六方面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协调与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莉  周宗社 《理论月刊》2014,(1):119-122
通过考察我国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协调关系,并基于VAR模型实证研究了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结果发现,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存在一定偏差,其原因主要归结于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偏差。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互动分析表明,两者具有相互的正向冲击效应。因此,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推进经济城镇化,以科学发展观推进人口城镇化,不断缩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偏差,逐步提高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镇化道路在“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两种模式上发展,各地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基于人口、土地、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的城乡统筹与“三化”并进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实现农村资产的确权化与资本化、推进全面的均等式的城镇化建设与促进大中城市、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