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德与道     
《小康》2016,(15)
正一个人,只有身负道,方能有德,德乃道在人身上的表现;一个社会,一个人,唯"有道",即有科学的信仰、远大的理想、高尚的追求,方能"有德"一个时期以来,道德问题成了热门话题。制假贩假、三聚氰胺、毒奶粉、瘦肉精……已是昨日话题,现在又有了地沟油、毒胶囊、重金属超标大米……诈骗电话天天有,骗人手法不断翻新。更有甚  相似文献   

2.
1.德商(MQ):指一个人的德性水平或道德人格品质。德商的内容包括体贴、尊重、容忍、宽恕、诚实、负责、平和、忠心、礼貌、幽默等各种美德。2.智商(IQ):是一种表示人的智力高低的数量指标,但也可以表现为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反映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商(EQ):指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EQ高的人,人们都喜欢同他交往,总是能得到众多人的拥护和支持。同时,人际关系也是人生重要资源,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4.逆商(AQ):指面对逆境承受压力的能…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社会,中国是一个世界公认的礼仪之邦,也是世界各国中最不缺伦理道德资源的国家。但中国目前却面临着道德危机。当前中国道德危机主要还不是发生在"私德"的领域,而是发生在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公共"领域,发生在作为社会公共道德即社会性道德的"公德"领域。历史上中国最不缺乏、最完备的是"私德",而现时代我们最缺的是"公德",人们广泛议论的当代中国道德危机事实上是"公德"的危机。中国人过去拥有的"德"与当前中国人所缺的"德",事实上不是同一个"德"。  相似文献   

4.
《松州》2014,(6)
<正>一、关于道德的含意道德之说早已有之。在汉语中,道德一词最早分开使用。老子《道德经》内容分为《道经》和《德经》。书中"道"和"德"是两个词,这里的"道",指的是"规律"。"道是里,德是表;德是道之用、道之现。道是看不见的,通过德表现出来。"《左传》说:"有德不可敌",认为军队道德水平决定战争胜败。《荀子·劝学篇》中,"道"与"德"二字始连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古语,"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强调党员干部修"德"的重要性。人无"德"不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一定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不断增强廉政意识和自律意识,成为一名品德高尚的人、党组织放心的人、群众依靠的人。一、"德"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基础党员干部的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道德,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  相似文献   

6.
在孔子构建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中,"信"是重要的伦理范畴,<论语>中"信"德的论释样式并非线性或孤立,而是与为政、"仁本"、践行、和人等多种社会向度紧密相系的.认真解读和探究其间的道德意蕴,批判地继承和汲取"信"德的核心精神,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有序运行以及社会稳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原局长郑筱萸因受贿、玩忽职守罪依法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是什么原因导致昔日的部级领导沦落为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贪官?笔者认为,这跟郑筱萸的官德水平低下有重要关系。"德,国家之基也。""德惟治,否德乱。"道德薄弱治不好国家,办不好事业。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的一杆旗帜,当官为政者,绝对不能漠视自身的道德修养。明代王阳明就曾用金子比喻人的道德,纯度越高,人品就越高,就越能赢得他人的赞佩和敬重。可以说,道德既是一种形象,给人以无言的教育;又是一种力量,给人以鼓舞和鞭策;更是一种表率,给人以示范和引导。德乃从政之本。领导干部道德的好坏对单位建设及其部属价值取向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古人说:"德不厚者不可使民。"领导干部如果不讲品行和道德的修养,就没有资格领导群众。所谓"身正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己身不正,何以正人?其次,对领导干部来讲,崇德、讲德不只是个人的事情,更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是尽好职责、干好工作的重要条件。领导干部只有做到以德律己、以德服人,才能得人心顺民意,推动单位建设。再次,"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领导干部的行为往往是群众心目中的一根标杆。一个有德之人,在长期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必将影响和熏陶部属,对部属品德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德者必有威,德高者必望重。首先,领导干部的威严、威信来源于个人良好的品行修养,领导干部要在群众中取得真正的威信,就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官德的核心是胸怀大局、讲正气,坚持原则,光明磊落,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和庸俗之风,养成这个大德并以此约束自己,规范行为,才能做到"不以物惑,不以情移"。做到慎独慎微,在生活中不断地修其身、慎其行、养其性,心甘情愿地把党的事业作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工作来完成,而不是带着私心杂念去工作。其次,领导干部重官德,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因此,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增强公仆意识,清正廉明、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八荣八耻"为准则提升自身人格魅力,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责任编辑:覃天)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人只有遵守道德法则,社会才能和谐有序。然而,如何让人自觉、自律、自愿去遵守道德,这是一个永恒的道德实践难题。本文试图从《周易》中去探寻能让人自觉守德的根由,提出德根在于"一阴一阳之谓道"。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重要要求,加强从政道德建设,对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从政道德是从政者在其工作实践中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至关重要,有德才能从政,无德无法从政。  相似文献   

10.
德是廉之根     
德乃立身之本,从政之要。共产党的干部要始终坚持用共产主义道德准则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永葆道德的纯洁性。当下,少数党员干部正是因为道德不纯洁,经不起权、钱、色等各种诱惑,才最终跌入了腐败的泥潭。廉是一种品德,品德决定廉。  相似文献   

11.
张国才 《湖湘论坛》2001,14(5):48-48
一、“官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官就有权。权力的滥用表现为行为的腐败,而行为腐败是因道德准则产生严重错位而引发的。可以说,道德沦丧乃权力腐败的重要条件。 宋代司马光认为,“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司马光对德才的看法发人深省。我们现在选拔人才,提拔干部虽也十分强调德才兼备,但实施的结果不尽人意。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德的标准未能完全“量化”,德的考察未能细化,德的培养未能“经常化”,实际上存在“以才代以、“重才轻德”的倾向。 因为道德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关涉人…  相似文献   

12.
官德乃为官为政之德,为人要讲人品,为官须讲官德。官员要把道德修养作为人生的必修课,要把修德、养德、立德放在首要位置,用道德的力量去感染人、鼓舞人。官德纯则民风正,官德毁则民风降,官德的好坏就像是一扇窗口、一面镜子、一座风向标,能折射出社会风尚的好坏,能引领党风、政风、社风、民风、家风。它关乎老百姓的福祉,关乎法律的公平正义,关乎国家的兴衰存亡。  相似文献   

13.
德法合治是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的治理模式,从西周时期到清朝末年,大体经历了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德礼为本、刑罚为用"三个发展阶段。法律安定天下,道德滋润人心,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法治中国建设要汲取传统法律文化的养分,德法结合必须渗透到法治各个环节:在法律制定层面,立法要体现道德的价值取向,用法律规范重要领域的道德,用道德改良背离情理的法律;在法律实施层面,禁止任何人从失德行为中获得不当利益,禁止符合道德的行为承受不利后果;在法律遵守层面,用法治教育助推道德素养的提升,用道德建设促进民众守法意识。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是我国网络使用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网络给他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培养大学生的"网德"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大学生应具备爱国、诚信、尊重、无害、责任感、节制等"网德",培养这些"网德"除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道德修养外,培育一个健康的网络道德环境也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良德之治"。当前,社会存在泛道德与去道德的两极倾向、道德高标的尴尬与次道德的丧失、公德与私德的混淆、公民道德与政府道德的不平衡等道德困境。实现"良德之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道德与法律、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及公民道德和政府道德之间的关系,以道德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20,(13)
正中国人历来重视家风家德,她不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是每个家庭教育的智慧体现,良好的家风家德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力量。家风家德是两岸血脉相连的历史传统,也是两岸共同的价值观传承。两岸家庭的和谐,直接影响到两岸关系的稳定;两岸同文同种的文化因缘,成就两岸家庭"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核心内涵,这个群体也是"两岸一家亲"的具体实践者。  相似文献   

17.
“德”“得”相通、合一,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精髓。表现在个体的现实生活中,便是“德”“福”一致。道德是个体认识把握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方法;道德是个体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道德为个体克制欲望提供理性控制;道德为个体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动力。简言之,道德是使人获得幸福的源泉。这种幸福不是一时的快乐,而是对人生意义的真正理解和体验,是任何物质上的享受不能代替的。因此,追求幸福必须追求道德。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充分认识道德的功能及其作用,特别是道德对于个体人生幸福的重要意义,对于抵制西方各种非道德主义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提高社会成员习德、知德、行德的自觉性,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以德治国"的"德"应是一种什么样的"德"?用以治国的"德"不仅是理念的,更是工具的,不仅要求具有先进性,更要求具有广泛性.道德建设要从基础抓起,要以制度建设推进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9.
王航 《理论月刊》2003,(7):76-78
时"以德治国"的一般理解即是"用道德治国",但在同一文本形式中还可以理解为"道德地治国".前者是"以德"的工具性使用,后者是"以德"的内在性使用.本文将借鉴新儒家的理论线索,来探寻儒家思想中"治人"与"修己"的区别,最后辅以西方现代正义理论中正义行为与正义动机相统一的难题来证明现代政府的德治首先是要求政府修德,然后才是人民的修德,所以应该说"以德"的内在性使用逻辑先于其工具性使用.  相似文献   

20.
<正>治国先治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德,不仅是‘立身’之本,而且是‘立国’之基。""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他非常重视官德的研究和建设,将之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始终,在《摆脱贫困》、《之江新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著作,《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等文章以及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