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711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711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探讨道路交通死亡事故的特点。方法收集相关市区711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按照死者性别、年龄、死亡原因、死者交通方式等项目分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11例死者中男性多于女性(2.18∶1),21~60岁占70.6%,气温较低的季节发生交通事故较多,一天中高发时间段为6~8、18~20及23~1时,死者中以非机动车驾乘者和步行者居多,分别占41.4%和29.1%;肇事车辆主要为货车和轿车,分别占38.2%和25.1%;交通事故造成颅脑损伤导致死亡的占损伤致死亡的比例最高(54.7%),联合损伤致死的其次(30.9%)。结论本文数据来源地交通事故造成人员死亡案例的特点,与沿海其他较发达城市的相关调查数据相符,需综合治理以减少相关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致死性道路交通事故中肋骨骨折特点和成伤机制。方法收集交通事故死亡伴肋骨骨折案例共130例,对其一般情况、体表损伤、胸部损伤以及肋骨骨折情况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案例中男性占72.31%,男女比例2.61:1;第1~3肋及第8~10肋常见骨折。多根多段肋骨骨折60例,占46.15%。有81例肋骨骨折断端刺破胸膜,占62.31%。结论在致死性道路交通事故案例中,肋骨骨折多由混合性暴力作用所致,常见多根多段肋骨骨折,并容易造成血胸和肺破裂。对于致死性交通事故案例,有必要进行全面系统尸体解剖检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中胸部主动脉损伤的特点,为法医学鉴定提供数据参考。方法从性别、年龄、交通方式、胸部主动脉损伤情况等方面对存在胸部主动脉损伤的27例交通事故死亡案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交通事故主动脉损伤案例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31~70岁年龄段占74.1%;交通方式以摩托车多见,其次为电动车,多与货车发生交通事故;多伴有肋骨骨折以及肺损伤;胸部主动脉损伤好发于升主动脉处,其次为主动脉弓和胸主动脉。升主动脉损伤好发于距离主动脉瓣0~<1.6 cm内,而≥2.6 cm处较少见,主动脉瓣膜损伤好发位置依次为前半月瓣、右后半月瓣、左后半月瓣。63.0%的案例发生主动脉破裂,另外37.0%仅发生主动脉内膜、中膜裂伤。少数死者伴有主动脉病变。结论 交通事故所形成的作用力较大,胸腹部损伤容易造成升主动脉近心端损伤。法医在对交通事故死亡案例进行法医学鉴定时应仔细查验主动脉损伤情况,根据损伤及主动脉病变情况、程度等综合判断伤病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某男(52岁),某日晚驾驶吉普车在某市郊公路上与一轿车迎面相撞。事故发生后发现某男昏迷不醒,约20min后医护人员到达事故现场时其已无生命体征,送达医院后被确认死亡。据轿车司机供述,当时双方车速均较慢,吉普车违规越过中线致两车相撞。现场勘查发现两车损坏均轻微,路面痕迹勘查证实事故情况与轿车司机所述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抢救意识的增强,交通事故造成严重损伤者可能因得到及时救治有了较好的预后或使死亡延期。本文对绍兴市36例交通事故受伤人员出院后延期死亡的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对此类案件的法医学鉴定,希望能对避免引发纠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9,(2):187-189
目的分析城市道路交通事故致死行人四肢损伤的特征。方法收集本区2016年至2018年交通事故行人死亡资料,对四肢损伤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31例城市道路交通事故致行人死亡案例中,死者以男性居多;机动车(不包含摩托车)、摩托车所致行人体表损伤以擦挫伤(包括擦伤、擦挫伤)为主,电动车所致体表损伤以皮下出血(挫伤)为主,占体表损伤71.8%(P <0.05);机动车骨折率最高(35.5%,P <0.05),电动车骨折率极低(3.7%,P <0.05),四肢多发骨折好发于机动车,四肢骨折好发于左侧。结论通过对行人四肢损伤特征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为无目击者或肇事逃逸交通事故处理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呈上升趋势,伪装交通事故死亡的案件也随之增多。本文通过对7例伪装交通事故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辨别伪装交通事故案件的一些方法,为法医检验鉴定提供一些参考。1案例资料1.1他杀后伪造交通事故死亡案例1刘某,女,36岁。某日晚8时许,被发现躺在自家门前某公路干道上。尸检:额顶部、右颞枕部、枕部共有挫裂伤4处,分别长为8cm、  相似文献   

8.
道路交通事故颅脑损伤的法医学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道路交通事故中颅脑损伤的类型、特点、主要并发症及其受伤人员的伤残评定。方法  862例道路交通事故颅脑损伤的案例资料 ,按伤者受伤的不同部位、有无并发症、并发症的类型及伤残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复合性颅脑损伤 2 76例 ,脑挫伤 192例 ,颅骨骨折 79例 ,颅内出血 91例 ,头皮外伤 2 2 4例 ;主要并发症为脑积水 ( 19例 ,2 2 0 % )、癫痫 ( 16例 ,1 86% )、偏瘫 ( 14例 ,1 62 % )、植物人状态 ( 12例 ,1 3 9% )。结论 道路交通事故中颅脑损伤 ,以头部复合性损伤最多见 ,严重的脑挫伤为最常见的损伤类型 ,并发症的诊断应掌握诊断标准 ,并注意与相关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9.
<正>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某日8时许,在某乡公路发现1辆载满白菜的农用拖拉机翻下100余米深的山坡。驾乘人员代某(男,40岁)当场死亡。1.2现场勘查现场位于盘山公路上。事故路段为一南北向直路,公路路面上可见长13m的刹车痕迹,由南向北从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相关专业及多年的工作经验,通过对交通事故的案例分析对道路交通事故的概念、道路交通中尸体检验与司法鉴定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法医学尸体检验与法医学鉴定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重要作用等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为交通事故的调查和处理以及相关的尸体检验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有争议的交通事故受伤人员骨盆骨折伤残等级评定案例,分析其在初次鉴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探讨如何正确理解与把握骨盆骨折的鉴定条款,建立科学的判定标准。方法 收集上海市司法鉴定中心2006—2013年道路交通事故致骨盆骨折伤残等级重新鉴定案例65例,对初次鉴定和重新鉴定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鉴定时机不当,鉴定材料收集不全面,鉴定人对骨盆骨折条款的理解有误及其他一系列问题是重新鉴定意见改变伤残等级的主要原因。结论 针对上述问题,应该从提高鉴定人专业技能,建立统一判定标准等方面来提高此类案件的鉴定质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交通事故鉴定现状和多个案例的分析.讨论交通事故鉴定和事故勘查在事故分析中的作用,以及交通事故鉴定部门和事故勘查部门在具体案例中协作的关联性,认为在交通事故发生后,交通事故勘查部门和鉴定部门应各司其职,在证据的发现、收集及补全上相互协作。才能科学地做出交通事故鉴定,保证事故成因分析的客观性,公正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死亡案例特点,为今后此类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上海市2005--2008年间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死亡案例18例,从案件的性质、损伤机制及特征等方面,总结此类案件的法医学特点。结果18例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死者,年龄在21~55岁。其中,自杀14例,意外4例;颅脑损伤死亡14例,创伤性休克死亡4例。损伤以撞击、摔跌伤为主,部分存在碾压伤。结论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所致损伤具有其特征性,案件性质主要为自杀,部分为偶然的意外事件,具有可防范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某县杀亲案件的现场情况、损伤情况以及人员基本情况进行分析,为杀亲案件的法医学分析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4—2013年23例杀亲案件的资料,从涉案人员基本情况、死者与嫌疑人之间的关系、死亡原因、作案动机、作案地点、作案时间、作案工具及作案后行为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23例杀亲案件中,以夫妻关系为主,主要为激情杀人,作案工具多为就地取材,作案地点多选择在住所,作案时间以夜晚为主。结论杀亲案件的分析应依据现场勘验、尸体检验并结合调查走访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道路交通事故中需要进行涉案者交通方式鉴定的案例。探讨此类案例鉴定的思路和技术方法。方法收集28例近年本单位进行的道路交通事故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案例,统计涉案者一般情况、损伤程度与交通行为方式的关系,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交通事故中车辆碰撞类型、采用的技术方法等,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本组资料共28起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涉案人员共57人,男性50人.女性7人。交通事故发生时间夜间为19例(67.86%),白天为9例(32.14%)。道路类型中,城市市区道路10例(35.7%),城市郊区道路1例(3.6%),省级道路10例(35.7%),高速公路7例(25%)。酒后驾车9例(32.1%)。交通事故类型中,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事故5例(17.8%),机动车与自行车事故1例(3.6%),机动车单方事故7例(25.0%);机动车与机动车事故11例(39.3%),机动车与行人事故4例(14.3%)。涉案人员死亡27人,损伤29人,无明显伤害1人。损伤存活者中轻微伤10例(34.5%),轻伤8例(27.6%),重伤1l例(37.9%)。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种类中,汽车驾驶人和乘车人认定16例(57.1%),摩托车驾驶人和乘车人认定1例(3.6%),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和乘车人认定5例(17.8%),自行车推行和骑行状态认定1例(3.6%),摩托车推行和骑行状态认定1例(3.6%),行人横过公路方向4例(14.3%)。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包括法医学活体损伤检验、法医学尸表检验、涉案肇事车车辆痕迹检验、DNA检验鉴定、现场人体模拟实验等。结论根据人体(活体或尸体)的体表损伤形态特征、痕迹分布,分析其致伤物和致伤方式,结合车辆痕迹检验结果,得出确认符合某种交通行为方式或者不符合某种交通行为方式的判断,结合案件的相关情况分析重建交通事故过程.是进行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交通事故中驾驶员和乘客的损伤,辨别驾驶员损伤的特征性改变,从而为交通事故中准确认定驾驶员提供科学的证据支撑。方法对2006—2014年间,黑龙江省垦区内126例汽车交通事故死亡案例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汽车事故死亡案例驾驶员损伤特征,探讨驾乘人员损伤的法医学鉴定要点。结果驾驶员颈部、胸部、腹部的损伤多见,可检见汽车部件所致特征性损伤。乘员仅头面部及四肢与汽车接触部位有特征性损伤,其他部位未检见可明确汽车部件所致特征性损伤。结论损伤部位、类型与死亡人员的驾乘身份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监管场所非正常死亡案例进行筛选、收集,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法医学特点。方法收集某鉴定中心2000—2015年间受理的监管场所在押人员非正常死亡案例25例,从性别、年龄、历年发案数、死亡原因、死亡方式等方面分析其特征,并对公安类监管场所和监狱类场所的案件性质进行对比。结果涉案死者均为男性,中青年人群为高危人群,历年发案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公安类监管场所的伤害案件发生率(64.7%)大于监狱类场所(12.5%),而监狱类场所的自杀率(62.5%)高于公安类(23.5%)。死亡原因以损伤和窒息为主,其他还有中毒和电击等。结论监管场所非正常死亡案件暴露出执法不规范、监管有漏洞、医疗水平差等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尸体解剖对于查明此类案件的死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总结杀婴案的主要特征、法医学检验重点和命案现场分析要点。方法收集2008—2013年苏州市发生的7例已破杀婴案的有关资料。分析并归纳其特点。结果杀婴案嫌疑人均为受害人母亲,年龄较轻,多为未婚先孕;均为分娩后杀婴,分娩现场与杀人现场为同一地点;死亡新生儿多为机械性窒息,尸体多无衣着包裹,脐带非医源性离断,胎盘未与死亡新生儿连接。结论杀婴案法医学检验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程序化有助于案件的分析和侦破工作。  相似文献   

19.
手功能的检查和评估,历来是法医临床学鉴定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GB18667—2002《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中对手功能评定的规定较为详细,其标准溯源是国际手外科联合协会的“手功能评定标准”和我国临床医学专家据此修订的“手功能评定标准专题讨论会纪要”。手功能检查和评估包括手部缺失的评定、手部运动功能的评定及手部感觉丧失的评定。在计算手功能损害率时,应按照所规定的系数。在缺失、运动障碍及感觉丧失等多种类型并存时,应按照复合计算的方法得出结果。  相似文献   

20.
掌骨骨折致伤方式法医学鉴定附2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掌骨骨折的形成机制,为掌骨骨折致伤方式的法医学推断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27例致伤方式明确的掌骨骨折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不同部位、性质的掌骨骨折结合其致伤方式进行损伤机制分析,并分类统计。结果诸掌骨中以第5掌骨骨折最为常见。就部位而言,又以基底部骨折最为常见,多见于间接暴力传导作用所致;其次为掌骨颈骨折.往往为纵向暴力作用所致。常见于攻击伤、撞击伤;掌骨头骨折常见于握拳时暴力直接打击所致;掌骨体横行或粉碎性骨折为直接暴力作用所致.斜形或螺旋形骨折多为旋转暴力作用所致。结论根据掌骨骨折的部位、性质,通过分析其骨折的形成机制,可以推断其致伤方式,从而为司法鉴定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