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法医学检案中,溺死诊断以及入水地点的判定一直是重点和难点之一,硅藻检验被认为是一种相对可靠的诊断溺死的方法,而根据硅藻的群落特征推断其入水区域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对不同水域内硅藻进行研究,可为溺死鉴定及入水区域的判定提供参考。本文就硅藻相关的生物学特性、检验方法等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供法医学工作者在相关科研和检案实践中参考。  相似文献   

2.
硅藻的检验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水中尸体的检验中,硅藻的存在可成为判断是否生前溺死的重要证据之一。本文作者就国内外有关硅藻的生物学特性、检验方法、取材部位等研究状况作一综述,旨在为法医学溺死的诊断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水中尸体的调查在法医学检案中占了重要的一部分。水中尸体未必就意味着其死亡原因是溺死,也可以由其他原因引起,例如死后入水。实际上,尸体现象很难证明死亡的原因。所以,关于受害者是否为"真的"溺死的问题常常不容易解决。目前,硅藻检验被认为是溺死诊断的"金标准"。通过硅藻的定性定量分析,不仅可以对死亡原因有更直接的判断,也可以指向可能的溺死地点。本文介绍国内外硅藻检验的样本采集、检验方法、结果评价的研究进展,并对硅藻检验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498例水中尸体硅藻检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准确、有效地对水中尸体进行生前或死后入水鉴定,组织器官中硅藻的定性和定量检验被认为是较好的一种实验室检验方法[1]。为进一步证明硅藻检验在水中尸体鉴定中的实用价值及其实践意义,本文作者对10年间(1994~2003)498例水中尸体硅藻检验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1案例资料1.1一般资料统计10年间(1994~2003)法医室受理的498例水中尸体的硅藻检验案例,根据尸体检验和调查访问,明确为生前入水者124例(24.9%),死后入水者44例(8.8%);不能明确生前或死后入水者330例(66.3%)。男性尸体293例(58.8%),女性205例(41.2%);年龄最小为出生1天,…  相似文献   

5.
在法医检案中,水中尸体的检验是工作中的难点。硅藻检验作为水中尸体检验的必须手段,因其操作简便,被广泛应用。通过实际案例,对上海地区水样中硅藻的分类、分布进行了疏理。以期为上海地区溺水死亡案件落水地点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德州市水域中硅藻分布的特点,建立德州市春季和夏季的各水域硅藻数据库。方法对德州市主要水域的130个取水地点进行春季和夏季两次采样,用强酸消解-真空抽滤-扫描电镜法检测各水域中硅藻的种属及含量,统计分析水域中硅藻含量、群落组成、相对丰度和优势种属特点。结果夏季的硅藻含量高于春季的硅藻含量,河流两个季节硅藻含量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湖泊和水库两个季节硅藻含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各水域之间硅藻含量存在差异,含量最高为608020个/10mL,最少为10个/10mL。各水域之间种属组成、优势种属和种属优势率存在差异。结论德州地区不同水域、不同季节的水中硅藻种属和含量具有明显的特异性;建立硅藻数据库和掌握本地区水域中硅藻种属特点,有助于德州市水域内水中尸体案件硅藻的检验和落水地点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西宁市城区主要水域硅藻的分布特点,用于涉水尸体的死亡原因鉴定及溺死地点推断.方法 收集冬季(2020年12月)、春季(2021年4月)和夏季(2021年8月)西宁市区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10个采集点共30个水样,采用微波消解-真空抽滤-扫描电镜观察法,调查同一时段各采集点、不同时段同一采集点的硅藻种类和数量...  相似文献   

8.
1 案 例1.1 简要案情某年6月25日上午,某街道一河道中发现一具未知名女童尸体.该女童衣着完整,身上背一双肩包,主袋拉链闭合,内装有两块水泥砖.现场未见明显打斗痕迹.  相似文献   

9.
日常办案中,硅藻检验常用的方法是硝酸酒精破机法,但如遇到脂肪的干扰,可能影响检验结果。为了减少人体组织脂肪对硅藻检验的影响和对现场对水样的快速处理,笔者对传统的硝酸破机法进行了改良,使操作更为简单,适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京杭大运河通航段全段水域水样中硅藻数量、种类的分布和差异进行分析,建立硅藻数据库,为推断溺水地点提供参考。方法 在京杭大运河通航段(济宁段—常州段)中选取22个采样点采集水样,采用石墨消解-扫描电子显微镜法对各采样点的硅藻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采样点T(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老淮江线)检出硅藻数量最多,采样点O(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检出硅藻数量最少,两者硅藻数量差距较大,达68倍。采样点Q(江苏省淮安市江浦区)硅藻藻属最多,为19种;采样点O硅藻藻属最少,为7种,各采样点在物种均匀度、物种多样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采样点拥有特征藻属,如采样点A(山东省微山县太白湖景区)存在美壁藻属、采样点B(山东省微山县南阳古镇)存在弯楔藻属、采样点I(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存在双眉藻属、采样点J(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310国道)存在窗纹藻属。结论 硅藻物种丰富度呈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的趋势,环境复杂、人流量大的地区硅藻种属较丰富,物种多样性较高。气候类型对于硅藻藻属分布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成都市主城区水中尸体多发河流区段所含硅藻的种属分布。方法采集2014年10月成都市(锦江区、金牛区、青羊区、武侯区、成华区)5条河流区段共39个采水点水样标本,制作硅藻涂片后运用生物显微镜及数码显微采集系统对水样中硅藻种属分布及构成比进行研究。结果成都主城区所检水域共检见硅藻种属21种,各水域硅藻优势种属及构成比存在差异。各河流区段上、中、下游采样点均存在差异藻属。结论初步建立了成都主城区河流区域性硅藻种属图谱及区段性种属分布构成比数据库,对分析评价硅藻检测在案件侦查中推断落水点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急性酒精中毒对大鼠溺死后肺组织硅藻检出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进行酒精灌胃,灌注量分别为:正常组(0m L/kg)、低剂量组(7m L/kg)、中剂量组(15m L/kg)、高剂量组(22m L/kg)、死后抛尸组(0m L/kg)。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变化、溺水时生存能力及死后肺组织中硅藻检出量。结果高剂量组呼吸出现浅慢,呼吸停止时间减少(P0.05)。酒精灌注各组大鼠攀附时间均减少(P0.05),肺组织硅藻检出量均减少(P0.05)。结论急性酒精中毒可以导致大鼠溺死后肺组织硅藻检出量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测沈阳市内浑河河段中硅藻数量及种群的变化规律,为法医学溺死鉴定及判断落水地点提供技术帮助与科学证据。方法 2011年全年对沈阳市内浑河河段布观测点,每月采集水样并观测硅藻数量及种群的变化规律,每周采集水样并观测硅藻优势种群的变化规律。结果沈阳市内浑河河段中硅藻数量、种群及优势种群均随时间、地点而变化;硅藻数量及种群数12~2月最低,之后逐渐升高,5月达高峰,略有下降10月达第二高峰期,之后迅速减少;硅藻优势种群4~11月同一采样点相邻两周间变化明显,7~8月同一周内不同采样点变化不明显。结论河水中硅藻变化规律复杂,受环境、水文等多种因素影响,在法医学溺死鉴定及落水地点推断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硅藻数量及种群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Li Q  Ma KJ  Zhang XD  Yu YA  Xu SG  Zhao H  Chen X  Yan JJ 《法医学杂志》2011,27(5):324-6, 333
目的 探讨肺组织中硅藻对于判断水中尸体死亡原因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水中尸体407例,对死亡原因、案件性质、组织器官中硅藻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取45只兔按照生前、死后入水及不同季节入水等随机分为9组,应用硝酸消化法处理检材,检测肺组织中硅藻含量.结果 407例水中尸体,硅藻检验阳性372例,其中意外死亡和自杀351例,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硅藻自动化识别系统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为应用该系统进行硅藻定量分析提供参考,并对该系统所搭载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验证。方法收集10例水中尸体的器官进行硅藻硝酸消解,利用数字化切片扫描仪将涂片数字化扫描后,使用人工智能硅藻自动化识别系统进行硅藻的定性定量检测。结果该人工智能硅藻自动化识别系统所搭载的深度学习模型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达到98.22%,硅藻识别的查准率达到92.45%。结论该人工智能硅藻自动化识别系统实现了硅藻的自动化识别,可用于实际案例中硅藻的辅助检验,并为水中尸体的死因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To date, synovial fluid has not been the subject of targeted analysis as a possible substrate to search for the presence of diatoms in the forensic context of drowning. However,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tion and isolation from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could make it suitable for this purpose, similar to what has already been demonstrated in the literature for vitreous humor. By considering this, synovial fluid was analyzed in a specific case that came to our attention, where the coexisting signs of polytrauma and drowning were documented during autopsy, demonstrating a period of vitality during immersion. After a thin smear of the supernatant was obtained from the centrifugation of the synovial fluid sample, diatoms were successfully detected, consistent with those found in other organs and the water of the canal. The detection of diatoms in the synovial fluid was an objective finding, but its generalizability is limited because this was a pilot application. However, in cases where death by drowning is suspected and the body has multiple areas breached by trauma, the technique of analyzing diatoms in the synovial fluid could have great potential. Therefore, it is appropriate to further explore this technique in order to obtain more forensic evidence in such a set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