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国外公益诉讼的界定 国外对公益诉讼的定义,大致分为如下三类:一类是"公共利益+诉讼".这类公益诉讼概念着重强调公益诉讼的公共性特征,不强调原告与诉争案件之间是否具有利益关联.其突出强调了公益诉讼的公共性特征或公共因素,至于公益诉讼中是否牵涉原告自己的利益,原告能否从公益诉讼中取得金钱或其他经济收益,则不是这类公益诉讼概念关注的重点.第二类是诉讼法上的公益诉讼.这类公益诉讼概念不仅强调公益诉讼的公共性特征,而且特别强调原告与诉争案件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联.  相似文献   

2.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政违法案件,迫切需要有一个适格主体代表国家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理论不是静止不变的,检察机关代表公益的特性,使其可以成为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适格主体。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国外早已开展。我国亦应明确:检察机关对涉及重大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可以原告身份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3.
中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的优劣分析和顺序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明确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是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核心.环境利益鲜明的公共性、社会性,使公共机构成为原告主体之一是必然选择,而环境利益的多主体交叉性和环境利益与其他利益的冲突性,使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代表环境公共利益也是必要的.分析各类潜在的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的优势和不足,认为中国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应该多元化,法律应设立相应的程序,让最合适的主体有机会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从而使环境公益诉讼有效发挥其功能.  相似文献   

4.
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劲 《行政与法》2008,(6):101-103
环境公益诉讼作为一种新的诉讼形态,具有诉讼主体的广泛性、诉讼效果的预防性以及诉讼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我国现行法律对环境诉讼原告资格进行了一定的限定,不适应环境侵权损害日益严重的现实需要,不利于保护环境公共利益。因此,应当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赋予利益关系人、环境保护组织、环境保护行政机关和检察机关以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  相似文献   

5.
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公益诉讼的新兴,要求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其中亟待确立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然而,现行法律对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存在诸多限制,因此有必要从法律上确认检察机关、环境保护组织及利益关系人的原告资格。  相似文献   

6.
于颖  林一 《行政与法》2015,(4):89-95
鉴于海洋环境侵权具有迥异于一般环境侵权的特殊性,需对海洋环境公益进行类型化分析,以期合理配置不同类型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适用规则。针对我国国情及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我国海洋环境公益诉讼应有三种类型:涉及国家环境利益的海洋环境公益诉讼、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海洋环境公益诉讼和非纯粹的海洋环境公益诉讼,每种类型的海洋环境公益诉讼在原告资格、救济对象及程序规则上均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新《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此条规定在促进环境的保护和公民合法权益的保障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且该规定中的“法律规定的有关机关”隐形地将人民检察机关纳入公益诉讼原告范围,实践中对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公益诉讼的重视程度也逐步增多.因此,本文将从法理学角度,通过研究公益诉讼的法理溯源与价值,来对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必要性及法理基础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8.
宫静 《法制与社会》2011,(35):139-139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环境保护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政府作为社会公共管理者在现实社会中往往不能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甚至会因为发展经济而损害我们的环境,为了杜绝环境破坏的频繁发生,适应环境公共利益的要求,必须扩大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以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在与己休戚相关的环境遭遇行政权迫害可以用司法权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国和我国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并进行比较研究,以完善我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9.
没有原告就没有诉讼。为了保护环境,维护公共环境利益,有必要对传统诉讼法中原告资格的严格规定进行补充和完善,扩大环境公益诉讼起诉主体资格,确立新的原告范围,以便在我国早日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0.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是公来参与环境保护的一条重要途径。无救济即无权利是法治的最高信条之一,如果环境公共利益不能通过诉讼得到救济,环境个体利益就很难实现。中国民事诉讼要求原告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造成了制度上的障碍。如何跨越这一障碍,探索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有效途径,明确人民检察院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职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邢海宝 《法学家》2005,2(3):83-91
海上保险中,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可保利益,否则,保险合同无效.根据英国判例法和MIA 1906,可保利益必须是法律上可保利益.这一原则和制度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然而,法律上可保利益原则具有相当的局限性,特别是给FOB、CFR买卖中装船前货物保险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有鉴于此,人们做了摆脱困境的种种尝试,并最终转向经济可保利益.经济可保利益原则的确立是新的经济条件下保险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经济可保利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海宝 《现代法学》2005,27(3):145-150
在一些国家,其保险法律中的可保利益已经或将要从法律上可保利益转向经济可保利益。可保利益新概念带来了某些新问题,尤其是经济可保利益范围的认定问题。经济可保利益外延的判定应当综合运用保险补偿规则和披露规则。可保利益新概念还对保险业提出了挑战,保险业应有合理措施予以应对。无论如何,新的问题或困难不应阻碍可保利益新概念的确立。  相似文献   

13.
杨晋玲 《现代法学》2002,24(1):49-54
由于婚姻法学界对婚姻家庭制度的深层问题重视不够 ,民法学者在探讨民法典的相关问题时 ,对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婚姻家庭编或简单带过或不予注意 ,这势必影响该编的规范设计。而婚姻立法的价值取向问题决定着该编的风貌 ,需要加以关注 ,同时 ,我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应以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均衡为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认真对待利益——利益的行政法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关系日益复杂、权利概念的严格性日渐丧失的情况下 ,利益在西方国家的行政法中勃兴 ,其法律地位逐渐被承认 ,并对行政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推动了现代行政法的产生。受传统文化和现实情况多种因素的影响 ,利益在我国行政法中被漠视 ,或者没有以其应有的面貌出现。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又一贯缺乏权利意识的中国 ,行政法必须考虑现实需求 ,认真对待权利的同时 ,认真对待利益  相似文献   

15.
论公益诉讼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起公益行政诉讼制度 ,使得许多公共利益在遭受违法行政活动侵害时 ,因没有人起诉及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而不能得到法律救济。从目前来看 ,建立公益诉讼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 ,并有相关的理论根据和法律依据。此外 ,公益诉讼在当事人、管辖、受案范围、标的与诉讼费用以及判决形式方面均有不同于一般行政诉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论具有人格利益的财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的财产与侵权法理论一般不承认财产中的人格利益。近年来,国内外立法和司法实践逐渐关注财产中的人格利益,并给予保护。具有人格利益的财产可分为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财产、寄托特定人情感的财产、源于特定人身体的财产和源于特定人智慧的知识产权四大类;前两类为外在物的内化,后两类为内在自我的外化。依据事实和法律的标准被确定为具有人格利益的财产,相对于可替代财产而言,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应该得到更为充分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18.
19.
Corporate crime and organisational deviance raise complex legal issues. An initial problem lies simply in identifying when such wrongdoing has occurred. Here, whistleblowers can perform a valuable service. However, publicized cases suggest that they often pay dearly for their candour, encountering unfair sanctions at work. In Britain, the Public Interest Disclosure Act 1998 seeks to protect "good-faith" whistleblowers from employer reprisals. In the wake of this legislation, the authors examine whistleblowing from a socio-legal perspective, asking what motivates whistleblowers, how do institutions respond to them, can legislation adequately protect them, and what effects will PIDA have on whistleblowing, employment practices, the culture of the workplace and, ultimately, society.  相似文献   

20.
商标混淆理论之新发展:初始兴趣混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宏光 《知识产权》2007,17(3):72-77
初始兴趣混淆理论是商标混淆理论新近发展的重要方面,该理论关注的是消费者在实际购买前由于竞争者擅自使用与商标权人相同或近似的商标而发生的混淆,消费者由于这种混淆而产生了最初的购买兴趣,即使消费者在实际购买时消除了该混淆,竞争者仍然可能利用消费者的最初购买兴趣进行交易。初始兴趣混淆不正当地利用了商标权人的商誉,增加了消费者的搜索成本并违背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应予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