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正华 《理论探讨》2007,2(5):87-89
全球经济竞争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国际大环境以及国内城乡二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要求我国必须采取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载体是城市化,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商务中心竞争,培育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都市群,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新型工业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洞察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趋势,审视我国工业化现状而得出的最新结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其基本任务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它的最大特点在于,以科技为本,强调科学技术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刘志良  田兆明 《学理论》2009,(5):98-100
产业集群发展是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发展阶段的必由之路,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途径。2008年来,笔者随团赴新加坡进行了为期三周的经济管理和公共管理培训,重点考察了新加坡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打造新型工业化强国的经验,受益颇丰。特此撰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已经很难培育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产业优势;四川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自身的优势,更面临着诸多制约;四川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施路径应考虑从六大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5.
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东北地区是极富特色的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无论怎样改革,东北地区以工业化道路求振兴、求发展的方向不能改变。走依靠信息技术再造传统产业优势、传统工业与新技术产业相结合的路子,可以避免产业发展的连续性被硬性割断,符合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东北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就在于充分认识问题,利用好优势条件实现转型,即从传统的工业化模式转向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资源、资本驱动的工业化转向技术、知识驱动的工业化。  相似文献   

6.
大汇 《求知》2003,(1):39-40,46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建设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概念。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怎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很多专家对此进行了研讨。现将他们的部分观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21世纪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今后我国建设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和任务,这是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条件决定的。在实现过程中,要实施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重点培育战略产业,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技创新战略,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农业和乡镇企业结构以及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镇企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刘春和 《学理论》2009,(3):43-45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科技化为特征的工业化道路,人才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我国企业竞争力低的原因在于新的市场秩序没有完全建立,计划经济的残余导致交易成本高。很多企业和产业都处于孤立运作的状况,这与很多国家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那些国家正在发展以地方企业集群或产业集群为特征的地方生产系统,提高集群成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产业集群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为了使我国创新性的根植于本地社会文化的产业集群得到更快的发展,使盲目发展工业园区的错误趋向得到遏制,并使低成本为基础的产…  相似文献   

10.
杨宏翔 《求知》2004,(5):10-12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并郑重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以信息化为核心,强调经济效益、科技含量、可持续发展、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等的工业化。要通过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小康社会,除了要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关理论增  相似文献   

11.
新型工业化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和重要基础,也是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基于新型工业化内涵并考虑县域特点,阐述了县域新型工业化的内在机理,通过剖析发现县域的二元经济结构、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科研创新能力与信息化的欠缺及县域人力资源短缺已经成为阻碍其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四个方面问题,从产业规划、产业联动、开放引资、完善基建、人才培育和消除体制障碍等六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必须看到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现状,注重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走符合我国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进行梯度开发,推动产业转移,形成能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工业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落实十六大要求,必须全面创新我省产业结构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信息和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发展生态循环产业和人文产业。在发展大思路下采取积极对策。抓住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机遇,推进技术创新,努力构建山西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契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发挥民营经济在培育新型产业体系中的主力军作用;营造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全力打造山西信用经济,为我省新型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实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把建立新型产业体系与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完善市场调控机制,构建发展新型产业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4.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工业化道路是我党总结国内外工业化道路经验教训做出的重大决策,走好这一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在本世纪前二十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我国新阶段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根本指针和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经济起飞条件的完善,必须走借势发展的道路,在区域规划、本土名企和名品培养、市场开拓、旅游开发等方面实现大的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要想走上起飞通道,实现赶超式发展,必须在产业选择和城镇化建设两个方面取得突破,培育一个或几个能起带动作用的引领产业(部门),使产业化和城镇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城镇化速度,正确处理城市定位和产业发展间关系,注重社会事业发展,注意生产型服务业发展对于西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培育发展我国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重要性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作为本课题提出的创新性概念,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城市增长极,是一个融合了经济、社会与环境等多元因素的综合概念,对于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探索培育发展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相关路径模式,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保平教授的新著——《中国21世纪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由中国经济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该书是作者在南京大学理论博士后流动站期间研究成果的综合,也是他申请的中国第35届博士后基金项目《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新型工业化》的最终成果。该书围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新兴工业化问题展开,提出了作者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新型工业化是在信息化、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提出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有两层含义:其一,相对于我国原有的工业化道路来讲是新的;其二,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来讲是…  相似文献   

19.
陈智伦 《民主》2004,(7):8-10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高度重视信息产业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报告要求国家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要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不断加强对信息产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  相似文献   

20.
十六大提出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研究具体的产业发展形态。其中,产业集聚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下面我想结合前一段时间对珠江三角洲和浙江省杭州湾地区的调研,就产业集聚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