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胡建 《青年论坛》2009,(4):101-103
农民政治参与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但现阶段我国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有效解决我国的农民政治参与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问题,进一步促进社会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应当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主要在农民政治参与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能够清楚自己在政治参与方面的一些权利,从而提高农民行使政治参与权利的意识;改革和完善农民政治参与在程序方面的一些不足之处,以保障农民政治参与渠道的畅通。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农民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旭宽 《求索》2005,(9):115-117
保障农民拥有广泛的政治参与机会和权利,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功能。在当前农民仍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下,构建一个农民政治参与的完善制度体系,才能为保障农民广泛、有序参与政治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从农村政治的实际运行中可区分为农民的制度化参与和非制度化参与。非制度化参与反映了正式制度化参与的缺乏与低效,只有制度化参与的渠道宽广而且有效,对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有极大阻碍的非制度化参与才可能减少,乡村民主才可能得到真正发展。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我国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建设存在着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政治参与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相关立法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当前,应当创建农民政治参与制度根植的基础与运行条件;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完善农民政治参与制度;以法制化为保障,确保农民政治参与有法可依,实现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法律化。  相似文献   

5.
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有着内在的关联性有效的政治参与离不开政治体系的稳定,而政治体系的稳定也必须以广泛的政治参与作为其合法性基础.但是,政治参与并非一定能带来政治的稳定,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的统一,不仅有赖于政治系统的开放性,也有赖于政治参与的法制化.政治参与的法制化可以规范权力运行,整合公众意志,减缓参与冲击,实现社会公正,这些都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基础性条件.因此,在我国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要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同时,为保障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和实现社会稳定,又必须用法治原则塑造和规范政治参与的主体、客体和环境.  相似文献   

6.
农民政治参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功能与关键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村地区公民政治参与对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从政治参与的要件看,我国农民政治参与存在主体地位低,参与内容范围窄、层次低,参与渠道单一,非制度化扩展等问题。促进农民政治参与,首先应建立政府与农民二维互动关系,还需要有完善的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7.
杨静勤 《前沿》2006,2(10):194-196
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尤其是村民自治制度,为我国农民的制度化政治参与提供了广泛的渠道。但是,农民仍然还在很大程度上寻求非制度参与以实现其利益要求。我国“三农”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实施都迫切需求中国最广大农民的积极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8.
农民政治参与是农村居民通过合法的途径参与农村公共事务活动,以试图影响农村公共事务的治理或者维护其自身利益的政治行为。它具有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内生动力和稳定政治环境的作用,本身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阶段,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已存在一些渠道,但也面临参与层次低,参与内容单一,参与制度化程度低等问题,农民自身也缺乏政治参与所必备的公民文化。为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动农民政治参与,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和信访制度,引导农民利用网络参与等措施,建构乡村现代政治文化等,不断扩大农民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章燕 《前沿》2005,3(7):198-20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村民自治制度的推行,我国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活动大量涌现。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民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常常诉诸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这深深地影响着我国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政治稳定。为此,我们应高度重视、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引导农民的政治参与,努力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从根本上消除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隐患,因此弄清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根源与动力,目的在于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制度化建设并引导农民进行适度有序的政治参与,从而为促进社会和谐、加速乡村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就是公民以网络为途径和手段介入政治生活领域。由于网络具有与传统媒体类似的传播、放大效应,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会转化为网络突发群体事件,更进一步则有可能催生现实中的公共危机。所以,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息息相关,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本文认为,建立网络预警、分级响应和应急联动机制,是网络治理的重要中枢。  相似文献   

12.
试论传统政治心理对公民政治参与的二重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政治心理对公民政治参与起着二重作用 ,从正反两方面影响着公民的政治意识、参政意向和参政技能。为此 ,必须培养公民的健康政治心理并探索建构公民现代政治人格的合理途径 ,实现与公民政治参与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里 ,参政是一大类政治现象、政治行为或政治活动。社会主义中国广泛的人民参政政治实践孕育着并呼唤着科学的理论概括 ,要求科学理论的指导。本文指出 ,科学的参政理论应当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的参政学。在初步界定了政治和参政等概念的含义之后 ,本文对于“参政学为什么是一门科学”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需要参政党”这两个问题 ,根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 ,回顾中外史实 ,结合中国现实政治发展的状况 ,加以论证 ,给予肯定的答案 ,为参政学的学科建设内容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学术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具有双重功能,即对其成员和所联系社会群众的利益代表功能和协助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功能。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政治参与中的双重功能,是新世纪参政党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宪政是以民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人权为终极目标的政治过程与政治状态。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一定途径与方式介入政治过程从而影响政治决策的政治行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宪政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民主进程,最终促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目标是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实现,和公民政治参与息息相关。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过程离不开公民的政治参与。公民政治参与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是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公民各项权利的重要基础。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规范公民政治参与,促进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推动公民政治参与,促进党的执政能力;保障公民政治参与,实现公民的各项权利。  相似文献   

17.
朱革新  覃达 《桂海论丛》2004,20(2):10-13
政治信息伦理化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政治信息伦理化与政治文明建设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政治信息伦理化是衡量政治文明建设水平的基本标准,政治信息伦理化是政治文明的具体表现。我国目前存在着的某些政治信息非伦理化现象,妨碍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克服政治信息非伦理化现象是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8.
试论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边际效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是其经济实力扩张后主体意识增强的一种积极的政治参与活动。但在实践过程中 ,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热情并不是随着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加而增长 ,而是相反地呈现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本文依据西方经济学的消费需求理论 ,对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边际效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张劲松  纳麒 《思想战线》2005,31(5):27-33
县域政治系统是县域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反馈的系统,在县域政治系统的政策议程中,政策输入具有政府主导输入的特征.政府主导输入强化了公共问题的政治系统的体认和意志,而忽视了政策过程中的公民政治参与,导致了县域公民政治参与的缺乏和不足,因此,增强公民的政治参与不仅是县域科学、民主决策的需要,而且也是县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网络参与下的政府决策回应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参与将对政府决策产生深刻影响。探索政府在网络参与环境下如何回应,其机制何在,有何形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网络参与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机制:权力和信息,并通过大量案例实证分析,提出鸵鸟模式、杜鹃模式、蜂王模式和鸳鸯模式等四种网络参与下的政府决策回应模式,探讨了从冲突走向协商的可能性和途径,以期促进有序规范的网络参与,提高政府对民众的回应性和提升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