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法哲学原理》中 ,黑格尔的法治思想集中体现在充分肯定并高度评价法律的崇高地位和巨大作用、强调法治的公开性原则和具有明确的司法独立思想等方面。对黑格尔关于王权和主观任性的观点 ,必须进行具体分析和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2.
"道德"是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汉译本第二篇的标题。按照黑格尔哲学固有的逻辑布局,该篇属于主观方面的阐述,德语原著适用的术语是Moralitt。汉译本将Moralitt译为"道德"显失严谨。主观意义上的Moralitt,应当译为"良知"。汉译本《法哲学原理》将第三篇的标题Sittlichkeit翻译为"伦理"。从方法论讲,根据黑格尔逻辑学关于理念的论述,该篇属于具体的全面的逻辑认识,即文本所呈现的自家庭、市民社会到国家的叙事。显然,"伦理"一词不能涵摄Sittlichkeit标题之下的文本内容,译为"伦理图景"较为恰当一些。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犯罪目的观的基本内容是:行为与目的互为表里,具有一致性;人的目的与后果、意志与行为具有一致性,行为与意志是相对应的。犯罪目的包括普遍目的和特殊目的。前者由行为的普遍性决定,是任何同种性质的行为普遍具有的;后者是具体行为特别追求的目标。黑格尔的犯罪目的观之启示:目的犯是指以特殊目的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作为罪过认定要素的结果,是指危害行为必然引起的整体的、最终的结果;原因、结果具有同一性,罪过认定不能忽视行为人对危害行为的主观心理态度。  相似文献   

4.
中世纪欧洲一个重要的法律现象和法律理念是,王权是有限的。1222年的《金玺诏书》和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是当时制约王权的代表性的法律文件。同期的欧洲法学家以契约论作为限制王权的理论依据,提出了法律在国王之上、制约国王而不是相反,反抗暴政具有合法性。中世纪欧洲王权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源自日耳曼的传统。根本原因在于存在世俗和宗教的两重权威,而世俗社会多元化治理方式和民主因素又是对王权的重要牵制。  相似文献   

5.
法治:黑格尔国家理论的实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黑格尔的“法律”.类似干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规律”。自在自为地存在的法是一切人为设定的法或法律的根据。人为设定的法或法律体系,是人的自由或自由意志通过一系列的环节。最终达到实现了的自由王国,成为“绝对精神”或“上帝”、“理性”、“绝对”的体现。法治是黑格尔国家理论的实质,黑格尔的国家则成为他的法或法律体系现实的体现者。黑格尔的君主立宪制必然地导向科学和民主。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改造了传统的认识论,建立了现象学的认识论。现象学不是从主观成见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让对象自己显现的一种认识论方法。如何从意识、语言等主观世界走向世界的本体,这是海德格尔的问题;人为什么是自由的以及人为什么要承担责任,这是萨特的问题。在扩大的意义上,黑格尔和马克思都是现象学家。  相似文献   

7.
国内学术界在对黑格尔国家观的研究中,由于未能深入地把握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整个理论体系,因而存在着或者泛泛而谈,或者过于浅薄的缺陷.黑格尔的国家是具体自由的现实,它必然地导致科学、民主和法治.  相似文献   

8.
王权在传统中国有其特定的渊源并沿着具体的发展脉络逐步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但王权至上并不意味着王权不受任何约束,它仍然受到制度、思想、乡土社会等不同层次的限制,而这些限制又与儒家的存在及儒学体现的精神力量联系在一起,这正是传统中国政治文明的独到之处。但王权至上在传统中国大一统政治中却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存在基础并没有受到撼动,王权在大多数时候和大部分领域拥有绝对权威,王权至上仍是传统中国政治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思想史上的主要著作之一,对于理解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马克思实现其哲学世界观转变和创新的重要铺垫。以往国内外学界对这一文本的哲学内涵重视不够,这要求我们重新对文本进行细致解读,并提出一个重要观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不仅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学说和法哲学的系统批判,更重要的是对黑格尔国家哲学背后的逻辑方法和哲学体系的批判,是对黑格尔泛逻辑夸大普遍的、神秘主义的批判。其中一般哲学世界观是前提性、更高层次的东西。正是在对黑格尔一般哲学的剖析中,马克思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实现其哲学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将国家定义为一个伦理理念的现实,同时又将其描述为地上的上帝,在维护了国家的整体性的同时,似乎背上了严重的神化之嫌,这也是黑格尔招致无数批判的重大原因之一,但实际上,这种“神化”色彩远比看上去暗淡。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和早年《论德国状况》中关于“英雄”的思考对理解黑格尔极尽现实主义的国家理论将大有助益。本文试图通过对两部著作在政治现实主义判断上相通性的考察,证明呼唤政治英雄建立并维护一个现代德国是贯穿黑格尔一生的诉求,从而政治智慧或政治判断力仍是黑格尔政治思想的拱顶石,也是理解黑格尔整个体系的阿里阿德涅线团.  相似文献   

11.
帕斯卡尔的<思想录>含有丰富的启蒙意义.从神圣与精神大于世俗的权力出发,帕斯卡尔在强力、见解、判断、人性等诸多问题上提出了具有"永恒价值"的政治哲学与伦理学领域的问题.特别是他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从"精神的消遣"接触到"异化"的哲学问题,并且使这个问题具有在后来的卢梭和黑格尔那里更为生活化、更为活泼的意义,使我们回归到一种原始而崭新的哲学谈论方式.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是黑格尔法哲学体系里的一个重要概念 ,并与政治国家形成一对范畴 ,从市民社会到政治国家的提升体现了伦理实体自由的理念。法律也由此在这个脉络上得以界定。黑格尔一方面肯定了市民社会中的法律对个体权利的张扬 ,另一方面也发现了其工具性的狭隘。因此在市民社会之上建构了政治国家的领域 ,从而赋予法律本身实质性的价值。简而言之 ,他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法律圆满生命力的图景。  相似文献   

13.
由记者和编辑画的认知地图和李普曼认为受众头脑中的图像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值得我们探讨。如果这个关系存在,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媒介确实能够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形象。就像科恩讲的那样,媒介确实能够影响人们在想些什么。按照阿托尼.梅耶的三个现实的划分,实际上我们是在寻找通过内容分析法获得的符号真实与通过“认知树”法获得的主观真实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公安行政败诉有其主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包括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定性不准、适用法律错误;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程序违法;超越职权、滥用职权。客观原因包括行政程序法的缺失;“指标”任务的规定;警力不足等。为减少公安行政败诉,应完善公安行政立法,规范办案程序,树立程序意识,提高民警的法律素质和业务素质,落实责任,健全完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序志》篇“七龄”之梦和“齿在跄立”之梦的插入,有着广泛的“托梦示意”时代背景,寄寓了作者具有写作《文心雕龙》技术和以儒家思想为写作引擎的主观目的-客观上,不独可以窥得刘勰具有的强烈“北人意识”,而且亦能推算出他的生年。  相似文献   

16.
论诽谤罪成立之宪法限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诽谤罪是侵犯名誉权的犯罪,其基本行为方式就是以书面或者口头的形式表达一定的言论,因此诽谤罪的刑法适用必然对作为宪法权利的言论自由权形成一定的限制。同时,言论自由权对于公共权力之监督和民主政治之正常运作具有重要意义,为保障其充分实现,必须对诽谤罪的成立进行合理限制。这种限制是在引入宪法规范和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对犯罪构成要件作限制解释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儒家认为“死生有命“,应“不语怪力乱神“;虽“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但应“养生丧死“、“厚生薄死“等等,这些都对后世的挽联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行政程序作为规范行政权的一种法律过程,确立了行政相对人的程序主体性地位,即使在剥夺自由或者财产的前提下,作为人的尊严仍然可以获得保障.  相似文献   

19.
刑法理论界与实务部门对挪用犯罪的主体范围、客观方面、法律适用、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等问题认识不一,导致了司法实务中适用的诸多问题。有鉴于此,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着重对挪用私营企业资金、挪用特定款物给外单位使用、挪用公款的主体范围、客观方面、此罪与彼罪等问题进行探讨,以增强对司法实务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