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宏观层面和郑州市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郑州市税源经济信息共享系统的建设背景;介绍了该系统入库数据的分类方式和相对应的数据共享入库模式;分析了该系统在提供企业基础信息库、提供查询比对和统计功能、提供数据服务功能等方面的应用;探讨了系统建设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2.
针对跨部门、跨区域、跨系统、跨设备的公安数据共享和交换需求,从顶层设计视角出发,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领域数据对象模型的信息交换模型和相应的交换流程,实现了语义层面的信息理解和共享交换机制,为公安部门普遍性的信息交换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技术框架.  相似文献   

3.
说明了"信息共享"一词的含义,认为比较理想的状态就是网络信息共享是一种"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就是人人把自己所生产创造的信息放在网上,然后人人可以从网上取下你所需要的信息.共享的总的框架是,应该逐步扩大公共信息域,就是在网上搞个域,这个域是公共建的,将大家认为可以共享的信息都放到里面,由政府推动,逐步扩大的一个公共信息域.对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应以现在中央的执政理念一以人为本为指导.  相似文献   

4.
政府信息资源分类共享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本文从分析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需求的多样性入手 ,分析了政府信息资源产生、加工、存储、共享、再加工、再共享的全过程 ,指出政府信息资源事实上存在两个阶段的共享。对此 ,本文提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应当树立“分类共享”的观点 ,并在公共物品理论的基础上 ,把政府信息产品或服务分成两大类 ,即纯公共信息和准公共信息。根据准公共信息在竞争性上存在的差别 ,又进一步细分为弱竞争信息和强竞争信息。本文通过分析提出 ,纯公共信息应免费共享 ;弱竞争信息通过向消费者收取一定比例的成本费共享 ;强竞争信息由信息企业通过市场定价的方式向消费者收费 ,提供有偿共享。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环境保护基础数据在国家基础信息资源中的地位,指出环境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应用是国家环境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探讨了国内外在数据交换政策规范制定以及实践层面开展的相关工作;分析了环境保护部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系统建设的背景以及存在的系统异构、数据格式不统一等问题;提出了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系统的总体框架、信息交换技术设计以及信息安全等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电子政务数据采集交换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该系统从整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角度出发,应用JAVA、XML技术在省级电子政务广域网络上实现不同应用系统数据的访问、采集和交换,以此来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从经济学角度审视电子政务绩效入手,讨论了中国电子政务国际排名徘徊不前的原因,以及中国国情与电子政务发展道路的关系,剖析了一把手工程与电子政务的可持续性、电子政务项目存活的基因、事务处理系统的数据共享、研究型信息共享、电子政务建设如何削减社会交易成本等问题,得出不要追求很难成功的宏大电子政务工程体系,而应由若干成功的系统逐渐成长、扩展为成功的应用体系,脚踏实地改进每一个项目才是电子政务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8.
《电子政务》2008,(10):110-110
海南省数据共享平台一期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于2008年10月1日正式投入运行.该项目将首先实现工商、国税、地税、财政、质监、人劳等企业基础信息的共享。  相似文献   

9.
从辨析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概念的实质内涵切入,指出互联网普及后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社会信息共享环境大为改善,但信息化的效益机会正密集地向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环保等智能应用方向转移,未来信息化建设的热点将是智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智能服务系统;阐述了智能资源概念的产生和演变,以及人类智慧与计算机智能、计算机与自动化革命等相关问题;论述了智能资源与智能城市的内涵、关系及其建设规划的重点,从智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机会与局限、智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机制和智能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等方面论述了智能资源与智能城市的关系和内涵;最后,指出了智能城市建设规划的重点在于培育其生态环境成长,以形成城市智能应用良性循环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信息化和信息资源开发的主导政策,针对当前政府信息资源正在经历由管制型政府主导开发向服务型政府多元化开发的历史性变革,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的对策:加强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的组织领导;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多元化开发;理顺信息公开与信息共享的政策法规;构建政府信息资源基础库体系;强化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人才建设;开发利用绩效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广州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现状:共享数据的提供逐步规范化、稳定化,信息共享领域增加,各部门主动要求信息共享,整体共享效益增加.总结了广州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步入良性循环的原因:政府改革推动了政务信息共享,随着政府工作由粗放管理转入精细化管理,促进了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需求;信息化主管部门找准政务信息共享中数据中心、各业务部门的定位,以业务效益作为信息共享目标,选择成功率高的信息共享方向;以大型电子政务项目来带动全市的电子政务建设,大型电子政务项目涉及面广、参与部门多,项目建设加快了信息共享基础平台的建设;注重共享数据的使用效益和降低维护成本.提出了需要有关方面注意的问题:需要完善法律环境,解决政务信息共享中的保密问题;国家信息化管理部门和各级政府,在政务信息共享中各自的分工要到位而不越位.  相似文献   

12.
针对政务信息资源的现状,简要分析了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的流程,提出了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基本构想和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从论述观念会随特定环境而变迁切入,提出信息化建设的观念一定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升级以及所带来的社会环境变化而变化才符合客观规律;回顾了信息技术发展不同阶段的信息资源观念演变,在数据库时代之前没有信息资源的观念,数据库技术催生了信息资源理论,互联网改变了数据库服务业生态环境的同时冲击了数据库时代的流行观念;提出加快政府信息资源观念更新,以互联网时代的新理念规划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技术手段改善政府信息共享,以逻辑集中实现物理集中无法实现的政府信息服务,向民间开放数据和服务以利用民间创意提升政府信息资源服务效益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针对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的现状,分析梳理了目前政务信息资源建设需求和共享的瓶颈问题,提出了建设"政务信息资源服务中心"的构想,并对政务信息资源服务中心的服务方式、定位、服务系统功能规划以及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进行了探索研究.通过政务信息资源服务中心,以面向服务的方式提供信息资源服务,解决政府部门对政务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相似文献   

15.
以统筹协调、突出应用推进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扬州市政务信息共享系统建设的情况及取得的成效;总结了推进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具体做法和经验;提出了"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推进扬州市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发展的规划:深入推进以提高政府管控水平、提升资源整合效能和保障服务民生为宗旨的电子政务建设,形成以公民和企业为中心、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为重点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6.
企业信用信息目录体系的构建是当前中国信用体系建设应该迫切解决的问题。分析了中国企业信用信息共享的现状;阐述了企业信用信息目录体系的概念、作用及建设意义;重点以宁波为例,详述、分析了企业信用信息目录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提出了企业信用信息目录体系构建需要破解的难题与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个人信用信息共享服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介绍了个人信用信息共享服务体系的总体框架和技术架构,重点探讨了个人信用信息的5种共享服务模式:个人信用信息共享、个人信用信息数据中心、个人信用信息公开、个人信用信息增值开发、个人信用信息产品.  相似文献   

18.
"传递"和"共享"是人类信息传播系统中的两类"传播元",人类信息传播行为主要靠"传递"和"共享"两种基本机制来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可界定为在一定的政策体制、激励措施和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在政府内部、政府与政府外部之间,共同使用政府信息资源的一种信息传播机制。其本质是指对"同一载体"上信息的重复使用,是对"同一份"信息资源的共同使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动力机制是"信息不对称",应建立对被共享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机制,并对其访问权限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9.
从电子政务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动力关系,阐述了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及其相关机制设计对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综述了国内外政府信息共享研究的现状、主要内容、特定视角以及局限性;从信息共享整体规划入手,参考美国FEA模型,提出了关于基于FEA模型的中国政府信息共享障碍分析和协调机制设计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阐述了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框架:基础信息库的建设、运行和维护体系,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分类体系,信息资源交换和服务体系,信息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信息资源技术支撑体系;并提出了解决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路,包括基础信息库的分工、协作和共享,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及交换体系,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采购制度及外包模式的运用,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及组织架构,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