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赵汀阳在他的《论可能生活》中讲到,人是一种自然而又自由的存在,存在论意义上的人追求自然生存,目的论意义上的人追求自由生活。追求各种可能的自由生活就是人存在的终极目的。这种可能生活是一种创造性的生活,唯有创造才能产生幸福。幸福源于自由创造,创造需要对象,即幸福不能离开他人。所以可能生活必须包含幸福与公正,在可能生活的视域下本文在最后一部分探讨了死刑的正当性问题,死刑有悖于幸福,损害了公正。但死刑也仅是一个表面问题而已。  相似文献   

2.
公民幸福是公民基于需要满足而产生的美好感受,它以富足、安全、自由、公平为构成要件。公民幸福既有赖于公民的劳动创造,也有赖于法治保障。法治导源于人类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它是保障公民幸福的良方。在中国,对幸福的追求使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法治,公民幸福是社会主义法治发展和完善的价值指南。  相似文献   

3.
对自由生成人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自由的生成之物,而不是预成之物,人正是在对自由的追求中,才实现了自我创造、自我生成、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人正是在追求自由发展的过程中,在自由的层次上才能实现自由王国的理想,在群体自由的层次上才能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在个人自由的层次上才能实现自由个性。  相似文献   

4.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对理论和现实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有认识的必要性。而正确认识人的本质问题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践过程的重要前提。《共产党宣言》最早提出了"人的自由发展"的光辉思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本质问题提出了两个著名的论断,分析它们的异同对于进一步明白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内容以及它的实现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进行理论及现实依据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幸福观是斯宾诺莎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他主张正当、合理地追求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并视之为自我保存的基本手段。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理性追寻永恒的必然性,使心灵与自然融合一致,以求对必然性的认知,达到圆满的人生境界,即是幸福。  相似文献   

6.
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出版自由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构成表达自由的基石。其中,言论自由是灵魂,没有言论自由,新闻与出版自由就是空洞的甚至是虚伪的。而新闻与出版自由则是血脉,靠它们来传播言论和各种信息,形成舆论力量,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维护社会机体的生存与活力。三者又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言论自由是内容,新闻与出版自由是形式。三者是政治人权和公民政治权利的核心,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追求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想社会中最重要的自由。它们应当是民主法治国家和尊重与维护人权的社会所关注、支持和争取实现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7.
纳普 《政府法制》2014,(23):50-51
没有人乐意把自己的价值过大地体现在金钱上,唯独有一件事例外——把肖像印在钞票上.因为那代表着至高无上的荣耀,可不是什么人都有这与铜臭为伍的骄傲美差。巴鲁赫·斯宾诺莎,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斯宾诺莎因接触笛卡尔等人的著作,往24岁时被逐出了犹太教会堂,并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1673年有人向他提供海德堡大学的教职,不过被斯宾诺莎婉拒。他在45岁时就去世了。斯宾诺莎的著作中最伟大的莫过于《几何伦理学》。在伦理学上,斯宾诺莎认为,一个人只要受制于外在的影响,他就是处于奴役状态。斯宾诺莎还主张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岑侃 《法制与社会》2010,(7):182-183
教师幸福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随着自己职业理想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而产生的一种成就感和欣悦感。它具有道德性、精神性、长久性和传递性。而实现教师幸福,需要客观与主观因素相结合。其中,从客观因素上讲,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实现教师幸福的必要前提。从主观因素上讲,教师自身的因素对实现教师幸福具有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调查研究充分证明,当代大学生存在种种困惑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些人迷失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当代大学生人生理想的重建,必须从正确认识个人主义和认真批判个人主义倾向开始;应当按照真、善、美相统一的价值原则,建构大学生的人生理想范式;高校政治理论课应对大学生人生理想的建构倾注最大的理论热忱,通过“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等途径,来帮助实现大学生人生理想的重塑。  相似文献   

10.
对于第三人侵害他人债权有无规制之必要性和可能性,从立法程序、诉讼程序、侵权行为经济学成本理论分析,运用法律关系主体的潜传导功能。在维护传统民法理论之余,既可体现法律公平正义的自然原则,又能实现效益和幸福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1.
郭哲 《政法论丛》2013,(4):28-33
斯宾诺莎是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真观念”为认识的起点,再辅之以几何学的证明方式.斯宾诺莎认为上帝的法则就是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也要遵循自然规律,人的自然规律或者自然权利就是人努力保存自己,这是人的本性.斯宾诺莎从人性论出发,论述了在自然状态下,人的生活受到了被动情感的奴役,人们要通过理性来签订社会契约,建立国家来摆脱这种奴役,并对违约行为进行处罚.这种自由具备的伦理特征使得斯宾诺莎在古典自然法学家中的地位显得比较特殊.  相似文献   

12.
基本权利,如生存、生活权……追求道德与理性生活不断完善之权;追求永福之权(没有这种追求,就根本谈不上对幸福的真正追求);保持身体健康之权……结社与尊重每个人人格之权——这一切权利都深深扎根于人(有灵性的自由的载体)的天命之中,达到了绝对价值与超越时间局限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夏永仕 《法制与社会》2010,(14):251-252
我国法律明确保护婚姻自由,婚姻自由的保护既包括结婚自由的保障,也包括离婚自由的保障。婚姻自由的目的是婚姻幸福,法律也保障了婚姻幸福。婚姻幸福需要社会的关怀,并需要社会形成健康的婚姻观,重要的是,人们要为实现婚姻幸福而共同耕耘。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法治社会里,自由就是人们从事法律所不禁止的一切活动的权利。人们在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总是难以脱离与法律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自由在法的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从根本上决定了法的直接价值指向,并影响到广大民众自由的实现程度,进而对推动整个社会主义的法治进程也将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丹婷 《法制与社会》2010,(34):361-362
马克思所构想的理想社会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社会理想都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核心理念,而人的全面发展本身也具有超越现实的理想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马克思社会理想理论的当代构建,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宪法的人权序言中包含了所有现代人权宣言所应具有的要素,并将自由权、社会权均一同视为基于"人之尊严"的、具有自然权性质的权利而加以保障.其宪法第13条后半段所规定的"国民对于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之权利"即为"幸福追求权".它是日本宪法"概括性人权"的总称,是推导宪法未列举权利的根据.在宪法学理上,它可容纳所有对人格的生存不可欠缺的概括的权利;而在宪法实践中,法院则借助个案通过宪法解释从而实现对于"幸福追求权"所包含的具体新权利的确认与保障.  相似文献   

17.
古往今来,幸福始终是人类向往与追求的目标。究竞幸福是什么?仍然令我们深思。作为理性的人类不能仅仅满足于生存,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思考人生。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幸福论思考人生发展的趋势和道路时,一个辩证的、意义普遍的规律需要我们去把握与认识,并将其与当代大学生的培养相联系,从而获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当代大学生追求幸福必须在自我创新的人生历程中实现。  相似文献   

18.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是衡量一种理论和实践是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标准.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国家模式无论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还是人与自身的关系上看,没有也不可能创造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福利国家模式不利于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根本价值的实现,也就使社会民主主义这一理论和实践是否是马克思主义的成为疑问.  相似文献   

19.
法的理想     
法的理想,作为人类对法追求的终极目标,指导着包括立法、司法、执法、法律实现等所有的法律实践活动。 本文首先介绍了法的理想提出的社会背景,明确了法的理想的概念及其特征,然后提出作为对法律发展的未来展望与美好蓝图, 民主与法治是法的理想的永恒追求。最后,文章指出法律继承、法律移植和法律创新是法的理想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英美法中从约因原则至允诺禁反言原则的演进,从当事人利益保护角度而言,是契约法维护合同所追求之期待利益至信赖利益的发展与完善,体现出社会需要与法制活动的双向促进,从更深层次而言,是契约理论从注重形式正义至追求实质正义与自由价值的真正实现的过渡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