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飘忽的思绪(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7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上,传染病和战争一直是冥冥之中控制平衡地球上总人口的两大破码,当然还有饥饿这第三个破码。当人口猛增,造物主便伸出一只看不见的手往天平那一边放上这两个破码,于是世界人口便立即锐减到大自然乐于接受的水平。请注意1914──1918年。因为在这几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了850万人。祸不单行。1918-1919年又爆发了流感并蔓延到了全球,死了2500万。两项加起来是3350万。这次人口锐减估计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鸟类是世界上流感病毒的主要携带者。——这携带者还是我所说的“造物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  相似文献   

2.
95回眸七、八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尤其是20世纪这一百年,人类发现地在探索外部实在世界、开发脑力方面已远远超过人类有史以来文明成就的总和。我主要指的是科学技术的成就。比如现代化的通信工具和交通,冲决人所居住的地球重力所构成的罗网和束缚等。但艺术则不然。我不认为20世纪末的音乐和建筑艺术就超过了18世纪末的音乐和建筑;21世纪的诗歌和绘画定能超越19世纪的诗歌和绘画。不。艺术成就不一定同科技文明先进程度成正比。96所谓人类文明,说穿了是人类大脑的产物,是大脑新皮质活动的结果。人类文明——从火的使用到卫星上天,从畜…  相似文献   

3.
77今天,地球人是“老革命”碰到了新问题——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上,从来没有遇上像今天这样的全球性问题。今天,在巴西原始森林,人们使用电锯只需几分钟便可把4洲年树龄的古木伐倒在地!几分钟比400年!过去有这种砍伐速率吗?有的地方平均每6分钟就有一块足球场大小的林地被焚毁。热带雨林到处是浓烟滚滚。人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木材商人从中可牟取暴利;是因为巴西大农场主想占有大片土地(烧林圈地)。因为按规定,树木只有在枯死之后才准许砍伐。故许多人为了得到土地便故意放火毁林。这不仅严重危害到人类生存,而且还威胁到生…  相似文献   

4.
43宗教,它的信仰和哲学,当然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习惯从“人类文明哲学”的眼点去看宗教。如果说,只有人才知道自己将死;也只有人会有自杀行为,追问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和目的,以及世界的起源,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那么,宗教哲学便是从这些紧迫追问中诞生出来的。人类文明是先后从两处诞生的:先是生理(物质)的迫切需要,后是心理(精神)的迫切需要。宗教则属于后一种需要。至少,在促进东西方哲学、建筑、雕塑、绘画和音乐的发展中,宗教信仰有过不可估量的作用。于是在我头脑里便摹地出现了一个课题:“宗教…  相似文献   

5.
24在东西方文明史上,兴修水利,当然是人类文明的一大功劳。但人不可得意忘形;对大自然动大手术之前要三思而后行;要考虑得充分些;要从各个学科、层面、环节和后果去作出通盘衡量。下面,让我把我的观点说得更详尽些,因为它是《人类文明功过》一书的主题思想或主旋律。整本书的核心无非就是有关这个主题的展开:大自然是一部正在完成的相当和谐、完美的艺术作品。当然,出于人类物质利益的考虑,在人的眼睛里,大自然的安排和设计总是不尽如人意的。比如今年夏季雨下多了些,而明年又出现了干旱。于是村民便想到控个池塘,为的是蓄些雨…  相似文献   

6.
16关于“文明”和“文化”这两术语、概念。有时候,这两者是一致的,通用的。比如饮食文化也是饮食文明。一般来说,“文明”既包括物质,也包括精神——科学、艺术、哲学,所以是个大圆圈;“文化”则不包括物质世界,所以是个较小的圆圈。不过严格的区分是没有的。比如一个时代的建筑艺术既是文明又是文化。但我坚持用“文明”。锄头、马拉犁、装配线、电能和核能……只能是文明,不是文化。德国历史哲学家兼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句名言:“不是人创造了文化,而是文化创造了人。”(注:K.Jaspers(历史起源和目的),1988年,…  相似文献   

7.
61我生平第一次接触到这个主题是1961年10月末,那时我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只有两个月,我在办公室阅读的第一本书便是农业史,当书中提到这一人类文明哲学第一乐章第一主题时,我的精神世界受到了一次震憾。我这个人便是由这类大大小小震撼催我渐渐成熟、把我推向世界哲学之路的。36年后的今天,我才来撰写读者手中这本书,这又一次证实了黑格尔的话;“精神曾经费了很长的时间才把哲学发挥出来”;“哲学……是清醒的意识”;“哲学工作实在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觉醒”。《人类文明功过》一书便是这一觉醒的明证。在人类文明早期阶段,至少有…  相似文献   

8.
《侨园》2021,(5)
  相似文献   

9.
刘巍  于滨 《瞭望》2008,(23)
坚信地震能够预报的李四光,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其思想又在学术界引起波澜,话题又回到了从前: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报?  相似文献   

10.
王耕 《瞭望》1988,(25)
古墓大观园 以古都名世的洛阳,精湛的龙门石刻,称甲天下的牡丹,早已闻名中外,但那地下的万千古墓,却鲜为人知。 横亘洛阳北侧的邙山,冢连冢、墓压墓,古墓之多,有“无卧牛之地”的说法。“生于苏杭,葬于北邙”之说更是久为流传,以至北邙成了一般墓地的代称。 20世纪50年代,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轴承厂、矿山机器厂等现代化大工业先后在洛阳兴建。动工时,向地下打进探孔,几乎处处发现有古墓。有时探出的  相似文献   

11.
《侨园》2018,(1)
正参加外事活动的着装和仪表,总体要求是庄重、大方、整洁、美观,体现外事工作人员的良好精神风貌,应做到发型得体、化妆适度、服饰整洁、站姿挺拔、坐姿端正。(一)参加外事活动,男士着装应符合以下要求:1.着西服套装、系领带。一般情况下着深色西服,白天也可视情着颜色较浅的西服,晚上应穿深色西服。在正式场合佩戴的领带颜色不应多于三种,领带打好后,标准的长度以箭头到皮带扣处为宜。2.宜着白色或其他浅色衬衫。不得穿花色、花格衬衫。  相似文献   

12.
戴玉振 《侨园》2012,(4):26-27
2011年6月,经过外交部的任务部署和培训,我作为国际交流员来到了日本.佐贺是一座典雅、质朴、洁俊的小城,拥有乡村的恬静与远离城市繁喧的祥和.初到佐贺,无法联想到这份恬静会变成以后独处异乡的清寂.这种清寂无约而至,时不时地化作清风,轻掠着心塘的水面,嬉笑挑逗着我不愿勾勒的乡愁情愫.  相似文献   

13.
日本在战后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之前,首先抓了交通问题,大力修建高质量的公路,发展公路运输。目前,日本的公路运输承担了客运量的五分之三和货运量的十分之九,大大超过铁路运输。尤其是修建在各大城市和各大工业基地之间的高速公路,使日本从北到南的距离等于缩短了一半,从而为活跃经济,促进城乡交流,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今年初,以国家海洋局局长罗钰如为团长的中国南极考察代表团,应阿根廷政府的邀请,到阿根廷建在南极半岛的考察站对南极进行考察,历时十七天,行程约九千公里。本刊分三期连载考察团南极之行的见闻。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于1992年3月31日召开常务理事会议,就本年度上半年学术讨论的重点问题进行研讨。与会同志一致认为,上半年学术讨论的主题是:邓小平同志讲话的精神实质和意义。围绕主题,深入探讨下列问题:(1)抓住机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步伐;(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胆地利用资本主义;(4)坚定不移、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5)速度与效益,速度与稳定;(6)姓“资”与姓“社”;(7)警惕右,但主要防“左”;(8)新形势下的两手抓;(9)反对形式主义;(10)邓小平同志讲话对建设  相似文献   

16.
正即使是繁华的都市,这个时候也垂下眼帘逐渐进入了梦乡。隐约传来的阵阵海涛,像吟唱着吹眠曲的母亲,轻轻拍打着大连这座沿海城市。凌晨2点多的街道上,寂静无人。我独自徜徉在初春的清冽与温润中。我喜欢在这样的氛围与宁静中洗涤自己、放松自己;喜欢在喧嚣过后的沉寂里,放飞思想、感悟情怀;更喜欢在这样的夜色中,卸载工作后的疲惫,刷新体力上的能量,准备新一轮的飞奔。  相似文献   

17.
几年来,费孝通教授追随着人民的改革实践,连续深入苏南、苏北进行调查研究,探讨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变化规律。这正是他在小城镇问题上能不断提出创见的原因所在。 这篇《小城镇 新开拓》是费老去南京、镇江、扬州进行追踪考察后所写的新篇。费老从分析这个被称为“银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新趋势中,看到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社会经济对乡镇工业发展的延扩和辐射作用。明确提出:江苏省的乡镇工业从总体上已处于比较成熟的阶段,其重要的标志是趋向智力密集和技术密集发展。因此农村可能出现劳力第二次剩余,一些市、县出现兴办第三产业的队伍,就是一个讯号。他敏锐地抓住了中国大地上出现农副业、乡镇工业与城市经济交融的新势头,勾画出大中城市、小城镇、农村联成一体的蓝图。 基于上述论点,费老针对区域经济由封闭趋于开放,逐步走向协调发展的问题,对乡镇工业内部如何实行改革,逐步形成“规模经济”等问题,提出了培养开发乡镇企业人才、加强信息的交流和反馈,以及合理调整行政区划等颇有新意的见解。这对乡镇工业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建设,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在实践中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曾经说过,最喜欢做的事是啃书本。爱好潇洒风流的某些人会纳闷疑惑。谜底其实很简单:不用人类全部的知识武装自己,你就不能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相似文献   

19.
张炜 《瞭望》1994,(37)
好象从来也没有象现在这样,这么多的“作家”离开了队伍.前几年的拥挤犹在眼前,文学讲习班曾盛况空前;文学青年分布于各地、各行各业;大学的文学沙龙、座谈会频频举行,那种热烈场面令人难忘.从前的盛会从此销声匿迹、再也不会出现了吗?不知道.我相信在这种情况下留下来的,也就留下来了,走开的也就走开了.走开的用不着欢送.但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其中的一些人转而经商,赚了点钱,也有的赔得一塌糊涂.无论赔钱的还是赚钱的,都不  相似文献   

20.
陆伟然 《学理论》2008,(9):91-92
暗示是什么?《辞海》说:“利用隐蔽的形式传达信息”,“接受暗示者,对暗示内容的知觉和接纳,缺少明确的意识。”从创作上讲,就是让人们从不觉中接纳你的所示,谓之暗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