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政府是否是“经济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现实中的政府或行政机关从应然的和组织的角度来说不是经济人 ,而是公利人 ;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说 ,各国政府肯定是经济人 ;从实然的角度来说 ,作为公务员或行政人员的个人则是不折不扣的经济人 ;作为组织的行政机关则并不总是公利人 ,而是经济人与公利人的性质兼而有之。政府官员是经济人是对客观事实的承认 ,并没有贬低任何政府官员。政府或行政机关表现出来的公利人的性质主要是在外在制度约束之下产生的 ,一旦外控疲软 ,则作为组织的政府或行政机关更易于表现出经济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几乎所有企业都在强调执行力,然而这并没有给管理者带来预期的神奇变化。总部位于纽约的风险咨询集团Kroll发表的第四份年度反欺诈报告显示:98%的中国被调查企业在去年至少遭受过一次欺诈行为;中国已经超越2009年位居榜首的巴西,成为企业遭受欺诈行为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3.
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樊刚答读者问时指出:腐败的问题,是青年朋友议论的热门话题。反腐倡廉反复搞,似乎成效不大。问题的原因从根本上说不在于当事人品德的好坏、水平的高低,而在于规定着人们行为方式的那一系列的体制。所谓腐败,简单的定义就是“利用公权谋私利”。利用公权若是谋公利,是理所应当的,公权本身就是为了公利而设计出来的;若是以私权谋私利,也是合理合法的;若是以私权谋公利,通常称为“大公无私”,经济学上称为“利他主义”,需要提倡。只有以公权谋私利这件事,是人们深恶痛绝的腐败,是属于要加…  相似文献   

4.
罗争玉 《湖湘论坛》2003,16(5):85-85,91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 ?有人对企业文化的定义作过统计 ,共有 180多种 ,许多文化学者和管理学者对企业文化都有自己的定义。综合来看 ,目前学术界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广义的企业文化 ,认为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 ;一类是狭义的企业文化 ,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精神。笔者认为 ,企业文化是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形成的与企业物质系统、行为系统、制度系统密切相关的企业意识形态。企业文化从属性上看属于意识范畴 ;从形式上看与企业物质系统相对应 ;从内容上看反映企业行为 ,是企业现实运行过…  相似文献   

5.
大企业、大公司、跨国巨头亦即"龙头"企业一定要有,这是当今国际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而垄断企业也一定要反,这是《反垄断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反垄断需要划清五条界限:治理垄断不是反大企业和特大型企业,不是反国有企业,不是反一般的自然垄断,不是反国家战略安全,要警惕外资对我国战略资源和领域的垄断。要使"垄断"企业转变为"龙头"企业,关键要在思想认识、公司治理结构特别是经营机制上完成三重转变。  相似文献   

6.
反侦查行为是与侦查工作相对抗的行为 ,是当今刑事犯罪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反侦查的认识应从反侦查行为实施的主体、对抗的客体和行为特征等多方面来理解。对反侦查行为的研究应根据犯罪规律、侦查规律和反侦查意识来进行。对反侦查行为的研究应重点放在反侦查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反侦查意识、反侦查行为的个案特点、反侦查行为的预测和反侦查行为人等方面。研究反侦查行为可以为制定犯罪对策和立法提供依据 ,可以为侦查技术指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正>企业作为独立法人实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风险,诸多风险中,只有法律风险是以承担法律责任为特征的。市场经济就是法律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必须依法经营管理、依法开展各种经济活动,这是对企业最基本的要求。企业的各种行为如改制、并购重组、对外投资、契约合同和产销行为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法律风险,因此任何企业都要重视风险、防范风险、化解风险。  相似文献   

8.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是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讲通俗点,就是每一位员工都明白怎样做是对企业有利的,而且都自觉自愿地这样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再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习惯成了自然,成了人们头脑里一种牢固的“观念”,而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又会反作用于(约束)大家的行为,逐渐以规章制度、道德公允的形式成为众人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9.
反就业歧视需要全社会参与就业歧视具有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在我们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就业歧视。首先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让企业和公众都认识到就业歧视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危害。尤其是应该对有就业歧视行为的企业及其主管人员加强教育。同时还应该通过新闻媒体、学术研究和教育  相似文献   

10.
义利观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和精髓,在很多方面对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众多学者对义利观与企业行为的研究之中,没有深入探讨义利观是如何影响企业行为这一问题。同时,有的学者总是笼统的将经济、法律责任划归于利取向,而将伦理、慈善责任划归于义取向,从而忽视了企业责任行为的义利两重性问题。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这一视角,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义利模型,详细分析了义利观如何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机理。同时指出,四种企业责任都包含有义利两种取向,而不是单纯的利取向或义取向。  相似文献   

11.
企业人才招聘中伦理缺失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涛 《湖湘论坛》2004,17(3):86-86,88
一、企业人才招聘中伦理缺失的表现形式现在,全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尊重人才的风气,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已经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不少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和短期的目标,做出了一些有损劳动者利益,最终有损企业自身利益的行为,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的不道德行为或伦理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目的在于扩大企业自身的知名度如今的人才市场是典型的买方市场。在招聘现场,招聘企业摊位前往往人头攒动,应聘者如潮。这种状况在满足了企业人才需求的同时,也使求职者成为了一种弱势群体,为不良企业的不道德行…  相似文献   

12.
企业购并,作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行快速扩张的有效途径,克服了通过自身积累实现渐进式发展的局限,为企业实现跳跃式发展提供了可能。然而,我国企业购并行为成功的比例是相当低的,购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边界模糊,政策法规不健全;企业缺乏战略眼光,评价体系不完善,购并整合困难。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组织形式、产权关系、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形势下财务会计工作更新观念转变工作重点,更好地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显得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14.
只要我们对现代企业行为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各大企业在注重生产的同时,也越来越热衷于参加各项社会公益活动,无论是专项捐赠抑或冠名赞助,都体现了企业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显示了务实、包容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在剖析中西义利观区别的基础上,把义和利的内涵分别分解为私利、公利和正义、仁义等不同层次.然后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本质的考察,提出理解义利关系的三大理论原则第一,以私利为动力,以公利为目标;第二,以正义为约束,以仁义为引导;第三,以利释义,以义制利,义利统一.最后根据以上原则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义利统一的三个层次合理谋利即是义;增进公利即是义;自觉让利即是义.  相似文献   

16.
企业罚款是用人单位对特定劳动者实施的经济处罚行为,是劳动者对自己违约行为引起的不利后果的承担。我国应当准确界定企业罚款的法律属性,制定企业奖惩条例,确认司法机关对企业罚款的审查权,并探索柔性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当今时代,管理领域展现了诸多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但就大多数国有企业而言,制度管理仍然是规范企业管理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而实现文化管理则是规范管理的终极目标。近两年,赤峰电业局在规范企业管理方面做了富于成效的努力,随着管理的不断规范,企业活力也就源源而来。一、制度建设是规范管理的前提制度是用来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的,制度建设应该形成一种常态机制,要根据企业的改革发展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对现有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规章制度的完备适用,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企业的制度体系整体上应该具有相对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罗文岚 《桂海论丛》2003,19(5):86-88
行政垄断的本质是一种违法的行政行为 ,其形成在我国是有深刻的经济、社会、历史原因的 ,其危害比一般的经济垄断更严重。经济领域的反行政垄断主要针对的是具体的行为 ,而难涉及行政垄断形成的根源。所以 ,在反行政垄断的斗争中 ,更应注重行政垄断行为的行政性 ,从限制行政权、规范行政权着手 ,将依法行政的几大原则落到实处。无论现在还是将来 ,依法行政都是消除行政垄断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陈红兵 《思想战线》2004,30(2):21-24
企业伦理行为与企业资金、技术等一样影响着企业的全面发展,它们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企业前进。企业伦理行为不能再被误解为非经济因素,其本身就是直接的经济力量。我国企业伦理行为自救模式有多方面的出路,而最根本的是发挥企业伦理行为的经济力。  相似文献   

20.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与收购的总称 ,它是企业资产重组的重要形式之一 ,是企业为获得目标企业 (即被兼并或收购的企业 )的控制权 (全部或部分 )而运用自身可控制的资产 (现金、证券及实物资产 )去购买目标企业的股权或实物资产 ,从而使目标企业法人地位消失或引起法人实体改变的行为。我国企业的并购始于 1 984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当时伴随企业产权的转让 ,开始出现了企业并购活动。进入 90年代后 ,企业并购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形式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 ,以及加入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