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闻有些地方考核市(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工作时,将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政绩评价的最重要指标。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纳入干部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并将高分值集中在民生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凸显了又好又快发展新思路中“造福民生”的真谛,彰显着发展理念开始切实从GDP本位向  相似文献   

2.
民主民本民生理念辨析及理论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民本、民生是不同的政治理念.民主是人民主权的权力本位,源于西方的社会历史基础;民本是与“君本”相对应的“以民为本”“为民作主”的政治思想,以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政治文化为生存发展的土壤;民生是超意识形态的政策措施,直接关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政权的安危.吸取民本思想之精华,构建明晰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民生理论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何少林 《理论探索》2007,1(4):16-18
20世纪30年代,围绕中国文化的发展问题展开了一场论战,“十教授”提出的“本位文化”论是这场论战的诱因。张岱年积极参与了这场论战,提出了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建设以中国文化为主的“综合创新”的文化观。张岱年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本位文化”论,而是发展和超越了“本位文化”论。在对文化认识不断深刻的今天,我们不应一味地贬抑“本位文化论”,而应一分为二地认识和评价“本位文化”论。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民生思想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战略任务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基本要求是“三为民”,核心价值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其实践是目标“社会和谐”、过程“战略高瞻远瞩、政策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应对机遇挑战、健全实践载体、制度改革创新”与效果“民生保障‘稳’、民生改善‘进’”的统一.这深刻揭示了发展民生,必须坚持民生本质与民生现象、民生现实与民生未来、民生主体与民生客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看一个政府是强还是弱,从一定意义上说主要是看这个政府的能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实质在于“能力本位”构筑。(1)地方政府能力本位构筑对社会发展的联动影响。“能力本位”解放和发展人;“能力本位”支撑21世纪中国的发展;“能力本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力本位”构筑和谐的人际关系。(2)地方政府能力构筑中的现实阻抗力。“官本位”的阻挠、“权本位”的抵抗、“关系本位”的破坏。(3)地方政府能力本位构筑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政府是什么、政府干什么、政府如何干,以及公务员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6.
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绩。新时期,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焦点是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政府工作的中心。因此,政府应该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坚持民众本位的政府价值取向,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7.
公务员能力建设中的两大障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公务员能力建设已经提到“强国战略”的高度 ,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摆到全党的面前。但是 ,由于长期形成的“理念障碍”和“制度障碍” ,阻碍了公务员能力的养成。“理念障碍”中又以“关系本位”和“学历本位”最具典型 ,进而把人的注意力引向人际关系的协调和高文凭的获得上。“制度障碍”主要来自公务员制度中的“分类制度”、“考核制度”和“职务升降任免制度”。  相似文献   

8.
在政府服务性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中国政府服务性的发展阶段、形态、内容与性质问题,分别考察了“为人民服务”与公共服务两种形态的政府服务性的价值、理念、实现形式和特征;区分了政治本位的政府服务性与公众本位的政府服务性,以及这两种服务性对于政府服务实践的影响;指出从政治本位的政府服务性向公众本位的政府服务性转变体现了中国政府服务性的进化,因而具有积极的公共行政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政论坛》2008,(13):59-60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为此,我们社区(街道)继续深化和发展“康乐工程”建设,在“使居民身心更健康,让社区生活更快乐”这一宗旨和内涵的基础上,坚持“五个让”工作法,开展“乐思民本、乐聚民心、乐为民富、乐推民主、乐让民安”等新的“五个乐”主题实践活动,推进社区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深化、细化、强化各类社区民生保障及实事项目,发展社区文化,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推进构建区域性大党建格局,  相似文献   

10.
卞纲成 《学理论》2010,(23):190-191
同西方人一贯提倡个人本位的文化思想相反,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倡导社会本位;这是一个“文化黑洞”,其中的“半私”、“半公”的缠结’,时常表现为一种民族性的巨大心理定势,以万应之力,承受各种改革、革命的冲击。而安之若素,守旧依故,使历史的发展不是停滞,就是在原地兜圈子。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与创新,离不开积极稳妥的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归根到底是解决权力的配置与使用问题。当前围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需要解决的实质问题是各级领导干部手中权力的来源、运行、制约与归宿。是“权力本位”还是“权利本位”,这是关于国家权力运行的实质与要害。国家权力在少数领导干部手中“错位”与“失控”,悖离权力的本质与运行轨迹,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制度根源。跳出“权力本位”的误区,回归“权利本位”,迫切要求将以人为本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贯穿于政治体制改革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德育工作面临着严重的困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商业杜会造成“形而下”的功利化追求妨碍了人们对“形而上”的理性诉求,另一方面也同我们以往的德育目标过高、期望值过高,而忽视了更为实际的日常行为品质的养成教育的做法有关。要使德育走出困境,首先要求我们转变德育观念,实现“政治本位”向“道德本位”的转变。政治本位的德育植根于“争夺接班人”的思路,带有阶级斗争泛化的色彩,容易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而失去认同。而道德本位的德育则立足于培育社会公德和法制精神,这是社会对个人品质最广泛、最基本的共性要求,具有广泛…  相似文献   

13.
发展民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抓手,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转。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蕴含着“以民主促民生”的价值导向逻辑。所谓以民主促民生,即是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既是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超越西式民主的优势所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民主选举聚合民生需求偏好,以民主协商制定民生公共政策,以民主监督推进民生政策有力执行,以民主立法为民生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把民主机制贯穿于民生建设全过程,有助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需要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新时代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民生建设,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民主链条,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民生建设绩效,不断推动以民主促民生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发展民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抓手,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转。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蕴含着“以民主促民生”的价值导向逻辑。所谓以民主促民生,即是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既是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超越西式民主的优势所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民主选举聚合民生需求偏好,以民主协商制定民生公共政策,以民主监督推进民生政策有力执行,以民主立法为民生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把民主机制贯穿于民生建设全过程,有助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需要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新时代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民生建设,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民主链条,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民生建设绩效,不断推动以民主促民生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发展民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抓手,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转。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蕴含着“以民主促民生”的价值导向逻辑。所谓以民主促民生,即是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既是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超越西式民主的优势所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民主选举聚合民生需求偏好,以民主协商制定民生公共政策,以民主监督推进民生政策有力执行,以民主立法为民生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把民主机制贯穿于民生建设全过程,有助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需要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新时代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民生建设,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民主链条,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民生建设绩效,不断推动以民主促民生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发展民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抓手,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转。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蕴含着“以民主促民生”的价值导向逻辑。所谓以民主促民生,即是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既是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超越西式民主的优势所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民主选举聚合民生需求偏好,以民主协商制定民生公共政策,以民主监督推进民生政策有力执行,以民主立法为民生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把民主机制贯穿于民生建设全过程,有助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需要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新时代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民生建设,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民主链条,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民生建设绩效,不断推动以民主促民生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发展民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抓手,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转。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蕴含着“以民主促民生”的价值导向逻辑。所谓以民主促民生,即是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既是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超越西式民主的优势所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民主选举聚合民生需求偏好,以民主协商制定民生公共政策,以民主监督推进民生政策有力执行,以民主立法为民生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把民主机制贯穿于民生建设全过程,有助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需要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新时代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民生建设,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民主链条,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民生建设绩效,不断推动以民主促民生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发展民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抓手,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转。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蕴含着“以民主促民生”的价值导向逻辑。所谓以民主促民生,即是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既是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超越西式民主的优势所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民主选举聚合民生需求偏好,以民主协商制定民生公共政策,以民主监督推进民生政策有力执行,以民主立法为民生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把民主机制贯穿于民生建设全过程,有助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需要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新时代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民生建设,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民主链条,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民生建设绩效,不断推动以民主促民生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发展民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抓手,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转。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蕴含着“以民主促民生”的价值导向逻辑。所谓以民主促民生,即是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既是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超越西式民主的优势所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民主选举聚合民生需求偏好,以民主协商制定民生公共政策,以民主监督推进民生政策有力执行,以民主立法为民生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把民主机制贯穿于民生建设全过程,有助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需要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新时代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民生建设,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民主链条,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民生建设绩效,不断推动以民主促民生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发展民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抓手,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转。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蕴含着“以民主促民生”的价值导向逻辑。所谓以民主促民生,即是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既是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超越西式民主的优势所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民主选举聚合民生需求偏好,以民主协商制定民生公共政策,以民主监督推进民生政策有力执行,以民主立法为民生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把民主机制贯穿于民生建设全过程,有助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需要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新时代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民生建设,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民主链条,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民生建设绩效,不断推动以民主促民生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