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邹德刚  王艳梅 《法学杂志》2012,33(4):137-142
票据效力认定问题是适用票据法解决票据纠纷、判断票据上权利义务的起点。基于票据商业货币的属性,流通性和信用性构成了票据的生命力。为了实现和保障流通性,产生了票据的诸多理念和规则。票据作为有价证券的基本属性是票据效力认定的基础;要式证券性是决定票据效力的因素;在对票据效力进行解释时,必须遵循有效性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2.
董翠香 《法学论坛》2012,(2):146-151
我国票据立法并未明确规定票据单纯交付的效力,理论界主流观点认为,票据只能通过背书方式转让,不能以单纯交付方式转让。传统票据法理论同时认可票据背书与单纯交付转让的效力,世界各国和地区票据立法均认可票据单纯交付的效力,我国司法实践也普遍承认票据单纯交付转让的效力。我国《票据法》应当明确规定票据转让方式及空白票据转让方式,承认票据单纯交付转让的效力。  相似文献   

3.
空白票据问题是实际生活中一种特殊而又很有实际价值的票据问题。空白票据是一种未完成票据,而且是一种授权补充票据,所以,其应记载事项在有补充权人补记前是不完整的,票据所联系到的相关权利和义务关系没有完全确定。所以本文从空白票据补充前与票据补充后以及对遗失或被盗的空白票据来进行研究空白票据的效力问题。  相似文献   

4.
姜万国 《政法学刊》2003,20(6):53-55
“克隆”票据犯罪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以真实票据为基础伪造出与其要素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票据,进行骗诈的犯罪案件。此类案件有两种情况:一是以真实票据为基础,伪造出与其要素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票据,使用伪造的票据,在票据有效期内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提示付款、申请贴现、质押贷款或背书转让的犯罪案件;二是以真票据为基础,伪造出与其要素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票据,并不是直接用伪造的票据,而是通过与真实票据接触,伺机偷换票据,使用真实票据向银行或其池金融机构提示付款、申请贴现。“克隆”票据诈骗案件侦查除采用普通诈骗案件侦查的方法外,还可利用票据(包括伪造的票据)为线索,通过调查票据的原因关系、票据兑付、背书等环节进行侦查。  相似文献   

5.
现代票据法律制度,是建立在票据流通的基础之上的。为了保障票据的流通与安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票据法确立了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原则。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原则并不意味着票据行为的发生本身不存在任何原因关系,而是指票据行为的基础关系(包括原因关系、资金关系和预约关系)与票据行为的效力相分离。确立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原则是世界大部分国家票据法的一致做法。我国《票据法》第10条并没有否定票据行为无因性,而只是其例外规定。票据行为的无因性不是绝对的,而要取决于特定时间和地点的客观情况。  相似文献   

6.
票据救济对抗是指在票据救济过程中因某种事由的出现而导致救济无效的法律后果。票据救济是票据丧失后的补救措施,其结果是真实票据权利人不持有票据行使票据权利。在挂失止付期间有人请求付款、在公示催告期间有人主张权利、在普通诉讼付款后持票人请求付款,都会引起票据权利争议,以确认票据的归属,但是票据被善意取得和无过失付款的结果却使票据救济归于无效。  相似文献   

7.
考察空白授权票据补充权的产生根据、补充权的效力主要应从对出票人、持票人、其他票据债务人的效力入手,明确区分持票人的恶意与善意,对票据流通中不同持票人的行为效力适用不同的法律规范;在空白授权票据补充权的溯及效力上,则应本着补充后票据有效的原则,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8.
【裁判要旨】人民法院就票据作出的除权判决系对权利的重新确认,票据自除权判决公告之日起即丧失效力,持票人即丧失票据权利,使原来结合于票据中的权利人从票据中分离出来,公示催告申请人即有权依据除权判决请求票据付款人付款。但是,持  相似文献   

9.
论票据关系无因性之否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燕强 《法商研究》2007,24(4):31-36
票据法赋予票据关系以无因性,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票据信用功效发挥的前提。但是,票据关系无因性一旦被用作割断与票据基础关系联系的手段,或遮盖无实质性权利存在的地位及达到其他非法目的时,将导致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失衡和社会利益受损。而票据关系有因性又会破坏票据的交易安全,严重影响票据信用,而且使票据效力及其基础异化。有鉴于此,为保障票据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和法律正义价值的实现,并且达致票据流通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和谐,应从一开始就在绝对维护票据关系无因性的制度中,注入票据关系无因性否认之要素。  相似文献   

10.
经济生活中,由于瑕疵票据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界定这些带有瑕疵的票据的效力,基本观点是,不能简单地一概予以否定,科学的态度应是区别对待,以主客脱标准及当事人对票据的控制能力为标准,进行划分,具有控制能力而未能有效控制的,可以按无效票据处理,相反对票据不具有控制能力的,可以认定为有效票据,以避免使其承担较重风险责任.瑕疵票据效力的判定,其结果直接导致相关当事人风险责任的承担,关系该票据的命运,也间接影响着票据在经济生活中的流通和使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融通票据制度建构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通票据制度具有着票据保证所不可替代的功能,我国应尽快确立融通票据制度,但是需要妥善处理其与既有制度之间的关系,以恶意抗辩为例,在融通票据制度构建中,可能需要修改或者重新解释既有的票据恶意抗辩制度。  相似文献   

12.
人民法院就票据作出的除权判决系对权利的重新确认,票据自除权判决公告之日起即丧失效力,持票人即丧失票据权利,使原来结合于票据中的权利人从票据中分离出来,公示催告申请人即有权依据除权判决请求票据付款人付款。但是。持票人丧失票据权利,并不意味着基础民事权利丧失,其仍有权依据基础合同主张民事权利,行使基础合同履行中的债务抵销权,并不损害基础合同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各国票据法都有交付转让票据的制度,我国票据交易实践中交付转让票据的情形并不鲜见,但我国现行法律没有相关规定。该行为效力如何,审判实践中未形成一致认识,法学界也是见仁见智。我国票据制度实际上未赋予该行为效力。法院的判决不能趋附票据交易习惯,票据规则为技术规范,逻辑严密,丝丝入扣,牵一发而动全局。赋予票据交付转让效力必须修改相关条款,建立相关制度。否则,顾此失彼。  相似文献   

14.
论票据不当得利的返还与抗辩——兼论票据的无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票据的不当得利返还是指以票据债权为客体的不当得利返还 ,其功能与其他类型的不当得利一样 ,均在于回复无法律上原因的财产变动。只有承认票据的无因性才有发生以票据债权为客体的不当得利的可能性。票据无因性的效力也适用于基础关系直接当事人之间。当基础关系存在永久性抗辩事由时 ,直接关系人可以透过不当得利来主张抗辩  相似文献   

15.
票据制度与物权制度关于票据质权设立规则存在冲突:《担保法》和《物权法》均未规定设立票据质权必须进行质押背书;《票据法》规定票据质权的设立应当进行质押背书。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相关司法解释不仅没有解决这一冲突,反而放大了这一冲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票据质权设立时未进行质押背书的,其所设立之质权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未进行质押背书的,不构成票据质押。上述规则的冲突现象,不能以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规则来解决,也不能以新法优于旧法的规则来解决。不能认为民法担保物权制度与票据法票据质押制度分别创设了两种效力不同的票据质押制度。《担保法》和《物权法》均未作有别于《票据法》票据质权效力与实行方式的规定,“担保法司法解释”中所谓的“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情形客观上不能发生。不同法律确定的票据质权内容、效力、实行方式相同。票据质权设立规则不应有异,必须完善立法解决规则冲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我国的《票据法》为立足点,从保证人的责任、保证人的权力、保证人的抗辩限制、形式从属性与效力独立性的关系定位四方面对大陆法系的票据保证制度的效力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鉴于票据经常辗转流通于不特定多数人手中,形式上存在多个连续的票据行为的事实,票据法为保障和促进票据的安全和流通,确立了票据行为独立性原则。票据行为独立性原则是指在已具备基本形式要件的票据上,各个票据行为都各自依其所载文义分别独立地发生效力,不因其他票据行为无效  相似文献   

18.
票据关系与票据原因关系是票据法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对二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影响着整个票据法律制度的构建.票据关系的无因性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分离关系;票据关系无因性的例外又体现了二者之间的牵连,这种既分离又联系的关系在我国票据法实践当中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票据是一种有价证券。票据权利根据记载于票据上的实质内容所定,因此票据权利行使与票据的持有具有天然的、无可分割的关系。然而,一旦持票人丧失票据而成为失票人,那么,就失票人而言,虽说他依然是该票据的真实权利人,却会跌入一个进退两难的窘迫境地。因为  相似文献   

20.
张燕强 《法律科学》2007,25(3):97-104
票据金额变造的发生,不仅破坏了票据的交易安全,而且严重影响了票据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信用功能,导致票据效力的实质与形式发生异化,并由此产生票据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复杂化.对票据金额变造问题的合理处置关系到票据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由于现行法律规则与司法解释存在一些实践中的盲点,如何从规则及操作层面上进行必要的矫正与重构,使各项规则相互衔接,并具有可预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