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化社会既是对当前媒介变革深刻影响社会发展这一时代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现代警务发展的特殊社会语境。媒介警务已包容、取代宣传警务、新闻警务,成为媒介化社会语境下的警方媒介应对战略。媒介警务建设意在认识媒介、思辨媒介、利用媒介、影响媒介,建立适应现代警务发展的话语系统和解释系统,规范媒介应用,识别媒介化风险,重塑媒介形象,提升媒介素养,创造良好的媒介环境,指导现代警务的规范演进和质态提升。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以网络为代表的媒介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影响着社会运行和变迁,人类对媒介的依赖越来越深,"媒介化社会"逐渐形成,具有广泛社会性的警务也必然受到媒介的影响。以社区警务为例,以网络媒介为载体的社区网络警务室使社区警务从"面对面"延伸到"键对键",警务信息发布渠道、社区警务动员方式、警民互动阵地以及警务服务的跨时空性也得到延伸。随着网络媒介及新兴媒介传播手段的进一步普及,社区网络警务室必将成为社区警务的重要载体,从多方面规范社区网络警务室建设,对社区警务的全方位、立体性创新发展,对警务在网络社会的延伸,更好地服务社会,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的发展,微博、微信等"微传播"已经成为警务公开的主要媒介,此类传播模式使警务公开从宣传作用转向管理角色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一受众形成警务自治共同体,依据警务信息协调社会活动。警务公开中安全防范与警方提示类信息的快速增长,领导工作动态内容在下降,也说明警务公开的工作思路正在从事务性转向需求性,以公众的需求作为导向。江苏省公安厅警务公开的数据恰恰印证了警务公开在媒介和内容上的转向。  相似文献   

4.
警务微博从"群体化"进入"群星化",迅速发展成为政务微博的主导力量,其话语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中,提升警务微博的话语权不能仅仅依靠公权力本身,而是要在增强其传播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基础上,正确履行表达意见的权利,并为草根话语权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一体化警务"是指围绕统一的警务目标,以情报信息建设与应用为主导,通过一定的机制调整和制度创新,高效整合内外警务资源,实现警务领域高度贯通、警务效能大幅提升的现代警务新机制。实施"一体化警务"机制建设,对于加快警务转型升级、提升城乡防控能力、整合群防群治资源和强化公安履职能力建设等都具有重大意义。"一体化警务"建设要创特色、见实效,重点在于全面统筹,关键在于系统推进,要打好组合拳、找准着力点、增强持续性、推进长效化、提升精气神,并使之转化为服务"平安建设"的具体实践,着力打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6.
警务化管理过程是公安院校学生个人行为与管理目标、管理模式冲突的过程.可运用组织行为管理理论,对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行为和制度功能进行研究,研究个人行为方式与管理目标在警务化管理中的冲突和警务化管理模式的选择,分析警务化管理制度在执行中发展与传播及违纪行为的个体选择方式.警务化管理过程中不应回避冲突,警务化管理制度的行为控制不能以消灭违纪现象为目标.  相似文献   

7.
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主动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和现代管理学发展的趋势,把“以人为本”作为警务化管理发展的核心和重要原则,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进一步拓宽警务化管理的发展方向,拓展其内涵,通过扩大管理职能、推进制度创新、夯实管理文化、建立荣誉模式、开展管理评价等途径提高警务化管理水平,最终实现“警务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哲学观,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理念。公安高校担负着为公安机关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公安人才的重任。为此,公安高校学生警务化管理工作更应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管理工作中注重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等完善原有的警务化管理的体制和方法,这样,才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公安人才以服务于公安实践。  相似文献   

9.
论警务化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哲学观,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理念。公安高校担负着为公安机关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公安人才的重任。为此,公安高校学生警务化管理工作更应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管理工作中注重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等完善原有的警务化管理的体制和方法,这样,才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公安人才以服务于公安实践。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哲学观,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理念。公安高校担负着为公安机关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公安人才的重任。为此,公安高校学生警务化管理工作更应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管理工作中注重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等完善原有的警务化管理的体制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更加全面发展的公安人才,以服务于公安实践。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公安信息化建设中警务模式的变革,现代职业警察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及生源和招录体制的变化,全国公安院校的警务化管理与公安实战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应在警务化管理的理念、方法、内容上不断创新和完善,从而有机地寓警务化管理于课堂教学之中,进而有效地实现从公安院校到警务实战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2.
法治国家现代警察制度改革的创新,重点是警务理念改革的创新和警力运作体制创新。警务改革的基本原则是由"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互动"转变;由"粗放随意"向"严格规范"转变。警务改革就是民主警务与服务群众的警务改革,同时又是公安管理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表现。对我国现今有影响的四次警务改革进行学理分析,进而找到我国社区警务发展中基层警力不足、机关组织内部臃肿的现实问题。对社区警务理念重构进行理性分析;警务扁平化理念、警力下沉理念、英国警务改革问责投诉机制的研究引入,对指导我国新一轮的警务改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区警务是一种以治本为主、治标为辅、以社区和服务为导向的警务发展战略。其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警民合作原则。其基本特征是警务工作社会化、警民关系伙伴化、治安对策前置化、警察形象柔性化。  相似文献   

14.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特殊原因注定中国警务模式要走不同于西方警务模式的阶梯性发展,但中国50年警务模式的变迁非常相似于西方历次警务改革的轨迹和变革方向,即政治警务模式逐渐过渡到专业警务模式和反应式警务模式,最终向服务与权变警务模式靠拢。"杭州会议"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目标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社区警务建设,成为对现行警务政策导向和警务模式确定具有重大影响作用的核心概念,成为新时期我国警务改革和运作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15.
民生警务不是"以公安机关为本"的警务,其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的警务,是主动倾听社会和公众呼声的警务,是积极回应公众呼声的警务,是对公众呼声负责任的警务。"民生警务"在构建现代服务型公安的整体框架中兴起和实施,是构建现代服务型公安的内在逻辑使然,符合现代服务型公安的内在规范,势必强力促进现代服务型公安的重塑。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公安职业院校警务保障工作在构建现代警务机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提高警务保障信息化工作水平面临着诸多困难。在现代警务机制建设和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公安职业院校要以"管理信息化、保障数字化、服务电子化"的建设思路,研究建立符合新形势下公安职业院校警务保障信息化工作模式和体系,积极探索后勤工作新思路、新办法和新内容,以提升院校后勤工作管理、服务、保障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区域警务合作机制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东北、环首都、西北、泛西南、苏浙皖沪、中部五省、泛珠三角地区等七大警务合作区域,并建立了相应的警务合作机制,我国警务工作已由过去的"划界管辖、各自为战"时代逐步进入"警务合作"时期。但是,区域警务合作尚处在探索、发展阶段,区域警务合作机制还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完善区域警务合作机制,使区域警务合作能够按照一定的规范顺利运行和发展,是保证区域警务顺利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当前的警务工作正在进行"智慧化"的创新变革,"智慧警务"理念也随之而生。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思想值得"智慧警务"借鉴。互联网思维下的"智慧警务"以"警务云"与关联分析为应用基础,"智慧警务"建设要以信息公开为切入点,以移动应用为支撑,以信息关联为导向,实现"警务云"数据共享和警务工作"协同共进"等目标。  相似文献   

19.
当前的警务工作正在进行"智慧化"的创新变革,"智慧警务"理念也随之而生。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思想值得"智慧警务"借鉴。互联网思维下的"智慧警务"以"警务云"与关联分析为应用基础,"智慧警务"建设要以信息公开为切入点,以移动应用为支撑,以信息关联为导向,实现"警务云"数据共享和警务工作"协同共进"等目标。  相似文献   

20.
"亲民警务"是济南市公安局历下分局致力打造的警务品牌,也是当地公安机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要求、深化警务机制改革的创新举措。"亲民警务"是法治警务、品牌警务,在维护当地社会稳定,推进平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