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发挥领导干部的人格力量,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领导干部良好的人格修养具有以下三个特性:一是实在性。它既然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客观存在,必然会产生感召力、说服力和凝聚力。二是示范性。示范作用集中表现在引导作用、表率作用和纽带作用上。三是代表性。领导干部的人格体现着党风,是所在企业或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标志。加强领导干部的人格修养,提高领导干部的威信,领导干部要做到政治上合格,勤于施政,廉洁从政,形象可亲。  相似文献   

2.
现代思维方式必须成为领导干部思考问题的主导方式 ,这是由世纪之初的中国和世界的重大实践需要所决定的。因为 ,现代思维方式是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是新世纪实践方式的必然选择。各级领导干部要满足新时代提出的各种新要求 ,必须克服那些旧的思维方式。现代思维方式是科学辩证的思维方式 ,主要包括整体性多维性思维方式、开放性动态性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方式和科学人文并重的思维方式。现代思维方式是学习和实践的产物。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理论学习 ,钻研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的思维方式 ,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批判地继承中西传统思维方式中的优秀因素 ;积极投身实践 ,努力丰富知识  相似文献   

3.
浅议适用留置盘问的条件及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公安机关普遍存在适用留置盘问范围过宽的问题。理解留置盘问的条件是正确适用它的前提。把握适用留置盘问的条件应从相关法条的文理、现有证据能否表明“嫌疑”以及是否立案三个方面进行。此外,还必须注意适用留置盘问的法定程序要求。  相似文献   

4.
一、现代测评技术在领导干部基本能力评价中的应用。我国自古就非常重视官员和人才的考核和评估,在古代典籍里蕴藏着丰富的选拔和考核的思想和方法。但我国对现代科学测评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和运用还是近几十年的事。其标志性事件就是1979年心理测验在我国的恢复。心理测验等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在我国干部考核和选拔中的应用有一个逐步推广的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主要以修订国外有关著名的测验为特征。这些测验主要用于教育领域和临床诊断方面,在其他方面应用较少。整个社会对人才测评的认识还很不够,企事业单位很少有应用现代人…  相似文献   

5.
领导干部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起着独特的支撑、引领和消解作用,领导干部主要通过在制定和执行制度和政策时所体现的价值导向,在社会中的话语权影响以及日常生活行为影响等方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发挥作用。加强领导干部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正向功能和作用,必须从加强领导干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强化领导干部的话语引导的责任意识及能力,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扩大民众的政治参与程度与范围等几个方面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6.
公诉条件是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必需要件 ,是衡量追诉合法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标志。文章论述了公诉条件与诉讼条件的区别 ,并对其关系作出了界定。实体性和程序性两类条件构成了公诉条件。审查公诉条件的程序主要有审查起诉和预审程序 ,并辅之以审查式和抗辩式的审查方式。最后 ,文章对我国公诉条件及审查程序进行了检讨。  相似文献   

7.
死刑复核程序的启动与复核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有的死刑复核程序的启动方式是做出死刑判决的人民法院主动报请,不符合司法的被动性的要求,死刑复核程序应当采用二元的启动方式,即主要由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申请启动死刑复核程序,其余的由做出死刑裁判的人民法院依职权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死刑复核程序的启动方式的不同,能够很直观地对案件加以区分,采用不同的死刑复核方式,公正、高效地复核死刑案件。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新论断、新举措、新观点。不断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不仅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加快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笔者认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适应我国法治建设从器物到观念的转变,我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的题中应有之义。领导干部应正确处理好党法、权法、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同时从树立法治理念、完善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完善政绩考核和选拔任用标准等方面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  相似文献   

9.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作风取向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领导干部作风总体是好的,但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加强教育、完善制度、营造好的氛围、加强监督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0.
合同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合同解除制度又是合同制度非常重要的内容。研究合同解除制度,在保障当事人合同权利的同时,有助于防止合同权利的滥用。本文从分析合同解除概念的特点出发,进而详细探讨了合同解除的条件和方法,并对实践中易产生误解的问题,作了细致的剖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领导干部思维方式的转变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关键。围绕创新要树立机遇思维和创新思维,围绕协调要树立系统思维,围绕绿色要树立危机思维和科学思维,围绕开放要树立起开放性思维,围绕共享要树立依民思维、民主思维、和谐思维。领导干部要在实践中掌握运用上述思维方式的要旨,以加快形成符合五大发展理念要求的思维方式体系。  相似文献   

1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央在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作出的战略安排,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中共云南省委八届十次全委会强调,  相似文献   

13.
作者围绕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问题 ,提出发展战略要以理论武装为前提 ,要增强全局观念 ,要有清醒的政治头脑、敏锐的世界眼光和强烈的机遇意识。在改革开放进入发展新阶段的今天 ,战略思维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司法改革的关键在于庭审方式改革,而庭审方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确立听证程序与庭审阶段的职能分工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听证程序具有指导当事人诉讼、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和主持调解的功能。在把听证程序纳入司法程序之后,听证程序自然成为庭审阶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共同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有关人员,以及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在遭遇危险情况时,可以行使枪支警械等武力行为,由此给违法犯罪人造成相应损害的应当排除其犯罪性,这种武力行为在起因条件上主要包括职务上的防卫、制止违法犯罪活动、执行抓捕三种情况,同时还要符合主观条件、限度条件和程序条件。  相似文献   

16.
行政程序法是二十世纪以后随着服务行政、公众参与潮流的兴起与对行政自由裁量权控制提出新方式而产生并发展的,它是法治发展高级阶段的产物。行政程序法的实施离不开坚实的物质基础、强大的司法审查、对称的社会信息、发达的利益团体,以及社会对程序正义的较高信仰程度。行政程序法的出台和实施需要综合考虑社会条件和环境,不能盲目追求法律条文的完美与法律制度建构的速度,否则最终损害的是法律的权威性,不利于法治建设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行政程序违法的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程序违法的补正是行政程序违法责任的实现形式之一,其存在的理论基础一是行政程序的目的属性和手段属性、公正价值和效率价值的冲突;二是对社会公共利益保障、行政相对人信赖利益的保障及法的安定性的需要。从比较法的视角考量,补正由法律明确规定,并应有严格的条件限制。我国目前行政程序违法责任的实现形式相对单一,可以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为契机全面建构中国行政程序违法的补正制度。  相似文献   

18.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既是从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提出改革、发展与稳定难题的破解之道,更是从弘扬法治精神的深度提出了领导干部开展领导工作的新思路、新要求。充分认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时代价值,深入分析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努力探寻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基本路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减刑、假释程序的设计存在着较多的非正当性的因素,保障司法公正、提高诉讼效率是司法改革的目标,文章从减刑、假释启动程序的提请主体以及减刑、假释的初审、终审及其监督两方面入手,对减刑、假释的重构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民事庭审方式改革中引入了举证责任原则,庭审的对抗性由此得以增强,证据的重要地位也逐渐凸现,这就要求加强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程序保障。但我国关于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程序保障的法律规定是严重缺失的,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诉讼程序效用的发挥,也阻碍了我国诉讼制度的改革进程。因此应通过加快程序保障措施的法律化,构建独立的审前准备程序,扩大律师的调查取证权,设立书证、视听资料、物证提出命令制度及庭外证人证言收集制度等措施加强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程序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