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刷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屈辱历史,成为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光辉起点。抗战胜利的取得,归根结底在于这是一次全民族的抗战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很快占领了东北全境的主要城市和铁路线,随后又挑起了一二八事变与华北事变。面对中央政府的步步退让,社会各阶层群情激昂,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东北沦陷后,先有以部分东北军战士为主体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后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前赴后继奋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民族的独立,领土的完整,中国共产党逐步调整政策。1935年12月25日,党中央召开的瓦窑堡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指出:"只有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层的与上层的),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与其走狗蒋介石。""我们的任务,是在不但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的基本力量而且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同盟者,是在使全国人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  相似文献   

3.
简论抗战之前的新生活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34年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 ,主要是为了配合武力上“剿共”,同时在一定程度上 ,也为抗日战争作精神准备。新生活运动以蒋介石重新解释之后的礼义廉耻为中心准则 ,同时吸取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公共道德和社会生活方面的某些精神文明 ,以整肃国民日常生活 ,改良社会风气 ,并以促成国民生活的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为追求目标。新生活运动虽然在推行过程中派生出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效果 ,但是由于它公开回避了抗日问题 ,它所提倡的一些改良国民生活方式的规定 ,严重脱离中国实际 ,加之国民党官员对新生活运动的执行本身缺乏诚意 ,因此 ,新生活运动的实际效能与蒋介石的目标 ,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4.
张蕊 《湘潮》2013,(8):4-5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洗雪了中国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尽管它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人们对它的研究却始终没有间断,但是,作为一场民族战争,对于它的研究角度却不够充分,本文着力从抗战主体的角度来研究这场战争,包括共产党的抗战,国民党的抗战和中间势力的抗战,希望以此丰富抗战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绥远原为内蒙古之一部分,位于祖国北部边疆。一九二九年建省,一九五四年撤销省建制,划归内蒙古。在日寇侵华战争中,绥远省蒙汉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曾有过大青山抗日斗争等光荣史绩,现已有专著及大量专题文章论及。然而,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一九三六年秋冬之际,由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著名爱国将领傅作义将军  相似文献   

6.
黎子琳 《世纪桥》2021,(6):73-77
抗日战争时期的广东妇女运动如火如荼。广东妇女积极支援和参与抗战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是广东妇女积极参与抗战的重要前提,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是其原生动力;第二,地理位置和革命传统是广东妇女积极抗战的独特因素,这些因素促使广东妇女的思想受到彻底解放,有力唤醒了她们的革命意识;第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广东妇女积极抗战的力量之源。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抗战的胜利是不可能的。中国共产党坚决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鼓动广大人民包括广东妇女积极参加抗战。通过回顾历史探讨广东妇女产生革命热情的原因,有利于调动妇女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正>对于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教育部近日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发展根据地经济,在充分分析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毛泽东初步形成了引进美资、发展根据地经济的思想。这一思想坚持了维护中国主权、双方受益和自力更生为主、利用外援为辅的原则,同时又体现了毛泽东远大的战略眼光,即立足现实需求,发展根据地经济,着眼未来的国家发展战略。对于中国共产党和美国来说,当时军事抗日更加迫切,加上国民党的极力反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毛泽东利用美资发展根据地经济的思想未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是人类历史上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不朽篇章,抗战精神更是一笔宝贵的民族精神遗产,将永载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在淞沪地区先后举行了一二八抗战和八一三抗战。这两次轰轰烈烈的抗日之役,英勇悲壮,震惊中外,影响深远。在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二八与八一三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又各具有不同的历史特点。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历史联系,然而知不是历史的重演,两者在历史上的地位与诈用不可同日而语.(一)一二八抗战和八一三抗战发生在本世纪三十年代,都是长达15年之久的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同一战争历史过程中,在同一地区先后发生的两个重大战役和民众抗日救亡运动。所不同的是;一二八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战场,促成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支援了盟军反法西斯战场的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是国共两党、两军合力挽救民族危亡的民族解放战争。近年来,随着我党逐步客观、公正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地位作用,一些反映国民党抗战功绩影视作品得以热播,致使部分年轻人错误地认为国民党军才是抗战的主要力量,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偏远山区东躲西藏。  相似文献   

13.
《新长征》2011,(7):F0003-F0003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的枪声,唤起了中华民族的彻底觉醒。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这促使中国人民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在哪里?振兴之路在哪里?  相似文献   

14.
局部抗战期间北平妇女报刊概览李仲明1919年五四运动后,随着北京报业的日益发展,北京妇女报刊也逐渐多起来,至七七事变前,妇女报刊(包括报纸的副刊、专刊、专栏;期刊,期刊的专号及专门出版物)已多达近70种。本文仅就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  相似文献   

15.
爱国主义是一面永不退色的旗帜;是一支凝聚人心的火炬。对于任何~个历史时代来说,爱国主义从来都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行动达到了空前的高涨,而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行动又起到了先锋、带头作用,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在抗日战争中,中国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对历史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对反帝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它是近百年以来反日爱国行动的总积累、总还发中华民族在自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浓厚、巩固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鲜…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和阶段划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抗日战争史的起点应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算起;曲折而长达十四年的中国抗日战争出现过三次抗日救亡高潮,可分为两个时期,七个阶段,其间1938年11月至1940年,中日战争的军事特点是由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的过渡,还不是完全的相持阶段;抗日战争一开始不存在和分为国民党正面战场与解放区敌后战场;解放区我军的对日局部攻势作战,是亚太地区各国反法西斯力量对日战略反攻的组成部分,具有战略反攻的性质;中国战场本身没有形成一个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阶段。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关系发展三阶段刍议段元满,周纪青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这是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探寻这一时期国共关系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对实事求...  相似文献   

18.
一百年前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仅仅九个月就遭到了惨败,中国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在五十年后,却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四万万同胞同仇敌代,共赴国难,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曲壮丽凯歌。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起一个空前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筑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万里长城,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源泉。一、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1931年发生了震…  相似文献   

19.
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对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本刊与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尼岩、三明、南平等党史期刊共同举办"我和抗战"征文活动。本次征文的主题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弘扬精神、振兴中华。  相似文献   

20.
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对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本刊与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三明、南平等党史期刊共同举办"我和抗战"征文活动。本次征文的主题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弘扬精神、振兴中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