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论提存与提存公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合同法》将提存制度纳入了其调整的范围内 ,但并未规定提存部门和提存程序。目前 ,司法实务中多由公证机关以提存公证的形式办理提存。本文在认为提存不是合同行为、提存关系从整体上说是私法关系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提存与提存公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2.
谈生意、做买卖,人们最怕的就是对方不诚实守信。比如经济合同的双方,我担心你拿走了钱不交货,你担心我拿走了货不交钱,心里没底谁也不敢成交,甚至眼睁睁地看着一桩好端端的买卖“泡汤”。记者日前从中国公证员协会了解到,一项名为提存公证的方式因能有效破解买卖双方的“诚信”危机确保“落袋为安”,正越来越受到民众欢迎。提存是清偿债务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指当债务人因债权人的缘由而无法向债权人履行给付债务时,债务人可将有关财物提交提存机关,由提存机关负责收存并交付义务和风险责任。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公证机构就已经开始办理…  相似文献   

3.
石景峰 《前沿》2005,(1):137-138
提存是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 ,对维护合同秩序 ,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适用提存的情况 ,提存的程序 ,提存的风险和费用的承担等几个方面。对提存制度加以论述 ,力求该制度在理论实践中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4.
提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清偿提存是狭义的提存,具有私法关系属性,在平衡债之主体的利益格局、与民法"帝王条款"相契合、缓解法院压力以及保障交易安全四个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提存囊括三方主体,提存关系的确立需要满足提存主体正当、具备法定提存事由、标的物正当等三项要件,并遵循申请、审查、提交标的物、发出证明、通知等一系列法定程序。在法律效力上,提存将产生债务消灭、标的物所有权及风险移转、债权人取得标的物受领请求权等效果。  相似文献   

5.
公证服务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在于公证服务能力未能满足公证当事人日益增长的公证需求。首先是缺少法律强制公证事项,公证服务被动且消极;其次缺少法律对公证证明标准的规范,而认定公证证明责任的不确定性增加公证执业风险;最后,现代化办证系统利用不充分、人力资源短缺、信息核实渠道单一等影响公证服务能力。为解决现阶段公证服务能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需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打破行政管理壁垒,发挥公证服务能力。其次,突破传统方法,以现代化手段宣传普及公证法律知识,及时了解当事人的公证需求。最后,建立一站式对外信息交流互助平台,为当事人提供自助查询、互助交流的便利。  相似文献   

6.
强制执行公证文书是国家强制力在公证活动中的重要体现,公证机构依法赋予公证文书强制执行的效力具有积极的价值。本研究在分析公证文书价值的基础上,阐述了强制执行公证文书的来源,接着从强制执行公证文书的特点、效力以及现实意义这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强制执行公证文书的价值所在,研究发现公证文书的强制执行制度对于现实社会生活而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必须公证制度是公证制度的基石和核心。建立强大的必须公证制度 ,对于完善我国法律体系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经济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 ,建立强大的必须公证制度的主要目标是确立公证在非诉讼领域的主导地位 ,即必须公证深度介入经济社会的主要领域 ;必须公证在立法上分布广、数量多 ;必须公证法律效力较高。  相似文献   

8.
在连云港推出相关公证新业务的同时,武汉等地的公证部门则明确拒绝夫妻忠诚协议的公证.同是夫妻忠诚协议,有的地方可以公证,有的地方不能公证,这种混乱局面有损公证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必须尽快改变.  相似文献   

9.
何悦  刘云龙 《中国发展》2012,12(2):25-31
电子证据保全公证属于中国公证机构保全证据公证业务范围,具有启动方式被动、无需提供担保、保全措施中立等特点。该文分析了电子证据保全公证在保全对象、申请审查、保全措施、公证书效力等方面与传统证据保全公证的不同,认为需要通过相关立法对其程序规则加以明确。目前中国公证机构仅对电子数据取得行为进行保全公证,随着电子数据鉴定技术的发展,在证据保全公证中引入电子数据原始性公证已不存在技术障碍,为此,该文提出应从法理、效力等层面对电子数据原始性公证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法定程序对合法、真实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予以证明的活动。法律只要确定公证机构独立行使公证职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就能够满足公证机构开展公证工作的需要。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司法部部长张福森受国务院委托,就公证法草案向会议作说明。1982年国务院发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对于恢复和发展我国公证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目前已设立公证机构3162个,比1980年增长了5倍;有公证从业人员2万多人,比1980年增长了15倍;年办证量超过…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公证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1979年,司法部决定恢复重建公证制度。1980年2月15日,司法部发出《关于逐步恢复国内公证业务的通知》。1982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了公证文书的证据效力和强制执行效力。同年4月13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从而为新中国公证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部法规不仅对公证的性质、业务范围、公证员条件、公证管辖、公证程序等予以明确规定,而且还确立了一个“以处为本”的公证制度:国家以规章的形式将公证证明权赋予了一个组织——公证处…  相似文献   

12.
明确公证遗嘱的独立属性非常必要,明确公证遗嘱的独立性有助于确保遗嘱人意志的真实性,并更能彰显效率原则。应当完善遗嘱公证程序,发挥公证的顾问、咨询职能,以明确公证遗嘱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3.
公证人员的渎职犯罪可直接称为公证犯罪 ,骗取、勾结公证人员渎职出具虚假公证书的行为可称为公证手段犯罪 ,两者合称为公证领域犯罪。公证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公证人员的公证犯罪应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罪 ,按刑法第 397条论处。应在立法上将公证犯罪单列条款治罪。  相似文献   

14.
质量是公证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生命力所在 ,是公证事业的生命线 ,提高公证质量是不断推进公证体制改革的前提条件。只有高效优质的公证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 ,才能真正起到预防纠纷 ,减少诉讼的目的 ,才能给公证事业的下一步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5.
《公证机构执业管理办法》已经2006年2月21日司法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部长吴爱英二○○六年二月二十三日公证机构执业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公证机构的审批管理和执业监督,规范公证机构的执业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以下简称《公证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公证机构依照《公证法》和本办法设立。设立公证机构,应当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实行总量控制。第三条公证机构办理公证,应当遵守法律,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遵守公证执业规范和执业纪律。公证…  相似文献   

16.
在预防性法律制度的提出与兴起、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和公证领域的“放管服”改革等多重背景下,公证作为预防性司法制度有着公证本身的特殊优势和实践发展的支持。为完善公证制度向预防性司法制度的转变,应以《公证法》修改为契机,厘清公证员的法律定位、转变公证的责任形式、固定公证机构的组织形式和畅通公证融入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的途径,以期进一步提高公证服务质量,拓宽公证服务领域,激发公证制度的内在活力。  相似文献   

17.
公证参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具有其制度、机构和职业等方面的优势,公证参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应当立足本职、抛弃旧的思维模式,提供多样性的公证服务,并通过在公证机构内部设立公证调解的工作部门、在法院立案大厅设立公证服务窗口、参与调解组织的矛盾纠纷调解等路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物价局(委员会)、司法厅(局): 近年来,由于市场物价上涨,公证服务成本有较大幅度提高,加之公证机构从行政机关向自收自支的中介机构转变,原有公证服务收费标准已不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为使公证服务收费能真正体现公证服务的价值,促进公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发展计划委员  相似文献   

19.
公证制度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一项法律制度,也是我国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一些解放区的城市就建立了公证组织办理公证业务,但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处于停顿状态。1979年我国恢复公证制度,1982年国务院颁布公证暂行条例,成为沿用至今的法律规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00年国务院批准公证制度改革以来,公证制度在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机构运行等诸多方面都发生深刻变化,公证实践与法律规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亟需新的法律规范。因此,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初审的公证法草案…  相似文献   

20.
公证在协调利益关系、预防纠纷、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强化社会管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公证行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制约了其职能的发挥。因此我们需要加快建立现代公证法律服务业,按照现代公证业发展路径做大做强公证服务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公证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