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下,看报刊上文人笔下的检察官风范及大要案追踪报道之类的栏目,常常从字里行间见到“不畏权势”这样的字眼。“权势”所指是谁,有的文中有交代。笔者做这番“刻画”着实让人敬佩;有的文中并无其事,笔者也加此冠一顶,如此罗列词汇我觉得很是不妥。故不揣浅陋想跟善用此词者交换一下看法。 一、描写检察官风范不能千篇一律,无其事实者不给其冠以此冕。“不畏权势”一词含义不言而知。旧  相似文献   

2.
“骆天生的逝世何以让这么多人泪流不断?何以让这么多人悲痛不已?又何以让这么多人对他哀思不尽?”骆天生同志事迹通讯的作者在文章的开篇一连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笔者也在思考,骆天生——一名普普通通的纪检监察干部的离去,为什么会牵动那么多人的心?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豪情壮志的语言,但是阅读他的事迹,我们却有一种触及心灵深处的感动。我们感动,是因为骆天生身上的浩然正气。不畏权势、不徇私情、不受诱惑,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无论面对何种考验,骆天生都能始终做到坚持原则、秉公执纪。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处处感受到纪检监察…  相似文献   

3.
秦朝  富仁 《法治与社会》2003,(12):54-56
今年不到40岁的曾坚,已在反贪战线奋战了十年.曾坚最初给人的印象:中等身材,国字形脸庞,一副斯斯文文的模样,并未让人觉得是块"特殊钢材".与曾坚交谈后,才觉得他真的不简单,沉稳的他十年的时间里全是面对腐败贪官,但他不畏权势,敢于碰硬,扳倒了一个又一个重量级的贪官!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的事情有时真是很难想得明白,即使想得明白,也难说得明白;就算是说得明白,也常常做不明白.就说"良"与"娼",什么是良,什么是娼?良如何,娼又如何?恐怕各有各的标准和看法,绝难有一个较准确的定义.  相似文献   

5.
正对腐败分子,他铁面较真,就是遇到一颗"地雷",也要挖出来;对送礼求情者,他坚守原则,把案件一查到底;而对群众、同事和亲人,他却充满温情……就是这样一位受人敬重的"老纪检",在带病履职10余年后,用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勇士之姿,兑现了"宁愿倒在工作岗位上,也不愿倒在病床上"的誓言,倒在了退休的门槛上。2013年8月24日,河南省纪委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纪检组原组长、厅机关党委原书记王宏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享年59岁。随后,河南省纪委作出决定,在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开展向王宏同志学习活动,号召全省纪检监察干部学习王宏同志忠诚可靠、服务人民、刚正不阿、秉公执纪的优秀品质。河南省直机关、省人社系统等单位也纷纷开展向王宏同志学习活动。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监察部做出决定,追授王宏同志"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6.
在旧社会,上海是有租界的.这租界,是洋人的天下,洋人是有"身份"的,而且最高,挨下来便是黑齿阿二,红头阿三,黄皮肤的国人--买办之类"高等华人"除夕卜--没身份,被戏称为"黄皮阿四",受尽凌辱,自不待言.动辄就是被骂、被打、被踢.那时国人挨踢又有一说,叫"吃一只外国火腿".  相似文献   

7.
小到百姓间的邻里纠纷,大到国家的重大经济项目,到处都有律师的身影,因此律师的形象自然也就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现实生活中律师的形象究竟是什么样呢,对此人们众说纷坛,褒贬不一,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完美高大富有形象。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律师既有钱,又受人尊重。律师总是西服笔挺地周旋于法院和当事人之间,出入家华酒店,手持大哥大,开着自己的汽车,一个案子下来有数万元乃至数十万元的收入。在法庭上,他们仗义执言,不畏权势,侃侃而谈.谈吐得体,精彩的发言,颇得听众的赞赏。独到的见解,连法官也不能不叹服。在我们的…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宪政之路曲折异常,这跟议员们风骨每况愈下紧密相关。议员们风骨之有无、多少,跟其思想背景紧密相关。晚清资政院议员能将传统儒学信仰和法政新知较良性结合,故能在议事时充分表现其风骨;民初以降,儒学不再是信仰之源,沦为章句记诵之术;经移植而来的法政之学对议员们来说仅仅是"新知",而不能提供新"信仰"。如何让民意代表保有信仰?如何让整个社会在权势之上、权势之外自有其独立的是非信念?这是反思近代中国宪政历程所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经过组织考验的人",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任何一名想加入组织或者想在组织内有所作为的人,都要"经过组织考验",在证明其确实经受得住"组织考验",才能引为同志或者委以重任,并且还会引以为荣.  相似文献   

10.
技术性法规有没有阶级性?迄今,政法界和法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仍很不一致.有的同志认为,技术性法规是用于处理一些"公共事务"的,这些法规"并不完全是统治阶级一个阶级的意志,它还反映整个社会的利益和要求",是要求"一体遵行"的"普遍  相似文献   

11.
1897年,康有为从上海进京,面见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他提出了一个堪称"雷人"的大胆设想:既然列强瓜分中国之势已难遏止,中国或可将亡,不如在将亡未亡之时,抓紧向海外"殖民",以便国土沦亡之后,由纯种中国人在那里建出一个"新中国"来.建国地点,他选在了南美洲的巴西.李鸿章听了表示同意,但说要跟巴西公使商量商量才行.之后,李鸿章便把他客客气气地送出了大门.  相似文献   

12.
上篇:官场腐败"心声" 许多腐败官员落网后,反思自己走向腐败的历程,深究内心动因,其中不乏发人深省的"贪墨心态",而这些"贪墨心态"都有着浓厚的传统"贪墨文化"的印记.这些心态概括起来,无非涉及当官的价值取向、对腐败行为的自我开脱以及官场潜规则.在这里,我们罗列一二: 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 ——贪官的价值取向 中国是个官本位的国度.一般来说,当官总是人们首选的人生目标,而且,权与势相关,权与利相连.当官就有势,有势就有利.当官的目的是"利". 在旧中国,当了官,就有了一切.升官总是与发财紧密相连,因为利用官位来谋取私利是人所皆知并且默认的官场图景.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贪官们追求财富,以权谋利,将人的趋利本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恰恰丢掉了为官本应恪尽的职责操守.这就是腐败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是一句老话了。江泽民同志也讲:“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己不正焉能正人。”对于一个家庭,父母品行不端,一定会影响到儿女。因此,古人云:“人子不肖者,只是觉得父母有不是处。”养不教,人们就要追究父之过了。家是这样,国亦如此。为官者不清不廉,以权谋私,其下属和周围的人定会亦步亦趋,争相效尤,甚至狐假虎威,成为“贪官”的帮凶和徒弟,叫作“污吏”。比起“阎王”,这帮“小鬼儿”有时更难缠。远的不说,明代后期贪污腐败之风横行,官吏因公开受贿,往来太多,不得不记帐备查,黄金白银收了又…  相似文献   

14.
片刻都没有停歇,山西环保以高压紧迫之势进入2009年. 2008年12月31日山西省举行的"零点关停行动",实际也是2009年1月1日的"零点关停行动",山西以坚决关停476家环保不达标企业的强势,跨人2009年.  相似文献   

15.
段伟 《中国公证》2013,(8):16-17
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指出,中华名族的昨天正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众、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而中华名族的今天正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正道的来源便是沧桑的历程.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讲话中均有提到"执政为民",提倡"依法治国",强调"以宪法为根本,以党章为准则规范人的行为",指出"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 在总结历史、守望现今的基础上提出理想和要求,实际上就是强调要坚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纵览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领悟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精神,我们读到的基本内涵为"民主、法治、文明、富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男人们大抵最害怕自己戴上那"绿帽子",却做梦也想着整顶"乌纱帽",哪怕是个村官也好歹是顶"乌纱"."绿帽子"与"乌纱帽"这两顶特殊的"帽子",对中国男人来说无疑是一悲一喜.说到这两顶"帽子"的来龙去脉,则各有一段让人饶有兴趣的史话.  相似文献   

17.
正古代封"县太爷"为七品官,俗称"芝麻官",意思是官职不高,权势较小,不太被朝廷大员们看得起。那时"县太爷"到底是个有多大权势的官儿,今人不得细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县官是古代官吏队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绝对不是"芝麻官"。这一点从《贞观政要》的某些记载可以得到佐证。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侍御史马周向唐太宗李世民上奏疏说:"治理天下的人要把百姓看作根本。想让百姓安居乐业,在于选好刺史、县令。县令人数甚多,不可能每一个都十分优秀,若每个州都能任用一个优秀的刺史,那整个州境之内就可能正气主宰,劳顿的人民也会得到复苏与安歇……自古以来,郡守、县令,都要精心选拔那些贤良与德性好的人来担任。准备提拔担任将相要职的人员,最好也要他们先在地方官职上磨砺,逐步成长,或者直接从俸禄二千石的郡  相似文献   

18.
把美国总统奥巴马说成是全世界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这丝毫不为过,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最有权势的男人,却也有吃闭门羹的时候!  相似文献   

19.
博客堂     
罗豫说,恋书的人在心爱的书面前,有几个能够自持?这是爱书之体现。那么他怕的是什么呢?有人痴迷于书,日"藏书是活着的乐趣",她就是毕竞悦;听说过"一个资版书商对于公众阅读的影响大概不亚于五十个书评家"的论断吗?且听听王晓渔的道理。本期推荐几位读书人之博客,其中悲喜得失,或有共鸣。  相似文献   

20.
周爽 《法治与社会》2002,(10):55-57
一位年逾六旬的法律志愿者,十多年来,扶危济困,义务为老百姓打官司500余件,无偿支付各种费用近40万元;仗义执言,澄清冤假错案100余件,使数十人多年沉冤得以昭雪;嫉恶如仇、不惧强暴,冒着生命危险打掉黑社会势力"天老大";不畏权贵、据理力争,"下马"包括副厅级院长在内的司法败类十余人,其他包括副县长在内的行政官员几十名……一时间,"南有王海专门打假,北有李海专门替老百姓打官司",在当地传为美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