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穆青与边区劳动英雄赵占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2年初秋的一天晌午,延安清凉山巅上的蓝天像清水般澄清蔚蓝,头一枝山菊花在这高高崖畔上咧开了嘴。一个身背背包的小伙子迎着凌空开放的山菊花向山上攀登着。他不时地遮阳远眺,盘算着脚下崎岖的路能否通往矗立在东麓的那几排陌生的石窑洞?他不是别人,正是新华社刚刚调来的  相似文献   

2.
正陕北窑洞初相见神交已久不陌生毛泽东与贺龙的第一次见面是1936年冬在陕北保安。那时,毛泽东43岁,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已一年有余;贺龙40岁,刚刚指挥红二方面军与中央红军会师。两人都是高个子,都仪表堂堂,只不过一个知识渊博、睿智,浑身上下散发着领袖气质;一个威猛、忠勇,处处洋溢着帅才的干练。虽然这是第一次相见,但是他  相似文献   

3.
<正>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到延安采访。当他看到毛泽东住的是简陋的窑洞,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看到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的是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林伯渠戴的是断了腿的、用一条绳子系着的眼镜……斯诺被共产党领袖们清贫节俭的生活作风感动了。他断言这种生活作风会产生一种  相似文献   

4.
沙平 《党史文苑》2000,(6):16-18
1937年 10月,艾思奇与周扬等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从上海来到延安。第一次来延安的艾思奇看见延安土墙上贴着一幅幅欢迎的标语,其中有一幅这样写道:欢迎青年哲学家艾思奇到延安来 !这使他感到一股巨大的暖流在心底奔涌。在交际处刚吃完饭,工作人员就进窑洞通报:毛主席要来看望大家了 !艾思奇和大家一样,都为党的领袖能礼贤下士而激动万分……   当毛泽东满脸笑容神采奕奕地出现在窑洞中时,窑洞里立即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毛泽东轻轻鼓掌还礼,然后伸出双臂招呼大家坐下。等大家坐好后,他亲自给每个人斟茶、…  相似文献   

5.
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日。延安侯家沟东村的一孔窑洞里,传出一阵婴儿的洪亮清脆的哭声。乡亲们欣喜地叮嘱新生儿的父亲锁住:“你千万要告诉毛主席一声,是他派来的‘送子观音’哪!”这是怎么回事呢?故事还得从头年秋天说起。 一天,锁住在延河边遇到了毛主席。  相似文献   

6.
正早在上世纪30年代,艾思奇25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国内一位有名的青年哲学家。1937年,艾思奇从上海来到延安,毛泽东慕其名,经常约他到自己住处谈话,有时也到他住的窑洞看望。毛泽东说过:"艾思奇是一个真正的好人,好就好在老实忠厚,诚心诚意做学问。他是一个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  相似文献   

7.
故事发生在八路军部队刚到豫西的时候。 这是一个严冬的黎明。偃师县俯店村一个贫苦农民家的窑洞里,皮定均司令正在起草一份报告。他已熬了一个通宵。  相似文献   

8.
刘明钢 《湘潮》2010,(1):48-48
<正>延安马列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攻读马列主义的学校,设在延河边上的蓝家坪。半山腰一排窑洞就是学员的宿舍,每个窑洞住10来个人,就是一个学习小组。新老干部混  相似文献   

9.
延安城墙的对面,一座大山,山上有一座全城能看到的宝塔,宝塔山下和山上,有着一排排窑洞,窑洞外面可见近处和远处穿着白色大褂的医务人员走出走进。有时可见穿着便服的病人从窑洞内走出来晒太阳,散步。早春时候的一个上午,阳光明媚地照在树梢上,一个23岁的外科大夫,穿着一身不厚不薄的军装,从山上快步走下来。她非常高兴,又紧张又活泼地往前奔。她的后面跟随着毛泽东的警卫员小王。来到毛泽东居处,小王走前一步,揭开窑洞门帘向毛泽东报告:“主席,朱仲丽医生来了!”“嗯,好!”毛泽东坐在书桌边,放下手中笔合拢了文件,转…  相似文献   

10.
如果不是我亲眼所见,谁会相信如今还会有这样无私奉献的人,每月500元退休工资,自己省吃俭用,却拿出6000元捐助困难户。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做一名扶贫攻坚的战士。7月初的一天,我未预约就直接闯进崔登科的家。崔登科的家在延安市城郊桥儿沟公路旁,底下两间自造的低矮小房是老伴开的诊所,上面三孔窑洞是全家住所。崔登科为我们开门,穿着浑身起球的腈纶线衣。听说他患有半身不遂,但看上去除了腿走路颤抖之外,面目和善,容光焕发,全不像一个有病的人。走进窑洞,我说,你的身体比我想象得要好。他说,是哩,我自己也感觉不…  相似文献   

11.
窑洞     
久居城市的高楼,任凭窗外的雨泼打着我的思绪。眼前的一切对我索然无味,魂牵梦绕的是故乡的窑洞。离开窑洞,不知不觉已二十个春秋。飞速转动的城市光碟,显现着现代的文明,而我的窑洞情结,就像大树的年轮吸收着时间的营养,渐渐长大。回首窑洞的当年,贫困占据了我幼小的心灵,母亲奏着锅碗瓢盆的交响乐,父亲谱着犁耙镰刀的进行曲,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播种着绿色,收获着希望,守候着窑洞。为了走出窑洞,我在书海里逆水行舟,精疲力竭之后,便爬上岸来。发现窑洞彼岸的钢筋混凝土世界,仍有故乡的山,仍有故乡的水,更有故乡的…  相似文献   

12.
《前线》2007,(10)
1936年春天,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秘密访问了延安。当他看到毛泽东住着简陋窑洞,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吃着小米饭南瓜汤;看到周恩来睡着土炕,彭德怀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林伯渠戴的是断了腿儿  相似文献   

13.
《实践》2014,(8)
<正>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就开始接触英语。长征胜利后,在延安的窑洞里,他又跟着来访的美国记者学英语、学唱外国民歌,甚至学跳西方的交谊舞。就是在解放战争中,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英语学习,常常手拿一本《学英语》手册,坐在窑洞外的小凳子上看。1946年8月,毛主席在延安杨家岭与美国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会面。这次采访中,毛主席第一次提出了那个著名的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当时,翻译用了"scare-crow"(稻草人)一词来翻译。毛  相似文献   

14.
从五四运动开始,毛泽东与胡适之间就有交往,毛泽东对胡适的态度在思想和政治上经历了一个从推崇、分歧、争取到决裂、批判的过程,这一过程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1936年,在延安保安的窑洞里,面对来自大洋彼岸的新闻记者斯诺,毛泽东讲述着自己早期的人生经历。他说道:“《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  相似文献   

15.
一往情深忆战友 1936年11月,保安。 子夜深沉,毛泽东所住的窑洞里仍旧亮着灯,窗纸上映 照着他来回踱步的身影。 此刻,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翻译吴亮平的帮助下,伏 在一张铺着红毡的桌子上奋笔疾书,记录着毛泽东述说的往 事。毛泽东正是应诺了斯诺的请求讲述了自己是如何成为一 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历程。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1917年),湖北成立了另外一个团 体,叫做互助社,同新民学会性质相近。它的许多社员后来也  相似文献   

16.
人的一生,总有一些终身难忘的人;对我来说,肖向荣同志就是其中一位。我第一次见到向荣同志是1940年冬天在延安,我们西青救总剧团(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前身)要演出莫里哀的《伪君子》,我去向他借用新建成的八路军大礼堂。那天,当我被引进一个窑洞时,我看见一个穿着整洁灰军衣的面庞清瘦文静的人,正拿着一支钢笔,坐在一张整齐而有条不紊地摆满各种书报文件的办公桌前写着什么。从那张聚精会  相似文献   

17.
他是先锋,他以超前的胆识描绘着一个偏僻山村致富的蓝图;他是战士,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抵抗着病魔一次又一次的侵袭;他是诗人,他用生命在贫瘠的山冈上写就了一页页绿色的诗行;他是智者,他的人格魅力感天动地,召唤着身边的每一个人。黄光亮,一名普普通通的村干部,他的病逝,让潜山县三妙乡查冲村的百姓痛哭失声。6年来,正是这位好书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1936年访问延安时,看到毛泽东住的是简陋的窑洞,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南瓜汤;看到周恩来睡的是火炕,彭德怀穿的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林伯渠戴的是断了腿的用一条绳系着的眼镜……他被中共领袖们清贫节俭的生活作风所深深感动了,他说毛泽东等人是他在中国所遇见的最优秀男女,他并且断言这种清贫节俭的生活作风必定会产生一种取得革命胜利的伟大力量——东方魔力。 斯诺的断言没有错,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9.
美国作家斯诺在1936年访问延安时,当他看到毛泽东往的是简陋的窑洞,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南瓜汤;看到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的是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林伯渠戴的是断了腿的用一条绳子系着的眼镜……斯诺被共产党领袖们清贫节俭的生活作风感动了,他说毛泽东等人是他在中国10年以来遇见的最优秀的男女,他断言这种生活作风,会产生一种取得革命胜利的伟大力量——东方魔力。 中国共产党正是靠这个法宝,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打败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  相似文献   

20.
姜安 《党建》2011,(3):52-53
窑洞,原本是陕北高原农民安身立命的家。只因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转战陕北时期在窑洞驻足过,它们便与红色中国有了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