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谁也领导不了,美国只能领导自己。日本谁也领导不了,有时日本连自己都无法领导。中国谁也不想领导。中国只想领导自己。”1996年4月,由5位年轻人撰写的《中国可以说不》一书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数十万读者争相购买,各种评说见诸报端,海外有数百家媒介对该书进行了报道。有人这样评价:从国内形势来看,经过两年多的宏观调控,中国经济从1996年起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  相似文献   

2.
声音     
《南风窗》2005,(7)
在中国,我的书竟会畅销“令我惊讶的是:在中国——这个大多数人甚至不吃奶酪的国家,《谁动了我的奶酪》竟然会成为畅销书。”斯宾塞·约翰逊7年前写的“奶酪”,至今仍是最畅销的管理类书籍。在推出新作《礼物》而接受美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他说,“有人给了我一份名单,上面列有这本书14个不同的中文版本,甚至在上海还成功上演了取材于此事的戏剧。”  相似文献   

3.
寒一洋 《工会博览》2006,(12):31-31
新华出版社的一个编审老师说:“现在说相声的火了郭德纲,传媒圈里火了孙虹钢。”孙虹钢是谁?畅销书《工作就是生意》的作者,“前程无忧”网站《人力资本》的主编,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中央电视台《找工作》的节目主持人。拿他蹿红的速度跟郭德钢比有点夸张,但他那本《工作  相似文献   

4.
张慧瑜 《南风窗》2013,(18):92-94
从"恶魔"和"敌人",到代表"蔚蓝色文明"的典范,再到调动民族情绪的"竞争对手",美国在中国大众文化的想象中经历了不同的角色扮演,而"美国梦"的色彩也随之幻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众文化的图景中不断地生产着关于美国的文化想象。从1980年代主流思想界对蔚蓝色文明的深切渴望,到1990年代初期讲述中国人在美国艰苦奋斗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红遍大江南北,再到2013年表现中国商人在华尔街上市而实现美国梦的《中国合伙人》热映,可以说,美国成为这30年来中国人从自卑、屈辱到获得自信的重要参照。与此同时,从1990年代中后期畅销书《中国可以说不》、"5·8"轰炸大使馆事件到2008  相似文献   

5.
媒体     
《南风窗》2010,(24):11-11
<正>1今天的中国像19世纪的美国?【美】《时代》11月15日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世界经济霸权冲刺吗?是的,马丁·雅克在他的书《当中国统治世界时》中给出了确定的答复。不,经济学家约翰·马金和对冲基金巨头James Chano则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中国的经济泡沫迟早会破灭,到时中国会出现类似日本"失去的10年"那样的不景气局面。后一种看法也反映在畅销书《未来100年》中,这本书认为中国的未来不过是"日本的翻版"。  相似文献   

6.
黄培源先生是台湾著名的投资理财专家,他的《理财圣经》一书名列1997年台湾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尽管他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但对我们来说仍有相当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7.
国外环境与安全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与安全问题研究,或者说,将环境因素纳入安全研究范畴是当今国际和平与安全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目前,国内问津者甚少,但下述事实却是发人深思的:《瞭望》周刊1996年第28期发表了一篇题为“1888亿元:中国政府向环境污染发起总攻”的文章。文章开篇提供了这样一条信息:“一位权威人士透露说,(由于污染)在淮河下游,近些年征兵体检没有几个人身体合格”,然后  相似文献   

8.
这个人,1968年,他说包产到户可以增产;1978年,他说中国要搞市场经济;2006年,他说不争论的时代过去了。张木生,1980年代初进入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跟随杜润生先生共同参与农村改革开放的设计,现为中国税务杂志社社长。早在1968年,他就写出了流传甚广的《中国农民问题学习》,在知青中间刮起了一阵“张木生旋风”。1969年他在一场沙龙辩论中预言,“当人民自觉起来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就会出现一个达芬奇式的时代”,后来的改革开放,印证了这一说法。20年余年一晃而过,张木生回想“达芬奇时代”,感慨万分。他说,我们今天仍然要寻找我们的…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当今世界大熊猫摄影最高水准”的摄影艺术作品《同在一个星球》,在北京荣宝斋以5万美元底价公开挂售,这是荣宝斋首次接纳并出售摄影作品。其作者为中国摄影师侯一民。1987年秋,22岁的侯一民进入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耗费6年青春,完成了野生大熊猫系列拍摄的创举。6年拍摄将近尾声时,他拍下了一幅惊世之作——《同在一个星球》。提及《同在一个星球》的诞生,侯一民说:“这可以说是天  相似文献   

10.
《南风窗》2016,(12)
正如果说白领、中产阶级地位的下降是金融危机时代全球化的通病,恰如学术畅销书《21世纪的资本论》用大量的数据所揭示的贫富分化加大这一人尽皆知的社会事实,那么从《欢乐颂》中可以看出一些当下中国社会阶层固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李少先 《工会博览》2009,(11):63-63
2006年,一部《鬼吹灯》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在网民中掀起了一场“鬼吹灯热”,出现了一大批的“灯丝”、“灯友”以及相关论坛,《鬼吹灯》系列实体书正式出版之后,迅速登上畅销书拂行榜,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开创了网络小说的记录,带来了新的小说模式。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2006,(20)
《南风窗》(以下简称《南》):现代法治的基本价值是什么?陈忠林(以下简称陈):只讲法,不讲法的价值必然走到人民的对立面,不仅是中国的历史经验,也是世界法治史的惨痛教训。欧洲大陆国家自1789年~1945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杀人史,是那些自称是用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统治的人民的国家不断被人民所推翻的历史。正是由于德、意、西班牙法西斯打着“恶法亦法”的旗号,干出了人类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暴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欧洲各国才纷纷将“基本人权神圣不可侵犯”这一现代法治的基本价值写进了宪法,实现了从重视成文法的…  相似文献   

13.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马俊仁教练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中国的民族英雄。”中国的一位文学编辑在看完赵瑜的《马家军调查》后说:“为什么中国体坛就没有一个真正人格完美的当代英雄?”从1998年5月开始,由《马家军调查》引发的文化震荡已远远超出文学和体育的范畴,而波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我从赵瑜书中获得的印象是:1.马家军  相似文献   

14.
《南风窗》1999,(5)
一段吋间以来,北京科利华公司斥巨资为《学习的革命》一书做广告一事成为传媒关注的热点。有不少中国学者和记者斥责科利华的行为是一种“炒作”,要对这本外国人写的书说“不”。《学习的革命》一书也许并非经典,但比起那些摊派性的书报刊,比起那些整日热衷炒作艺人艳事的传媒,无论怎么说都是一种进步。对这些东西,没人说“不”;对一个公司自掏腰包在中央电视台黄金吋间打广告传播学习观念,反而要说“不”——这倒是一件咄咄怪事。本刊编发的这篇文章,意在证明,我们急需向一个“学习的国家”、“学习的社会”迈进,而不是咬文嚼字地对“学习”说“不”。  相似文献   

15.
据2001年11月14日《北京晚报》第13版报道,“到今年年底,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超过100万。有证据表明,艾滋病病毒已经开始在一般人群中传播。”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皮澳特博士昨天说。他认为如果迅速采取行动加以预防,在未来10年内,中国可以避免100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他是昨晚参加了在京举行的“第一届中国艾滋病性病防治大会”开幕式后发表这一观点的。  相似文献   

16.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古诗源》一“南风,改革开放之风”“让改革之风劲吹”,“广州是全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就定为《南风窗》吧!”这是市里儿位主要领导在给杂志起名时的中心话题。这些话,毋宁说是给刊物定了宗旨《南风窗》杂志酝酿于八四年冬,八五年四月创刊。八六年元月起交全国邮局发行。值此之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阐明宗旨,以昭拳拳之心.让上下左右及海内外人士监督指教,颇感必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大地带来了生机。时势要求改革、开放、广州“得天独厚”,在全国大城市中最早获得“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又是沿  相似文献   

17.
《南风窗》2005,(5)
法国《经济回声报》副主编伊茨拉勒维奇的新书《当中国改变世界的时候》近来在法国非常引人注目,1月上市,2月就等登上畅销书榜。有分析人士认为,该书在欧洲颇有代表性,其论点上不是“中国威胁论”,但对世界经济将由美国和中国共同主宰,欧洲随之边缘化的前景十分悲观。可该书又流露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中国图书商报》的《书评周刊》和中央电视台的《读书时间》,联合推荐了2002年10种原创图书,商务印书馆和三联书店出版的《钱穆文集》也在其中,足见传统文化学术著作在读者中的受欢迎程度。推荐者在“入选理由”中说,钱穆著作中,有种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温婉深情和博大胸怀。这种说法大致不错,但我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就是过于温情  相似文献   

19.
自普法战争后,如何对待德国一直是法国对外政策的重点。法国《世界报》著名记者安德烈·方丹曾说:“人们甚至可以说:法国对德政策就是它的对外政策”。从1945年到1954年,法国依然秉承这一传统,把德国的复兴看成是法国安全的最大威胁,把防止德国的再起当作法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当然,由于这一时期其它有关因素的影响,法国对德政策前后有所不同,经历了一  相似文献   

20.
巴夏尔·阿布 -曼尼在美刊《每月评论》2 0 0 4年 6月号上发表文章《〈帝国〉的幻像》,认为迈克尔·哈特和安东尼奥·耐格里的《帝国》一书已经成为一场关于全球化、帝国主义当代形态和冷战后时代等重大问题的大辩论的一个焦点 ;《帝国》中的观点与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相距甚远 ,与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具有同样的乌托邦色彩。文章主要内容如下。一、后帝国主义还是新帝国主义 ?要理解哈特和耐格里的帝国理论的性质 ,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列宁对帝国主义的看法。在布尔什维克革命前不久 ,列宁说 :“然而 ,能不能反驳说 ,不可以抽象地‘设想’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