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受到公开点名批评而“臭”名远扬,自是情理中之事;但若是正确对待批评,纠正错误,却又可以因挨批而变“香”。哈尔滨双城堡火车站,昔日野蛮装卸,电台、报纸“口诛笔伐”;看今日,光荣榜上题名,先进之伍有份,过去“臭远扬”,今朝不是“香四溢”了么?此乃真“香”。它既得力于新闻单位的批评,更仰赖于双城堡火车站全体职工的努力。这就是因批而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基层单位采访时,经常听到职工反映诸如为什么别人工资涨那么多,自己却涨那么少;为什么别人能吃“低保”,而自己却不行一类的问题。笔者反问:这些事不是都公开了吗?而那些职工却说:公开了也弄不明白。通过认真观察,笔者发现一些单位的场(厂)务公开只公开“果”,不公开“因”,所以使职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进而产生种种疑问。这些单位为什么不公开“因”呢?是公开栏“版面”有限,写不开吗?还是担心职工的文化水平低,理解不透上级的政策?这些理由也许存在,但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内容、职工们最怕的就是有人搞“愚民政策”,搞“暗箱操作”、只公开“果”,却不写出“因”,就如解答一道数学应用题,没有任何推理过程,直接得出结果。公开意味着透明,职工们盼望把公开的内容明明白白地看透,如果“因”和“果”都公开到位了,职工群众自然也就有了判断是非的标准,也不会怀疑干部是否清白了。如此一来,职工群众气顺了,精神舒畅了,参与、监督、管理企业的职能也就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都十分重视党务公开工作。一走进一些单位的大门,就能看到非常醒目的党务宣传栏或党务公开栏,这些党务工作的规章制度制定得非常严谨,也很贴合实际,但如果仔细一看,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墙上的公开”大多是一些“现成的制度”或“过时的新闻”,而广大干部群众真正关心的诸如经费支出、人事任免、纪律监督等内容却很鲜见。这种把党务公开仅仅满足于“墙化”的现象,值得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4.
读者来信     
只要群众看明白 就是最好的连务公开编辑同志: 笔者在参加“连务公开”上墙评比中,偶然听到职工群众不满的热点、焦点问题。 连务公开是加强民主管理、理顺干群之间关系的有效形式。可有些基层单位的连务公开牌子却多达13个,牌子十分美观,让人觉得这个单位的连务公开搞得很好。职工们反映,一个牌子要支出现金280  相似文献   

5.
现在一些单位的制度是越来越多了,越来越细了,越来越健全了,但却也越来越不管用了。许多制度只是“印在纸上,贴在墙上,说在嘴上”,就是不落实在行动上——就像是餐桌上的一些花花绿绿的“看菜”,好看不能吃。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或行动准则”,目的是让大家“共同遵守”。制度成“看菜”,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职工论坛     
莫让“公开”变“空开” 政务公开是一件好事,它可以实施民主监督,避免暗箱操作。 但好事不好好办,便会走了样。一些单位,实行政务公开后,意见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原因就在于这些单位政务公开要么避重就轻,只公开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对事关单位和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避而不宣,用虚假数字蒙骗愚弄职工;要么虎头蛇尾,前热后冷,热闹红火一阵子后,便偃旗息鼓,杳无声息;要么开空头  相似文献   

7.
厂务公开是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推进企业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但是,一些单位厂务公开“假大空”的做法,让职工寒了心,非但未能激发职工生产热情,反而大大挫伤了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 有的单位搞厂务公开,栏子建了,牌子有了,但内容的空洞无物,厂务公开栏,不是“灰尘满面”,就是“陈列”一些无关痛痒的细枝末节;有的单位甚至弄出来一些假资料、假数据,糊弄职工、敷衍了事;有些单位把公开当成了“公布”,忽视让职工监督和参与,把厂务公开变成了事后公布……  相似文献   

8.
秦川牛 《党课》2008,(9):126-127
朋友给我讲了一件事:最近气温很高,他随单位领导去基层送清凉,协助基层的几名员工布置慰问现场,在拉欢迎条幅时,一名员工抬头看了看条幅上“送清凉到一线”的字样,笑着说:“你送清凉到一线,却整哥们儿我一身汗……”  相似文献   

9.
大水 《前线》2001,(12)
又到年终岁末,各级各单位都在写总结,从以往多年情况看,为数不少的总结“套话”连篇,毫无新意,有的甚至只在往年的总结上小修小补,改头换面就大功告成了。这类总结的最大特征就是一个“套”字。具体表现有三:一者,结构成套。头要戴帽:从中央到地方,从形式到任务,从宏观到微观,面面俱到;尾要穿靴:举旗帜,明方向,表决心,调门高亢;中间则要叠床架屋:大一二三四,小1234,林林总总,不厌其烦。二者,内容成套。大多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理论一套一套,事事上纲上线,却又空洞无物,不知所云。或是鹦鹉学舌,紧跟上面,模仿…  相似文献   

10.
鼓与呼     
《正气》2001,(9)
不能把“三公开”变成雾里看花“荒芜地”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花费了相当精力,相继实行了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并且搞得轰轰烈烈,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笔者作为一名操作者从实践中感到,以下几种不良现象应引起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而使“三公开”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一是重形式而轻内容。一些单位在推行公开工作中,热衷于搞门面工程,公开栏设计精美,但公开内容却是空话套话,言之无物,有的还经过技术处理,群众看公开栏犹如雾里看花,不知所云;有的部门还为此花费大量的装修费、设计费,使公开的效果适得其反,造…  相似文献   

11.
新疆昌恒公司加工厂实施“阳光工程”,在经营管理、物资采购、收入分配、评选先进等方面,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凝聚了人心,加速了发展。2002年,该厂首先从构造、拓宽和延伸“阳光工程”开始,推行厂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使昌恒公司加工厂呈现出“任务公开大家干、成本公开大家管、考核公开大家看、评选公开大家选”的局面,推进了企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洪在6月22日的《新华每日电讯》上撰文指出:曾几何时,“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国家大行其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威胁论”略有平息,“中国独秀论”却又露苗头。在一些西方人士看来,中国是最大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一枝独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应该承担起“更多重任”甚至“拯救世界”。客观看,中国国力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已今非昔比,外界也已认识到,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丹江口市一中自2000年在全市率先实施“校务公开”制度以来,坚持完善制度,规范程序,拓宽渠道,注重实效,使这项制度成为领导与群众的“连心桥”、教育教学工作的“推进器”,为全市“校务公开”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该校2002年度被丹江口市总工会授予“十佳校务公开单位”,2003年被十堰市教育局和教育工会授予“校务公开工作优秀单位”。  相似文献   

14.
现实生活中,人们称知人善任的领导者为“伯乐”,往往大加颂扬,却很少为知人善免的领导者拍手叫好。笔者认为,为切实解决一些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彻底搬掉“太平椅”、打破“铁交椅”,在一定程度上,善免比善任更难能可贵。长期以来,在一些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里,有的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任职一届,甚至几届,江山依旧,却仍能在位上混饭吃;有的人只唯上、不唯下、不唯实,把一个地方或单位搞得乱糟糟,却仍能继续“呆”下去,实在呆不下去了,或易地为官、或“冷处理”之后,又“东山再起”。如此只任不免,带来诸多害处。所以,领导者不仅要有知人…  相似文献   

15.
“廉者,政之本也。”廉洁自古便是我国行政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官德的底线。从来廉洁与腐败势不两立,可如今社会上却出现了一些怪现象:一些腐败分子集廉洁形象与腐败行为于一身,表面上看一副廉洁奉公的样子,背地里却不择手段地搞腐败,待到东窗事发,人们才看清他们的真面目——原来那叫“廉洁秀”。  相似文献   

16.
团场实行连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工作,对于密切干群关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连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一些形式主义又十分令人担忧。一是连务公开“公开”的内容在职工群众心中似乎可有可无,形成了一种无关紧要的意识。原因是有的连队公开的内容太“虚”、太“轻”所致,公开的都是些“鸡毛蒜皮”之类的、不公开职工群众也明了的内容。二是连队“议政日”成了“领导发言职工听”,而不是职工代表参政议政,积极献计献策。原因是职工群众关心的问题已在“议政日”会议上多次提出,但领导久…  相似文献   

17.
公开招考干部,对改革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大胆启用优秀年轻干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推进干部队伍建设等的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是一种值得肯定、值得推广的有效形式。从一些地方和单位的情况看,近些年来虽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注意。笔者认为,在公开招考干部中亟须解好“八个不等式”。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的干部教育事业正掀起了新一轮高潮,处在一个蓬勃的发展阶段。但在一些地方却出现了一种与此不协调的“音符”:少数单位的一些关健岗位上的干部很少被组织安排参加学习培训,或者即使安排了参加学习培训,也只是报个到而已,最终单位以有“要事”为由向培训机构请假。与此相反的是那些所谓“闲职”岗位上的干部和没有担任实职的非领导岗位上的干部则经常被安排参加培训,  相似文献   

19.
过去,有一位22岁的年轻人自大学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尽管他有一个英国名牌大学新闻专业的文凭,但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却四处碰壁。为了求职,他从英国北方,一直寻寻觅觅到首都伦敦,最后,他走进了世界著名的《泰晤士报》编辑部。 “请问你们需要编辑吗?”他十分恭敬地问。对方看了看貌不惊人的他,说:“不要”。他又问:“那需要记者吗?”“也不要”。对方回答说。“那么,排字工、校对呢?”他毫不气馁。“都不要!”对方显然已经不耐烦了。他却微微一笑,从包里掏出一块制作精良的告示牌,交给对方,说:“那你肯定需要这…  相似文献   

20.
倪洋军 《党课》2013,(23):104-105
作为组织部门的干部,向来被外界干部、群众“高看一眼”,总被认为是什么都知道的,特别是在干部问题上。所到之处.组工干部也常常会被一些“好事”“好奇”之人拉住问上几句:“听说又动干部了,某某和某某又到什么单位了?”而当组工干部“客气”地说“不知道”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