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来信摘录     
招商不可打“免税牌”  现在招商引资已成为一股热潮,甚至成为考核当地干部“政绩”的一张牌,可是某些地方招商引资的措施确实有些过了头。在一些地方尤其是贫困县,为了发展壮大地方经济,完成招商引资的任务,吸引外商来本地投资办厂,纷纷出台“优惠”措施,有的甚至打起了“税”的主意。地方政府这种“以税招商”的做法,严重违反了税收征管法,破坏了税法的严肃性,说到底是一种违法行为。招商引资莫打“税”的主意,要想真正引来金凤凰,就要在解决新办企业的水、电、路、简化手续等问题以及优化纳税服务上做文章,实实在在地帮助外来商户解决…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一些地区尤其是一些中西部地区,为能“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竞相出台优惠政策,甚至制定严厉的考核和奖惩措施,迫使党委和政府机关干部走上“前台”,直接成为招商引资的主体,不仅导致政府官员角色发生严重错位,而且大大降低了利用外资的效果。那么,地方政府为什么在招商引资中不计成本,甚至发生角色错位呢?资金市场供求不平衡是一些地方政府选择外资的重要原因。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资金供求不平衡的矛盾。建设资金供给状况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一些地区尤其是广大中西部内陆地区,吸收外部资金投入仍是非常重…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招商引资这股推动经济发展的大潮不断掀起了层层波澜 ,为弥补地方建设资金不足 ,用较少的代价引进一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 ,增强地方经济发展的实力 ,确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一些地方的招商引资却成果不够理想 ,有的甚至事与愿违。究其原因 ,固然有地域条件、资源条件的影响 ,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不同行为的选择而造成结果上的相差径庭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误区之一 ,政府包办代替 ,招商引资主体错位。招商引资的主体应该是企业 ,政府的任务是定规划、搞协调、抓服务、管监督 ,形成“政府搭台、…  相似文献   

4.
武陟县政协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有四种因素制约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是优惠政策棚架现象严重。少数地方对国家、省、地、县出台的一系列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市场建设的优惠政策理解不深,研究不透,落实不够,有的甚至断章取义,片面理解,还有的甚至被一些“土政策”所替...  相似文献   

5.
招商引资中派两部桑塔那之效应王宏杰“招商引资难”,这是许多地方,许多部门共同犯愁的问题,有的招商者谈几次、十几次、甚至几十次也难成功,时间上拖数月数年者也屡见不鲜。而我们禹州市今年8月份的一次招商却在数日内一举成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派出两部桑塔那轿车...  相似文献   

6.
时下,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已成为许多地方的一种常规作法。为鼓励官员招大商、大招商,激发官员的招商活力,一些地方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诱人的激励措施。比如,按引进资金的多少提戍,或分档设奖。引进一个大项目,招来一个大老板,除了丰厚的奖金,还可以在职位上给以重用因而官员人人招商, “见钱眼开”成了一种时  相似文献   

7.
基层之声     
招商引资“四忌”招商引资,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意义不言而喻,而一些地方在吸纳“三资”活动中走入误区,结果是欲速则不达。招商引资有“四忌”。一忌不切实际,海阔天空瞎吹一气。招商引资的实质,就是外商图赚钱,我们图发展,双方互利互惠。软环境优越,优...  相似文献   

8.
春回大地,各地的“节”、“会”又多了起来。一些地方发挥本地优势,“节会搭台,经贸唱戏”,目的是为本地招商引资扩大影响。但也有些地方,“节”、“会”的重头戏不是经贸在唱,而是明星在唱。常常把其他方面的钱压了再压,也要省下钱来办晚会,场面很大,气氛很热烈,似乎几首歌就能唱红一座城市。一场晚会动辄就是几百万元,一位明星的出场费动辄几十万上百万,有的地方因此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甚至摊派给老百姓。经济建设,最讲投入产出。追星的投入和产出能成正比吗?明星们的歌喉能将一个地方的经济唱上去吗?国务院去年9月新修订的《营业性演出…  相似文献   

9.
一些地方主要领导患了“政绩饥渴症”,认为招商引资可以立竿见影“、名利”双收,于是公然以地方文件取代国家法律法规,开辟招商引资“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10.
尤展 《群众》2008,(6):78-78
“招来女婿气走儿”,这是以往对一些地方区别对待招商引资企业和当地企业造成的结果的形象比喻。“女婿”就是招商引资企业,为了招来“女婿”,一些地方使出浑身解数,给予招商引资企业各种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11.
一些群众在当地逐级反映问题,常因干部敷衍了事被置之不理。为讨个“说法”。不得不越级上访。而这样的越级上访常被基层干部视为“影响稳定”。于是,有的地方把“接访”变为“截访”,追堵越级上访的人。有的地方甚至用“越级上访就是违法”的标语来“震慑”上访者,使群众积怨越来越深。有的地方派出干部跟随越级上访者.一次耗时半个多月。为“稳住”上访户还花去不少钱。  相似文献   

12.
在近年来掀起的招商引资热潮中.发布“红头文件”为投资者创造“超国民待遇”.早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法宝”。一些地方成为多种假冒伪劣商品的源头地,大概正是拜当地政府创造的“超国民待遇”所赐。与此同时,外地投资者综合利用当地的各种“优惠政策”.还可以大肆兴办“血汗工厂”、“污染工厂”等,既用不着担心被有关部门的日常监管所发现.也不用担心受到当地群众举报之后被查处。一言以蔽之,凭借一系列提供“优惠政策”的“红头文件”,当地就会变为违规违法生产行为的“避风港”.甚至变为更多违规违法的其他行为的“高发区”。  相似文献   

13.
当前,各地为加快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作为一条重要途径,纷纷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有的地方甚至响亮地提出了“筑巢引凤工程”,在“软环境”方面对外地客商到本地兴办独资、合资、合作企业给予最大程度的优待。如:税收政策从优,对投资企业在耕地占用税、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上按实际缴纳数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返还或奖励;收费政策从优,对投资企业在各项行政及事业收费上给予一定比例的优惠;土地使用从优,对投资企业在土地使用年限及地价上给予一定年限的减免或按最低标准征收;服务管理从优,对投资企业在办理各种审批手续方面,责令有关部门限期办理且不得乱收费,有关部门未经批准不得到投资企业检查、考核“干扰”企业正常运营等。当然,实际操作过程中,外地投资企业享受的优待远不只这些。  相似文献   

14.
时下,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中喜欢贪多求洋,今天搞这个,明天搞那个;今天招商引资弄进来一个,如获至宝;明天民营经济上一个项目,宠爱有加。在“油多不坏莱”理念指导下,这些地方产业发展变得太多、太快,变得让人摸不着头脑。有的地方出现了“贪多嚼不烂”的现象,有限的生产要素投入到过多的产业,不仅拉长了战线、分散精力,还出现“东施效颦”,在一片发展声中任自己优势产业日渐凋谢而无觉察。  相似文献   

15.
2007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推行。用农民的话说,低保金就是“救命钱”。然而一年多过去了,有些地方不仅没有做到“应保尽保”,还出现了大量的“人情保”、“关系保”。有的干部甚至弄虚作假,为不符合条件的亲属办理低保。有的地方则由于种种原因,一年到头也没有审批几个低保户,致使部分贫困群众得不到及时的救济。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贯彻十五大精神、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刮起了三股风:一是“股风”——有的地方不加区别地一律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甚至提出在“半年内全部完成  相似文献   

17.
报载一位领导同志的调研手记:《诚实也是官德》,文中关于诚实做官、扎实干事的论述,发人深省。文中讲到:“有的地方把招商引资的协议视作合同,把合同等同于开工了的企业,将各种数字凑在一起;有的地方上报的固定资产投资短期内增长很快,是靠什么增长的?有的干部回答问题,听起来似乎情况很熟,但往往是答非所问,甚至随意‘忽悠’领导。”古人云“华而不实,无益于治”,“千虚不博一实”。一些人之所以对虚名乐此不疲,原因之一是虚荣心理作怪,个人主义膨胀。再一个原因,是虚名来得既快又容易,不像做实事那样辛苦,搞些虚假政绩就可以为自己的脸上贴金,还能赢得官僚主义领导的信任,为个人升迁添些砝码。图虚名还会带来极坏的影响。“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干部如果自己图虚名,身后就会有一批人为其鼓噪吹捧,也会自然而然地欣赏和重用一些为自己图虚名卖力的人,当然还会使下面把搞形式主义当作“取悦于上”的捷  相似文献   

18.
为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许多地方大力度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引进了一批资金、项目和人才。促进了一方经济的发展,这是值得肯定的主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地区出现了不计成本,大手大脚花钱的奢侈招商现象,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首先奢侈在过高的“搭台”费上。许多地方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招商引资方式。这“台”一搭不打紧,费用高得吓  相似文献   

19.
《山西政报》2010,(23):F0003-F0003
近年来,洪洞县政府把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招商引资作为转型发展的创新点,特别是近两年来,大大提速招商引资工作频率,实施“三城联创”工程,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方案》,为招商引资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加大了“走出去”工作力度,借东部产业转移大好机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社会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因土地、拆迁、就业等原因引发的社会矛盾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演变为群体性事件。作为工作在地方的政法工作者们如何成为化解矛盾的“润滑剂”“解压阀”,全国各地的政法工作者都在结合本地实际,探索求解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