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与老子、孔子、墨子等人不同,韩非子作为春秋以来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实际上阐发了对主体间关系的另外一种看法:追逐私利,视他人为工具,这是人的先天本性,要实现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的关系,国家必须制定严刑峻法,迫使每个人在作出自己的选择时,不得不考虑到他人的利益。韩非子思想在秦国的实践表明:人与人之间应保持基本的信任,不能爱人就不能为人所爱,操人以"术"必反为人操。  相似文献   

2.
生存理性——民工潮中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继建  姜华 《求实》2007,(8):55-57
民工潮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现象。从制度约束和理性选择的理论框架出发,我们发现,在民工潮现象中,有限制度准入提供了行为主体发挥自己主体意识、实践自身生存理性的可能空间;个体在主体意识决策下基于生存理性而进行的利益最大化选择及实践,促成了民工潮现象的产生及存在、发展。  相似文献   

3.
民工潮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文章从制度约束和理性选择的理论框架出发,认为在民工潮现象中,有限制度准入提供了行为主体发挥自己主体意识,实践自身生存理性的可能空间;个体在主体意识决策下基于生存理性而进行的利益最大化选择及实践促成了民工潮现象的产生及顽强存在、发展。  相似文献   

4.
优先购买权作为一项特殊的民商事制度,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基于共有关系的存在而赋予共有人的一种权利,极大地保护了优先购买权人的利益。但却是以法律干预出卖人的自由交易权利为代价来换取。因此,必须要对共有人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条件做出明确规定,并且做出相应的限制,这是为了实现公平公正的法律价值而必需的一种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5.
何影 《求实》2012,(9):52-55
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共同利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参与创造的人均有享受的权利,然而,改革意味着社会结构的重新调整,必然会有一部分人获利,而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会相对受损。利益补偿则是平衡利益"受损者"和"受益者"之间关系、缓解社会冲突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必然选择。我国要改变改革发展成果非均衡享有的现状,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目标,需要扩大利益补偿主体的力量、明确利益补偿客体的范围和限度、强化弱势群体利益优先的理念、创新利益补偿方式和手段。  相似文献   

6.
“生命价值”在哲学语境中.它是一种关系范畴,是现实的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生命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命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生命价值包含了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生命的个体价值,是个体的生命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生命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生命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生命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了解权与隐私权都属于公民个人而非国家机关的权利,首先体现为一定的精神利益。隐私权是一种静态的、消极的、阻碍他人获取信息的权利;而了解权则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天津支部生活》2009,(3):52-52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余源培在《文汇报》上撰文认为,当人们追求利益成为“经济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和践踏“道德人”的界限。首先,要学会把尊重他人的生命、价值、权利,满足他人的需要作为企业和行业经济活动的前提,在自身获利的同时使成果也能够惠及对象、惠及社会。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突破性贡献在于它把正义作为社会的首要价值和评价一切社会实践及其理论的最高标准,揭示了消灭私有制和其它个人权利的想法不但不切实际,而且违背正义。和谐社会必须首先是一个正义的社会,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公平、效率等其他价值的实现都要以正义为基础和前提。一个正义的社会是一个个人权利或个人的正当利益和自由得到有效保护的社会。正当的平等的自由、私有制度、民主(大家的事情大家做主)等等都是个人不可剥夺的应有的权利。私有制的所谓剥削不过是非民主制度下一般掠夺行为的特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周莅春 《新长征》2007,(4):23-24
构建和谐社会,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实现种种和谐目标的过程中,必须以实现国家与公民关系的和谐为基础。而对于和谐,国家与公民都有着共同的要求。执政者需要保持社会和谐以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公民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空间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发展和完善。在现代社会里,崇尚自由、民主的国家,总是充分考虑到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互动,给民众以充分的权利和地位,并建立起一种充分的互动机制,让民众充分参与国家事务。民众在实现自己的社会权利过程中得到政府最大限度的支持。因此,建立和谐社会,就必须实现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群众权益,就其基本涵义而言,是权与益的辩证统一,包括权利和利益两个部分。其中,权利是群众权益的根本属性,它受法律保护,不能随意剥夺。而利益则是群众权益的物质基础,是权利的具体内容和外在表现。在权利与利益之间,权利优于利益,并制约着利益。因为权利是利益归属和所有的证明,它规定着利益的正当性。没有权利为前提,利益就难有保障,随时有被剥夺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李颖 《求实》2008,(12)
人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正是把人的需要理论作为了自己哲学的"世俗基础"和"存在基础",阐明了人的需要的产生和满足方式的特殊性,认为人的解放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从自然、他人或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主地掌握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使外界成为"为我的存在",不仅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而且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最终实现人的自由活动的本质需要,实现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后,保障公民权利的问题引起了重视。公民权利的形式如何,在现阶段那些问题侵扰公民权利,应该从哪些方面确保公民合法权利的实现等,笔者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权利的产生与形式权利是义务的对称,它体现了权利的意志活动和利益的社会关系。权利是伴随着国家的诞生而产生,随着阶级的出现、等级制度的强化而进行分离的。原始氏族社会里,权利与义务是一致的,统一的,社会是以血缘关系维系着,社会公共秩序、劳动规则等全靠习惯和传统来维持,原始社会里的一切禁忌都是为了保证整个氏族的生存,根本没有谋取个人利益的规则。直至氏族社会的末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私有制的度产  相似文献   

14.
《新长征》2007,(7)
构建和谐社会,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实现种种和谐目标的过程中,必须以实现国家与公民关系的和谐为基础。而对于和谐,国家与公民都有着共同的要求。执政者需要保持社会和谐以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公民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空间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发展和完善。在现代社会里,崇尚自由、民主的国家,总是充分考虑到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互动,给民众以充分的权利和地  相似文献   

15.
《支部生活》2004,(9):37-37
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并侵犯他人权利,是近年来检察机关重点打击的犯罪行为,一些犯罪分子因此而落人法网,受到严惩。  相似文献   

16.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恪守的政治立场。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7.
王贵明  邱光政 《探索》2005,23(5):90-95
马克思的自由个性学说形成于对西方自由主义理论的批判与扬弃的基础上,它强调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权利。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是马克思在科学剖析资本主义和总结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的基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共产主义所有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恪守的政治立场.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9.
方励之去年对一些青年学生说,每个人生下来都有生存的权利,包括思想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婚姻的权利等等,因而上大学是享受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谈不上党和国家给了我们好不容易的机会,更谈不上感谢党和国家给了这个机会。接着,他谈到了“自由”、“平等”、“博爱”,谈到了“民主就是承认每个人应有的权利”。应该怎样认识他的这番言论呢?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思想内在地要求在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的取向上要依靠人、尊重人、爱护人,并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的,但其理论与实践的统摄前提在于"人的解放"的实现。以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为基点,通过对全球化背景下人的解放问题的关注与回应以及对当代中国在人的生存与解放问题上的困境与转向进行梳理,可以实现对以人为本思想提出背景的另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