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大陆农耕文化的传统思维习惯出发,人们通常会认为海南是大陆的一部分,不过被海峡隔开。我们特别强调海南与大陆的联系,强调海南文化与大陆血脉相连的一面,这当然没有错。我们通常有个心结,就是特别反感大陆的某些狂夫妄人,说海南是没有文化的蛮荒之地。证明我们不蛮荒的证据,自然是从汉代以来的移民开发,是自唐宋以来的文化传播和海南自身的文化成就。无论如何,衡量海南文化的标准,很久以来都是比较单一的大陆标准.  相似文献   

2.
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存在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自发的存在,一种是自觉的存在。企业文化的形态和现象是有企业就有的,只要企业一经诞生,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就会形成经营思想、管理准则、与客户处理关系时的一些基本原则等等,这些内容就是企业的文化形态。而企业文化的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才产生的。同仁堂340多年发展到现在,不能说同仁堂80年代以后才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形态和现象的存在是客观的。不同的企业文化有自发、自觉之分,有优质、劣质之分,就是没有有无之分。如果你认识不到企业文化有自发存在的一面,它的危害是什么呢?你就不会自觉地去审视你的企业文化,就不会科学地对现有的文化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从而提炼新的文化。有些企业家,当他说本单位没有文化的时候,就说明它的文化是一种粗放的、自在的、自发状态,这是很危险的。所以我们讲,不管你承认不承认,  相似文献   

3.
2014年3月3日《长江商报》刊发乾羽的文章,文章提出韩剧之热,显而易见。面对此种情况一些以传统文化为荣的国人当然会五味杂陈。但事实上,韩剧热却与我们的文化自尊没有多大的关联。文化本来就应该是开放和竞争的,韩剧热潮在中国形成,只能说明我们的文化越来越开放,以及韩国的影视剧具有竞争力。这种热潮并不直接决定我们文化的生命力,也不会影响我们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没有文化的人类历史是无法想象的,任何民族都离不开文化;任何个体无法脱离文化,个体总是需要认同某种文化,没有文化的个体人生是不可能的。大到国家、民族,小至每一个历史时空中的个体,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文化的存在,文化环抱着人迈向自己的未来,个体通过自己的作用承担起所属文化圈的职责,并将自己所属文化发扬光大;任何文化选择并非轻松随意的,文化链条的断裂总是会带来形形色色的文化失语。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即将跨入光辉灿烂的2000年之际,又迎来了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20周年的日子。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深切地感到,如果不学习,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没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全面武装,就不可能有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更谈不上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学习、继续学习、重新学习。  相似文献   

6.
黄伟林 《当代广西》2007,(17):54-54
有人曾认为广西是穷山恶水,然而,换一种眼光,会得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广西无处不桂林”这种完全不同的结论。同样,不少人认为广西缺乏文化积淀。但是,我要说,如果我们自珍自重,就会发现,广西的历史文化并非乏善可陈。  相似文献   

7.
邓厚玲 《求索》2005,(8):126-127
全球化是人类交往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展开,而人是一种文化性存在,故全球化本质上是文化的全球化。回顾几百年的全球化历史,我们可以大致看出文化哲学观从文化进化论到文化相对主义的演化轨迹。如果单就学理而言,还存在试图调和两者矛盾的第三种文化哲学观:文化进步主义。但三种文化哲学观都各有其缺陷,如果用新文化进化论则可克服其不足。  相似文献   

8.
汤丽芳 《传承》2014,(8):58-59
马克思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和系统的哲学体系,也没有专门的章节讨论文化。但如果我们从文化的本质入手,观照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批判维度,我们就会发现,马克思的著作就是一部实践的、批判的文化哲学。当世界遁入虚无否定的后现代文化旋涡中,重新在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中寻找文化的批判精神,使文化真正成为人之为主体的内在体验与外在印证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正>在清华百年校庆之际,胡锦涛总书记专门提到<欠了创新。我常常想,如果没有锦涛书记的提倡,我们是否会认真讨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否会让大学回归自然,成为一个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源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和包容百家的氛围,现在我们大学的体制允不允许有这样一个氛围?我们怎么样教育学生,我们教给学生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10.
文化的良心     
文化这个东西,有没有良心?有识者明确地说:文化有良心。文化的良心,其实就是社会的良知。文化缺失良心,流淌在人们身体的血没有文化成分,哪会有道德的醒悟?如果是这样,社会就会世风日下,人们的道德就会滑坡,是非黑白就会颠倒,那将是非常可怕的。  相似文献   

11.
袁华明 《观察与思考》2006,(21):62-63,65-67
壶镇的魅力不仅源于她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更在于她所展现出来的实力。当然,最让壶镇人感到骄傲的是壶镇的工业化水平,在一个镇上,集中了带锯床、缝纫机、工刃具、棉纺织、建材五金等五大支柱产业,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用和工业特种缝纫机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带锯床生产基地”、“江南工刃具集散地”和“浙江省机床工具品牌商标基地”。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成长与社会公德的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果我们想要一个孩子真正地热爱父母,我们必须帮助他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成人;否则他无法真正排除心中对父母的怀疑和拒绝,还可能臣服于权力和金钱,成为真正的“逆子”。 ▲如果我们希望青少年真正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我们必须让他们有能力认识和反省自己的文化;否则他们无法克服偏激的民族主义情绪,或者反之进入虚无主义状态。 ▲如果我们希望中国走向世界,我们必须让青少年学会保持自己理性的文化身份,并带着他们进入其他文化的社会生活,在相互的了解和尊重过程中,认识国际社会规则的存在和必然。 从儿童本性到有成…  相似文献   

13.
活着的民俗活动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根本 在多年的调研中,我深切感到,要保护和传承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关键的一条,是首先要保证这些文化艺术有好的赖以生长发育的土壤和环境,即“文化生境”。要保护好民俗这块土壤,必须让民众从民俗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愉悦、快乐和乡情亲情,让他们在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活动中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情致和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如果有了这一点,各种乡土艺术、民间信仰等,都会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在很多人心中,知识等于文化已成为一种固定思维。然而,往深处想,知识与文化其实真不是一回事。现实生活中高学历的人做出低素质的事情,己不是新鲜事了。当然,也有知识不多文化充裕的高尚者,他们没有很高的学历,但他们表现出的文化精神却很高尚。厘清知识与文化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升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5.
高峰岗 《春秋》2012,(3):47-51
我们正在进行着现代化的历程,我们的国家、社会日新月异.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这历史与现代、发展与继承的交叉路口,我们不能不提及一个充满魅力而又让人感到沉重的话题——传统文化。如何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传承古代文明?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好的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如何既对得起子孙又无愧于祖先?需要我们认真的思...  相似文献   

16.
那时候没有“外交官”这个词,那时候如果你爸是熟食店卖肉的,别人会觉得很厉害。我父亲可能拥有的是知识和文化,但在那个年代知识和文化不算什么。而且我父亲也羞于拿知识和文化跟我交流。他一生都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小时候,觉得我的父亲没有别人的父亲那么强大,那么能给我带来快乐。因为总看见别人的爸爸把孩子举过头顶,哈哈笑着,拿胡子扎他。我从来没有,那时候会觉得失望。再大一些,男孩会到反叛期,会调皮,很多父亲会教训他们的儿子,甚至于暴打。可是那个时候我爸一声不吭,于是我特得意:哈哈,我爸才是真正想要的那一个。  相似文献   

17.
虽然现在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道德底线崩溃现象的报道,人们普遍感到中国社会道德一片迷茫,不过,情况未必那么悲观。媒体报道的特点是往往会比较突出某一些现象,当然用意是好的,会引起关注,但是如果把媒体上比较凸显的一些例子夸大,好像中国社会人人都已经没有道德,大概没有那么严重。我认为,中国基本的道德基础还是有的。  相似文献   

18.
舒惠国  孙家驹 《小康》2011,(12):120-121
在人均收入进入中等收入水平的社会,文化需要有一个去魅和复魅的过程。没有去魅,历史文化就成了越背越重的包袱;没有复魅,人类就难以去接近真理的全貌一个社会在人均收入进入中等收入水平之后,对健康和文化的需求会趋强,这时的文化产业和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物质消费品产业成长空间会日益增大,但这类产业的健康成长,需要有一个文化的去魅和复魅过程。  相似文献   

19.
<正> 婴儿正笑逐颜开,我们若递给一面镜子,当他看清镜中的自己时,笑容可能倏地没了:如果我们坚持让他看,不久惊异也消失了,他可能会索然弃镜,甚至哇哇大哭起来。尽管告诉镜中的就是他,他仍莫明其妙,潜意识里存在着畏惧。他把镜像当成真实的存在了。如果承认镜像,会让他感到自我剥离。一些落后的游牧民族,照镜子拍照片之类,属于被禁之列,据说怕被“摄走了魂”。在刚照镜子时,人的思维没有充分判断前,在瞬间思维定势的作用下,往往会误认为眼前的像是真实的存在。两个自我同时并存,这让人  相似文献   

20.
社会道德如果没有信仰的支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仰可以为道德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当然,对道德的高扬,也可以让相关道德原则在人们的心目中升华为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