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人民法院制作的裁判文书普遍存在内容守旧、事实证据方面论述粗略、判决理由缺乏说服力等缺憾。根据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精神,必须对裁判文书的制作实行改革,制定统一、规范的裁判文书新模式;加强对事实和证据的分析和论证;加大裁判文书中法理分析的力度,发挥裁判文书的功能,实现诉讼的最高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事不再理”应成为民诉法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事不再理”是许多国家公认的一项民事诉讼原则,它起源于罗马法。并通过“诉权消耗”理论及“裁判权消耗”理论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其理论架构。一般认为.“一事不再理”是指裁判机构已作出生效裁判的同一纠纷.当事人不能再提请裁判机构重新裁判,裁判机构亦不能再行受理当事人的申请而重新裁判。依照“一事不再理”原则,裁判生效后,针对同一纠纷,当事人的诉权已用尽.裁判机构的裁判权亦消耗完毕。“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确立,有助于维护生效裁判的权威。建立稳定的社会生活关系,也符合民事诉讼两大基本价值目标——公正和效率。  相似文献   

3.
徐黎明 《理论月刊》2010,(2):111-113
不同的民事诉讼的目的决定了不同的诉讼观,不同的诉讼观又决定了不同的裁判构造。从法律与诉讼的逻辑先后关系来看,可以归纳为事实出发型与规范出发型诉讼。这两种诉讼思维又对应了不同的裁判逻辑推理的过程与构造。事实出发型诉讼的裁判构造是事实-规范-事实;规范出发型诉讼的裁判构造是规范一事实。坚持依法裁判必然坚持规范出发型诉讼,认可权利先于诉讼.在诉讼制度的目的上就会选择权利保护说。我国当前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的实质就是裁判方式的改革,裁判方式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裁判构造体系的改革,而裁判构造体系受诉讼观的影响,诉讼观又是由民事诉讼目的决定的,因而选择正确的民事诉讼目的。构建合理的裁判构造就是我国民事审判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看羽毛球苏迪曼杯决赛,那位高高在上、神色严峻的白发夫人裁判,只要她一挥手,再彪悍的运动员也必须乖乖地到她跟前,俯首聆听训诫,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见到这位裁判,以前在看足球、篮球比赛时的一个古怪想法又闪现出来,为什么没有裁判出来对比赛队员的技战术进行评论?照理说他们是看得最清楚最仔细也是最明白的人。可是,从来没有裁判出来对比赛进行评价。我甚至想过如果召开一个裁判的座谈会,对比赛以及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做一些点评,那肯定是十分有意思的。  相似文献   

5.
足球强国如何处置“假球”“黑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观察员制度为保证比赛中裁判执法的公正,巴西足协设立了比赛观察员制度。每场比赛,足协都要派一名观察员,其职责是监督裁判的工作,看裁判是否按照比赛规则客观公正地执法。比赛结束后,观察员要起草书面报告,就比赛中裁判的执法情况向足协汇报。一旦发现异常情况,他可向足协甚至向体育法庭提出起诉,控告裁判的不正确做法。裁判同观察员在比赛前不准见面,足协也对此保密,因此裁判并不知道谁是本场比赛的观察员,在执法时也不敢有丝毫偏差。观察员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裁判廉洁公正地执法。设立足球法庭公正裁决巴西足球界的体…  相似文献   

6.
徐娟 《人民政坛》2014,(2):42-43
在2013年底召开的全国法院司法公开工作推进会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启动了中国裁判文书网和各高级人民法院裁判文书平台联通按钮,标志着中国裁判文书网正式与31个省市区高院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院的裁判文书实现联网。  相似文献   

7.
根据现代法治的理念要求.司法程序的公开化不仅要将判决公开进行。而且还要求判决理由也必须公开化。说理不充分、论证不严密的判决不但难以求得诉讼各方在心理上对判决结果的认同,也不利于社会对判决的监督,易产生“暗箱操作”的弊端。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加快裁判文书的改革步伐,对判决书的制作提出较高的要求,“增强判决的说理性”,“公开裁判理由”.“使裁判文书成为向社会公众展示司法公正形象的载体,进行法制教育生动教材”。笔者认为与目前倡导的裁判文书上网不同.裁判文书公开应当更上层楼:裁判文书的说理除了应对具备充实化之外还应对具备人民性即:说理的通俗化、创新化、情理化。  相似文献   

8.
裁判文书是记载人民法院审理过程和裁判结果的法律文书,是诉讼活动结果的载体,也是人民法院确定和分配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的唯一凭证。一份结构完整、要素齐全、逻辑严谨的裁判文书,既是当事人享有权利和负担义务的凭证,也是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活动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吴春雷  张文婧 《前沿》2013,(1):14-18
价值判断存在于立法过程与司法裁判中。立法上的价值判断是权利义务设定的基础和方向,司法裁判中的价值判断是补充和延伸。司法裁判中的价值判断很大程度上包含对立法上的价值判断的认同与选择,需要与法律中的价值和精神相一致,因而具有一定客观性。司法裁判的过程即司法三段论构建的过程,其大前提裁判规则和小前提案件事实的构建都离不开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在司法三段论运用或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江南 《今日广西》2008,(6):46-47
公正执法 赢得赞誉 1936年,德国柏林第十一届奥运会首次展开男子篮球比赛。吹哨执法决赛的有一位是来自中国的裁判——时任浙江大学体育部主任的舒鸿。舒鸿以其“心明眼快,裁判公正”,吸引和折服了国际体育界的目光。舒鸿,成为奥运史上首位中国裁判。  相似文献   

11.
《民主与法制》2013,(23):26-27
《最高人民法院裁判文书上网公布暂行办法》已审议通过并生效实施。该办法要求,除法律有特殊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书将全部在最高人民法院政务网站的中国裁判文书网予以公布(7月4日《法制日报》)。  相似文献   

12.
法官良知是司法公正的原动力。在司法裁判这一双重认知系统中,法官良知是道德美德的表征,是职业伦理的内化,还是司法裁判的终极依据。将法官良知界定为兼具主客观因素的“主观良心”不会有损司法裁判的客观性。准确把握法官良知的主观性特征,可以在过程、结果两个层面保证裁判客观公正。法律文本的天生缺陷需要法官修补,修补效果取决于法律底线(合法性)与法官良知的共同作用。对法官良知的养成而言,奖励与惩戒有效但有限,还需要在道德提醒、义利平衡、认知负荷、团队合作等事项上作出调整。  相似文献   

13.
法的滞后性易导致司法在面临“无法可依”境况时出现“同案异判”的结果。司法机关主要通过完善“类案检索”机制统一司法适用以缓和规范与事实之间的张力,然而判例的非法律渊源地位决定了“类案检索”机制的局限性。为实现类案统一裁判,应当探索一条司法裁判上升到立法规范进而指导审判的路径。面对司法与立法之间的鸿沟,在法院、法官二元结构下,实现从裁判到规范、从实体到程序两方面,都有一定的探索和经验。架构于理论正当与制度可能的基础之上,在实体、程序两方面突破及立法权下放的背景下,通过厘清立法中司法输入的理性边界,畅通立法对司法裁判的甄别、吸收机制,在理性的边界内实现从司法裁判到立法规范的升华。  相似文献   

14.
许身健 《求索》2022,(2):165-175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作为两套评价标准,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在于着眼点不同,一个更多在法体系内展开评价,另一个则是超越法体系的判断。联系在于社会效果的判断并不是一种任意的非法律性判断,它仍然要建立在法律效果评价基础上,亦即要以司法裁判的“实体裁判质量”作为参照基础。构筑于“法律效果”基石上的司法裁判在回应社会期盼时“力有不逮”,这已凸显于司法改革进程中诸多方面。实体法规范结构中的事实与规范的绝对分离,及该结构对诉讼目的之影响,导致了诉讼与纠纷之间内存的张力具有内在恒定性。“从规范出发型”的司法裁判方式可以从“以事实出发”的司法裁判方式中获得有益借鉴,进而提升和实现司法裁判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5.
枉法裁判罪     
枉法裁判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司法工作人员。其主观方面是故意。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司法机关工作秩序。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行为。违背事实指违背已查明的案情事实。枉法裁判指违背法律规定故意作错误的裁断判决。《刑法》第399条第2款规定:“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相似文献   

16.
王烨捷 《中国人大》2009,(13):22-22
河南高院实行裁判文书公开上网制度,就是要让广大的当事人和人民群众都能够了解整个裁判的过程和结果,受到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在接受记者访谈时这样表示。  相似文献   

17.
枉法裁判罪的主体只能限于对具体案件负有审判职责的审判人员及主管人员,其他人员参与枉法裁判行为的只能成立共犯且不能成为共同实行犯:合议庭成员明知却放任其他成员实现枉法裁判的应认定为本罪的共犯;上级人员强令枉法裁判需根据其是否具有主体身份进行认定;对于审判人员受贿而枉法裁判的应根据部分犯罪共同说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8.
《新东方》2015,(4)
强化裁判文书说理可以起到预防法官恣意,避免司法擅断,实现司法公正,促进社会法治。而目前裁判文书存在着断言式说理、说理模式化、说理不当等现象,严重影响裁判文书功能的发挥。应当通过建立健全裁判文书说理性的制度、进行法官选拔制度改革、落实裁判文书公开机制等举措来强化裁判文书说理。  相似文献   

19.
从今年7月1日起,上海法院的判决书和裁定书正文后面,都列出了案件裁判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此举旨在最大程度地提高法院裁判的公信力和说服力,使当事人更加直观地理解裁判理由和法律依据,官司不论输赢,都能够明明白白。  相似文献   

20.
蔡宏图 《求索》2013,(12):198-200
本文通过对侦查行为可诉性原理的阐释,进而论证了外国侦查行为之程序性裁判机制的范围、程序、制裁方式等。就范围而言,针对所有的侦查行为都应适用;就程序而言。包括司法审查与授权程序、司法救济程序;就制裁方式而言,包括诉讼行为无效、非法证据排除、终止诉讼等三方面。最后提出建构我国侦查行为之程序性裁判机制的初步设想.亦包括我国侦查行为之程序性裁判机制的范围和程序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