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性合租”,作为一种新的居住方式,近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悄然风行。在一个男女授受不亲延续了几千年的国度里,这究竟是对传统的一种叛逆,还是生活方式多样化的必然?究竟是一种新的同居形式的变形,还是一种超越于性别特征的社会交往。对此种种,众说纷纭。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男女之间的个人交往,在现代社会的自由空间里,已转化为私域的个人选择。据新浪网上一项对18——5岁之间居民的调查显示,82.7%的人表示可以理解或无所谓,仅有18.4%的人认为“简直是胡闹”。这表明社会的宽容度在日益提高,人们对此现象表现出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当代青年婚姻家庭的非道德现象 ,分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探讨了治理非道德现象的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3.
颜茵 《人民论坛》2024,(4):97-99
作为一种新的阅读形态,指尖阅读正成为青年阅读的普遍现象,它以各种数字化平台或移动终端为载体,以数字化形式获取信息或传递认知。指尖阅读开启了全新的阅读模式,它在为青年获取信息提供更多可能与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理性引导青年积极阅读,避免指尖阅读对青年的消极影响,最大限度地利用指尖阅读的各种积极因素来实现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目标,使其从阅读中获得系统认知、提升自我,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4.
仅仅在两三年前,在众多学生家长的眼睛里,送子女出国留学还足一件无法想象的事,原因就在于学生去国外求学,必须通过难度甚高的“托福”考试。随着近两年号“雅思”热的又一股浪潮席卷社会以及大、中学校园,想依靠自己外语实力出国留学的年轻学子们,虽然又多了一条出国求学的途径,但如若想通过号试获得高分而被国外著名院校看中从而出国留学,依然难度不小。  相似文献   

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都市里青年的异性交往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第四类情感的出现和流行是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它的出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情感的大讨论.本文首先从人际交往视角分析了第四类情感是现代社会中一种新的异性交往模式,它满足了现代青年对情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接着从社会角色的视角分析了第四类情感的易感人群;最后分析了第四类情感的影响一方面第四类情感对人们的恋爱、婚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作用,但另一方面第四类情感对人们释放工作压力、缓解家庭矛盾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青年与服饰现象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青年影响服饰潮流的着眼点出发,认为青年不仅是服饰流行的追随者和创造者,而且是服饰文化的建设者和推动者。进而从服饰现象对青年心理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服饰上的“哈韩”、“哈日”及“动漫”现象等,与青年的崇洋心理、西化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对此提出了对策分析。本文认为,要把服饰文化作为青年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要大力提倡传统文化和本土艺术,发展健康有益、充满活力的青年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7.
端正婚恋动机、理性选择婚姻方式、回归婚姻的本质是裸婚的应然之义。裸婚作为当代青年的婚姻新形态,是社会现实与青年主体能力相互作用的产物。社会、家庭、学校以及青年自身,应正确认识和积极应对裸婚现象,优化青年的婚姻质量与生活品质,促进青年健康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青年“微博文化”现象的心理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根据需要层次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往及信息传递等相关理论,结合青年心理发展特征对当前青年群体中的微博文化盛行的原因以及微博文化对青年个性心理的发展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青年微博文化健康发展的心理学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今天的都市里,租房子住已是司空见惯了。一份对近4000名单身白领的问卷结果显示,95%的白领喜欢与人合租,其中超过85%的受访者表示,可以有选择地接受与异性合租。异性合租这一新的租房结构也应运而生。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都市的夜晚灯火辉煌,“异性合租”作为一种时尚正在蔓延。不谈恋爱,不谈性,同一个屋檐下演绎的是两个不同人的心路,所谓的“新同居时代”,就“新”在这份陌生、信任和温暖。与爱情无关刘荣大学毕业两年多,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现在跟他同屋的是个在旅行社工作的女孩:我住的这房子每月1500元,我自己…  相似文献   

10.
王玉香 《人民论坛》2022,(15):72-75
极简生活观念不是简单地排斥物质与消费,而是追求内在精神世界的自由与充盈,往往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其涵盖物品极简、人际极简、数字极简、表达极简、信息极简、欲望极简等内容,日益成为部分青年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准则。青年极简生活具有鲜明的青春情结,我们可以将极简生活看作青年对消费主义的反思与对抗,是一种关注、认知、接纳自我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当代青年网络生活的极化现象从生发的活动场域、所运用的具体的网络特性及其产生的包含对立的二重性结果看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并有着各自独特的形成机理,但从作为网络行为主体的青年人特质以及网络的“双刃剑”特性看也存在着总体上的深层根源。就前者而言:青年人的网络场域化既使青年人的活动空间得以拓展,也时常引发青年人的认同困境;青年人的网络猎奇心既促发青年人的变革创新,也时常导致青年人的出格越轨;青年人的网络交互性既带给青年人更多的外在欢腾,也时常彰显青年人内心的孤独;青年人的网络理想性既激发青年人的正义觉悟,也时常带来青年人的情感偏执;青年人的网络亲和性既推动技术应用,也时常带来青年人的身心异化;青年人的网络娱乐化既带来青年人的正当享乐,也时常引发青年人的恶意炒作。从后者来看:青年人心理的二重性和网络效应的两面性是当代青年网络生活极化现象生成的内外因。网络给当代青年人的生活带来的极化效应是青年人本身具有二重性的放大化呈现,扬弃极化现象从根本上看还在于型塑青年人本身。  相似文献   

12.
13.
青年反文化现象是青年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突出现象.在当前,青年反文化既有行为方式上的表现,又有政治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的表现.青年反文化现象的产生,社会、家庭、学校和青年自身都有责任.遵循青年文化发展的规律,正确引导青年文化的发展方向,关心青年的切身利益,是减少青年反文化现象出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楼宇青年是随着当代楼宇经济兴起与发展而出现的城市青年群体.这一特殊的成人群体正处于尴尬的生存境遇之中.他们内心本能地对家庭关系、人际交往、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或信息资源存在学习诉求,对此,社会(社区)、楼宇青年及成人教育三方应承担起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数字技术变革与精神消费升级催生了数字内容的生产,青年群体通过会员消费成为数字内容的主要消费群体。通过对青年群体会员消费的剖析,可以发现,青年群体会员消费具有“唯快不破”的即时性获取、“体验至上”的情感性满足、“层级差异”的可见性供给等特征。青年群体会员消费的实践逻辑,在个体层面体现为时间控制和轻歇体验,在群体层面体现为圈层区隔与自我归属,在社会层面体现为动态诱导和非会员排斥,从而在会员消费过程中给青年群体带来情感满足、圈层归属以及碎片化消费、身份焦虑的双重影响。为了避免青年的盲目消费,也为了会员经济的健康发展,应当建构会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从青年自身、网络平台和国家治理三个层面共同完善会员消费市场,引导会员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玉君 《前沿》2010,(17):29-32
近年来,青年价值观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重视,研究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在研究内容上,综合研究明显多于单项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理论研究多于实证研究;在研究对象上,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多于其他青年群体研究;在研究结论上,主要集中在青年价值观的形成、特点、变迁、评价以及青年价值观的建设问题上。本文在众多学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基本特征和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概括和总结,并对我国青年价值观的后续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孙其昂  倪秋思 《传承》2012,(23):85-85
青年精神生活出现的异化现象,归根结底是现代性这一宏大背景的影响所致。青年需要理想,青年精神生活本质上是理想主义的,这与人类永恒地追求理想生活和理想社会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以李子柒为代表的创业青年,依托互联网平台,以粉丝和流量经济为驱动,通过生活场景的微视角,向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文化,引来社会各界关注,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被称为"李子柒现象"。其背后有源自社会经济、文化、观念及群体等多方面的原因。研究这一现象及成因,对当前青年群体创新创业活动,尤其对城镇青年返乡创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隐蔽青年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年以来香港地区青少年中出现的"隐蔽青年"现象,引起了大众和传媒的广泛关注。本文从香港的"隐蔽青年"现象入手,通过分析隐蔽青年出现的原因,借以提出建议,以期对大陆的青年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张志祥 《青年探索》2005,47(4):28-30,14
生活方式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或生活理论,受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不全面、不和谐、不科学、不可持续等构成了当代青年生活方式的不谐音。为此,构建当代青年科学的生活方式要体现人文精神、符合社会要求、突出生态意识和弘扬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