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孝泉 《时事报告》2012,(11):63-65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至今巳将近三年,这场危机持续发酵危及整个欧洲。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债务危机,欧盟各国不断努力采取应对措施,特别是今年年初以来欧盟接连出手推出标本兼治的改革规划,对提振国际金融市场的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经受严峻考验的欧盟各国达成共识:继续推进欧洲一体化是欧盟化解危机和继续前进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2.
张艾 《群众》2011,(6):35-36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并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阶段”。这一阶段使得作为全球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其每一微小变化趋势都对宏观经济走向产生深远影响。如何应对“后危机阶段”经济发展新形势、新挑战,迎接新的增长周期?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3.
强调“中国模式”可能误导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尚全 《人民论坛》2012,(19):66-67
不能把应对危机的政府行政主导的政策措施,用"中国模式"加以固定下来。政府政策的重点在于撬动市场,而不是代替市场不能把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用"中国模式"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4.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湘岳 《求索》2008,(6):21-22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简称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危机所造成的影响已引起各国政府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在剖析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原因的基础上,就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启示作了较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信息纵横     
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作由国家分配,所以不大会产生职业危机感。但市场经济条件下却大不一样,人们在能够自由选择职业、岗位的同时,也会有失业或对职业不满意的时候,即遇到职业危机。职业危机可能因人、时间、环境而异,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以下四个时段最可能产生职业危机。 第一时段:定位危机。定位危机发生在刚从学校毕业时。大多数毕业生面对眼花缭乱的职业和岗位,在感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同时,也会迷失方向,不知道如何选择。发生定位危机的毕业生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过于自卑,二是自视甚高。由于初涉人才市场,没有市场求职经验,在市场上碰了几次  相似文献   

6.
李妍 《青年论坛》2009,(3):126-127
由于利率上升和房价下跌引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了全球经济的剧烈波动。美国次贷危机为中国房贷市场敲响了警钟,必须高度关注和严格防范我国信贷市场的潜在风险,促进我国房贷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建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要以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为出发点。传统社会是小型封闭简单的社会,人格信用与之相适应;现代社会是大型开放复杂的社会,抽象信用与之相耦合。市场经济取代了传统信用赖以建立和存续的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但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信用,由此带来了信用危机。信用危机的实质在于,信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为了一种特殊商品,但是这种信用商品由于市场机制尚不健全而难以得到准确的市场定价,导致了信用市场的混乱并最终引发了信用危机。这一危机只能依靠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逐步积累过程中得到清除。  相似文献   

8.
国际金融危机转化为主权债务危机,实际上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救助过程中,用政府信用替代银行信用、银行去杠杆化与公共部门杠杆化的必然结果。国际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都与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密不可分。国际信用评级体系难辞其咎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在全球信用资源配置、金融定价权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话语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本应该  相似文献   

9.
美国次贷危机的演进历程与根源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表面上是流动性造成的,但实质则根源于美国居民借助金融创新维系其"透支消费"模式的非持续性。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次贷衍生证券的设计缺陷与监管失当、金融机构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和以在险价值(Value at Risk,VAR)为基础的资产管理模式,加剧了风险在全球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恶性传导,最终因金融系统过度"顺周期性"引发信用链断裂,使信用风险迅速蔓延至实体经济。次贷危机并未超越马克思危机理论对历次经济危机的逻辑归纳,本质上仍可定性为严重生产过剩的必然后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领域出现了严重的"信用危机"。信用欠缺问题广泛存在于经济生活之中,不仅使市场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使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滑坡"。在法治社会背景之下,"信用危机"已经远远超出了伦理道德的范畴,它更多反映的是市场规则和法律制度对市场主体行为约束的无力。因此,重建市场信用的关键在于市场规则和法律制度的建设,包括完善信息传播机制、信用法律体系以及产权制度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企业通过生产、销售、广告、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对外部环境施加影响,而外部环境及其变化则对企业的各项活动也起着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通过不断地为企业提供市场机遇或制造市场威胁的方式体现出来。这些机遇或威胁,有的能使企业获得较快或较大的发展;有的则会让企业或快或慢地陷入困境,甚至置于死地。危机经常成为企业的一个转折点,企业若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危机,力挽狂澜,变被动为主动,变危机为转机,也将会给企业的发展创造机会。企业无论大小,都需要进行严密的危机管理。当危机发生或已经发生时,对管理者来说,如何面对是十分重要的。要设尽一切方法,把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并使之尽快地摆脱困境和走出危机。世界各大历史悠久的公司都有很多类似的经历和值得我们学习的处理危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艺术品市场征信体系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危机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首要障碍,建立艺术品市场征信体系是恢复中国艺术品市场信心的重要途径。分析了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征信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艺术品市场征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监守自盗》是一部对次贷危机成因、发展和破灭的过程作了非常完整诠释的纪录片。结合危机爆发的背景与成因,通过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和他们各自缺陷及双方博弈分析可知,转型期中国政府需要加强与市场的有效结合,做好市场秩序的监督者和维护者,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内部治理,实现政府角色的合理归位。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将新自由主义作为危机根源的认识在国内外有着相当广泛的市场。但学界关于新自由主义危机根源论,过分夸大了政府在市场经济当中的作用,即过分夸大金融监管政策在危机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过分夸大政府政策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负面影响进而对于危机发生的作用,反而将其误为凯恩斯主义。学界提出的新自由主义危机根源论的实质,是将危机的发生仅仅归因为政府政策的作用,回避对资本主义制度造成深度停滞趋势的反思。事实上,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应当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政府政策共同作用的角度进行理解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评述由头蔓延近一年的欧债危机出现加深趋势,欧元区政府债务危机从希腊等小国蔓延到号称欧元区第三和第四大经济体的意大利和西班牙,国际资本市场转为资本和黄金市场双双坐过山车,由此产生的多米诺效应令国际资本市场一蹶不振。身为欧盟老大的法国与德国的分歧已经撼动了整个欧盟。IMF提出的紧缩法案更激起了为债务危机买  相似文献   

16.
浅论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管理预警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发清 《理论月刊》2005,(2):162-16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出现,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和市场环境的复杂化,企业人力资源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设计科学的人力资源预警指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管理预警系统,对于避免或减少人力资源危机发生的可能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陈凤英 《小康》2014,(6):21-21
事实上,量化宽松无论进还是退,对新兴经济体都是无法避免的重大冲击。不过,自美联储宣布退出量化宽松以来,全球市场已做调整,新兴市场较好抵御了第一波资本外流冲击,全面爆发新兴市场危机可能性小。2014年新兴市场面临的冲击或可控。  相似文献   

18.
加入WTO,经济全球化步伐越来越快,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中面临的危机更大。正确认识和应对危机,就成为民营企业发展中带根本性的战略问题,本文分析了民企所面临的几个主要危机,并给出了应对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彭按理 《中国发展》2009,9(4):34-37
2007年以来,源于美国次贷市场的金融危机迅速深化和蔓延,造成欧美大批金融机构严重亏损,一些欧美的商业银行和国际投资银行因流动性问题已经或即将面临倒闭风险,而资产价格泡沫破灭是导致这场银行业流动性危机的根源。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对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该文从资产市场价格波动的角度来进行探讨,加强对中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20.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们要主动利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倒逼机制,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后危机时期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发展低碳经济是个突破口。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明确低碳经济概念,澄清认识上的疑虑和误解,着力做好宏观引导、低碳产业、市场培育、技术支撑、国际合作等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