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房屋商品化改革和单位体制的解体,激发了产权意识以及共同利益的诉求,业主需要借助一定的社区自组织来满足自身需求,业主委员会应运而生。当前,我国业主委员会必须处理与社区主要治理主体之间的三个关系,但是由于现存的三大焦点问题,业主委员会的运行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本文在客观分析当前社区业主委员会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城市业主委员会治理的变迁方向,提出合作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城市社区业主委员会治理模式的选择及其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
城市社区治理是实现和谐社区的基本途径。如何搞好社区治理,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深入发展,社区治理主体也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社区业主是构成社区的基本元素,在社区治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当今的业主与以往的居民并不相同,对他们的管理、组织等遇到了新问题。所以应根据新情况,给社区业主一个合理的角色定位并使业主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社区治理。  相似文献   

3.
论社区警务与社区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和丰富多样的社会需要,政府作为惟一的治理主体显然难以适应,公共权力资源的配置应适当向社会和社区转移。社区警务战略推动了多元治理主体的出现,这使得社区内的各种团体、组织和个人成为社区警务更为广泛的力量。对社区警务而言,在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合作型治理结构下,政府仍在整个网络内居于主导地位,但在政府权威和社会自治团体分享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公共权力时,必须重视相互之间的合作,各治理主体要通过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机制来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最终实现社区警务的各项目标。  相似文献   

4.
国际化社区公众参与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化社区公众参与机制和组织形式的创新,意味着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以及社区这一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本质性规定的回归。当前国际化社区建设的顺利推进与否,最终取决于社区参与机制的制度化与政府治理体制的转变。为此,必须加大制度创新力度,通过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破除体制障碍不断推进国际化社区治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茹婧 《长白学刊》2024,(1):122-134
城乡结合部社区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过渡形态,其“亦城亦乡”的混合形态为城乡社区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社区发展治理与生态治理的有机融合,进而推动我国新型城市化高质量发展,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议题。本研究以成都市公园社区示范点为例,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空间理论为视角,以“空间断裂—空间修复—空间适配”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空间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相“切割”引发了城乡结合部社区的“新陈代谢断裂”;通过空间修复与空间营造,城乡结合部社区实现了从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分类而治转向空间适配的绿色融合式治理。“绿色融合式治理”是一种以“绿色”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社区治理创新机制,包含“多元主体联动”“空间尺度再造”与“空间资源融合”的内在机理,不仅拓展和丰富了社区治理的理论维度,更生动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于西方现代化的超越。“绿色融合式治理”不仅是中国城乡社区治理的机制创新,也可为世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进一步推进全球生态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党和政府是社区建设的主导力量,居民自治是社区建设的主体,业主委员会是社区自治的重要组织形式,各类中介组织和非营利机构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合力构建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结构。  相似文献   

7.
<正>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建设是从管理走向治理的必然要求,是一种全新的决策和治理机制。我主要结合杭州市上城区的实践来探讨多元主体如何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确定公众参与意识培育的重点与模式。一是确定培育重点。习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因此,公众参与意识培育的重点应该放在社区。具体的说,是将社区作为一个开放的治理平台,通过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来培养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调动社会各个主  相似文献   

8.
当前,国家强调要加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治理重心落实到城乡社区治理上。在此背景下,L社区试行“五社联动”社区治理模式,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文章以湖北省荆州市L社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五社联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并从中提炼实践经验,分析“五社联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问题逐一提出解决策略,促进“五社联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汪海玲 《人民论坛》2020,(10):102-103
新型城镇化社区治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领域,是重构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关键路径,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面对新型城镇化社区治理中的结构困境、服务难题、秩序危机、测度问题,迫切需要优化社区治理结构要素,强化服务能力,修复秩序体制,健全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0.
社区建设的目标导向是构建多元的协同治理模式.社区多元治理主体的分工与合作,使社区党组织在社区中处理事务所需要的资源从单一的组织资源发展到需要通过调动组织资源、社会资本、经济资源以及政策资源等才能得以实现,这就要求社区党组织必须找准角色,明确定位,在实际工作上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本文从社区治理的含义及基本形态、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定位、正确处理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多元治理主体的关系三个方面,对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魏娜 《中国民政》2015,(3):22-23
<正>一、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类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城乡社区逐渐形成了传统农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三种形态。这三类社区在人口密度、人群组合特点、居住形态、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结构、社会交往基础、社会流动、治理结构、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社区民众对公共服务的诉求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社区治理也呈现出不同的类型。较典型类型主要有三种:行政型社区—政府主导型  相似文献   

12.
智慧党建赋能社区治理,是推进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有力举措。智慧党建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协同社区、街道办等基层组织,统筹优化各类治理资源,打通各级党组织间的沟通渠道,实现党建、社区治理与服务群众有机统一。做好新时代社区智慧党建工作,首先要推进网络平台信息融合与共享,注重治理数据挖掘与监测;其次应全面落实社区党员干部治理主体责任;最后需注重密切社区群众之间的联系,增进各主体间的交互性。  相似文献   

13.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环节,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工程。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创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台湾社区发展政策尤其是社区营造经验值得借鉴。自1965年台湾正式实施社区发展政策以来,在50年的演进过程中,台湾地区的社区发展政策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调整和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社区总体营造计划"、"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和"健康社区六星计划"为标志的台湾社区总体营造运动,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为出发点,以社区公民再造为主体,以社区文化再造为先导,实现社区的功能整合和结构整合,有效带动了城乡社区的协调发展,对于推动大陆城乡社区建设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国春 《求索》2013,(11):253-255
囿于政府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高成本与低效率,社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需要多元化的供给及参与主体,从而实现城市社区的协同治理。城市社区中,多种主体组织不断涌现,数量众多的社区民间组织具有使用资源少、适应环境能力强等特点,它与其他社区组织协同为社区提供更丰富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推动了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有利于社区善治的实现。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20个社区110个民间组织的抽样调查,从微观社区治理理论视角出发,研究民间组织协同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及对社区治理绩效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陈世香  王崇峰 《理论月刊》2022,(11):103-110
城市社区治理研究中引入历史制度主义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其制度变迁的基本脉络、内在逻辑及存在的问题。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大体经历了一元社区管控体制、一元多核管理体制和共同体社会治理体制三个阶段,其变迁的主要逻辑是从“管”到“治”、从“粗”到“细”。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社区治理权力失衡以及社区关系松散化。未来城市社区治理制度优化的主要方向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技术加持,实现精细化、数字化治理,构建智慧城市;另一方面,赋权增能,社区治理各主体间需要权责均衡,构建新型社区结构。  相似文献   

16.
社区区别性治理是在现代化背景下,同一社区中居委会等主要治理主体针对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所表现出的在治理态度、治理过程、治理内容和治理效果等四个方面的不同和差异,最终加大了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的区隔,降低了社区满意度,阻碍了社区共同体建设的一种过渡性的治理方式。它既是传统管理与现代治理交织的产物,也是社区治理理念滞后、户籍制度藩篱和城乡二元结构固化的结果,必须从转变社区治理理念、推进系统性户籍制度改革和弱化社区内部结构边界三方面跨越社区区别性治理,最终达到社区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社区是城市基层治理的重心,物业管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关涉到政府、社会与市场三方的互动关系。为了解决传统社区治理在激发公众参与、促进政府回应方面的不足,本研究基于政务热线大数据探索数字化社区治理模式的实现路径,通过政务热线采集北京市社区物业管理的全量诉求,识别物业管理问题的时间趋势、类型特征和阶梯式的分布模式;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调研访谈和案例分析诊断社区治理的重点和难点。研究发现,城市化起步较早的核心区和中心城区,物业管理诉求集中于共有设备和公共秩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物业企业和业主组织等社区治理主体成为市民关注的重心。针对各城市发展区域之间差异化的物业管理诉求,政务热线可辅助社区治理决策的精细化和精准化,推动社区治理模式向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8.
重构城市社区--以治理理论为分析范式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运用治理理论审视和分析中国城市社区的改革与创新 ,对于拓展目前正在兴起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实现社区治理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城市社会的进程引起了社区治理的巨大变革。治理理论为此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理论指导和分析范式。观照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状 ,着手于治理主体、治理过程、治理组织体系、治理关系的转换是社区走向善治的理性取向  相似文献   

19.
社区的安全稳定与井然有序是实现城市基层社会善治的根本保障。"社区精神"作为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对当地社区公共生活的共性认知,对缓解社区治理场域中的矛盾问题、满足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种种需要,带动城市基层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景下,充分考虑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复杂环境与时代特征,有效培育社区精神的着力点在于:理论探析社区精神及其培育的概念内涵、构成要素和主要功能;现实考察社区精神培育的发展脉络、典型经验与现实困境;全面探寻以社会治理创新的方式培育社区精神的长效路径,最终提升城市基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质量与社会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才凤伟 《前沿》2014,(9):14-16
伴随当前社区自治的兴起,社区治理过程中出现了与分权预期相背离的“新行政化”倾向,并表现出潜在化、项目化、间接化和结果导向等不同以往的典型特征。究其根源,“新行政化”问题的产生与计划经济时代行政体制的遗存,政府主导性的过度转移,社区治理评估的标准缺位等因素密切相关。“新行政化”问题的存在已经对社区治理成效,社区社会组织成长以及居民社区意识的培养产生了消极影响。而通过真正转变治理理念,正确定位各参与主体的关系,协商建立治理规则,将成为超越“新行政化”问题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