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所谓"告别革命"论发表以来,在中国社会,尤其是学术理论界具有很大影响的政治思潮。学术理论界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其进行了长期的批评。最近,某杂志发表了三篇文章,试图重新阐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内涵、来龙去脉和表现,重新界定历史虚无主义。这些文章的核心观点,颠覆了人们以往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体系当作教条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来批判。这就使我们纳闷:该杂志要把矛头指向哪里?是指向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2.
舒涛 《世纪桥》2024,(1):42-44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当今社会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由以往我们所熟知的传统历史虚无主义转变成为具有“软性”特点的历史虚无主义。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和颠覆历史,冲击主流价值观,破坏舆论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因此,应认清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新的表现形式及本质,增强辨识能力,防范其危害;强化理论学习,坚持唯物史观,筑牢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防线;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3.
朱佳木 《前线》2016,(6):4-7
正重视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和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抵制、批判,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开展同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就要认真学习和切实掌握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和危害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究竟是一种什么思潮,是学术思潮还是政治思潮?我们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斗争究竟是属于什么性质的斗争,是学术性的争论还是  相似文献   

4.
汤涛 《党的文献》2020,(1):24-26
历史虚无主义是我们长期需要警惕、抵制和克服的一种错误思潮。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必须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切实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高度出发,针对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这一错误思潮的新特点、本质和危害所在,为我们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5.
窦凌 《求实》2006,(7):70-72
历史虚无主义为苏联剧变扫清了思想障碍,新自由主义的推行从根本上摧毁了苏联的经济基础,使分裂后的苏联各国经济迅速崩溃。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这两种思潮在苏联剧变中前后相继,相互弥补。中国必须警惕这两种思潮的泛起。  相似文献   

6.
<正>(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网络、微信、微博、杂志、影视中泛滥,并呈现新特征从世纪之交到现在,在思想多元化和改革开放扩大的背景下,以学术面貌为外衣,全面歪曲否定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为主要表现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于新媒体,在我国流毒甚广。至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仍然是2016年度危害巨大的错误思潮,在网络、微信、微博、杂志、影视中泛滥,并呈现新特征。  相似文献   

7.
历史虚无主义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异常活跃、值得高度警惕的错误社会思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论调的批判,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包涵坚持唯物史观,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史观本质;坚持整体性历史观,反对割裂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坚持人民史观,反对英雄史观;坚持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批判和抵制"全盘西化";坚持挖掘历史价值,反对"历史虚无论"等五个方面。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有理有力地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多元思想文化的反向冲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隐蔽性和欺骗性、部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虚化等原因,致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高校滋生并传播,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高校师生的政治认同,扭曲了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削弱了高校师生的文化自信,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对此,高校应打造校园思想文化高地,构建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网络阵地,推进高校教师加强"四史"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建设,从而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和挑战。  相似文献   

9.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它试图通过对各种方式重新解读历史,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奋斗史,从而否定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文章在梳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注起的过程、深刻解析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基础上,着重从教育者主体、大学生自身和新媒体传播等三方面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对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健康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一段时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传播手段、思想内容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具有了更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其发展动向,高度警惕其现实危害,针锋相对采取应对之策,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掌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权。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新特征传播手段网络化。自媒体时代,网络是最重要、最高效的传播媒介,网上阅读是人们最主要的阅读方式。与此同时,互联网传播  相似文献   

11.
《求是》2015,(10)
<正>最近,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其抛出的三条主线之外,在手法与论调上又有一些新的变化,就是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试图重新界定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内涵、来龙去脉,并提出"马克思主义也是历史虚无主义"、"资本主义终结历史论"、"马克思主义所阐明的历史发展规律不过是基督教的历史图式"等论调,把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历史认识体系,作为教条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来批判。对于历史虚无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的歪曲和攻击,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予以驳斥,含糊不得。  相似文献   

12.
王玉周 《前线》2013,(9):41-43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蔓延泛滥之势。一些人肆意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否定人民革命斗争,质疑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诋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攻击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其目的是宣扬西方的发展道路和政治主张。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这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3.
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是歪曲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新中国的历史,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值得注意的是,有人把马克思主义指责为"历史虚无主义",进而以更加彻底的形式否定党和新中国的历史,这是一种改头换面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种,对此我们不能不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14.
《前线》2014,(11)
<正>2014年9月13日,"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动态、新表现及其实质"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宣部理论局委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来自中宣部理论局宣传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等单位的近2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针对近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动态,着重讨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新表现形式、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及危害。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新表现形式及特点  相似文献   

15.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特点及其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否定人民革命争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历史为重点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有着深刻的国际和国内的背景.所谓"告别革命"论,既是这种思潮的集中表现,又是它不加隐讳的真实目的.它起到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思想的恶劣作用,是从根本上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在学术创新的幌子下,从抽象人性论出发,以历史选择论代替历史决定论,以个体主义的研究方法代替整体主义的方法,利用新媒体的便利,通过歪曲、丑化、戏说等移花接木或是无中生有的手法制造新奇观点迎合人们目前不满情绪、窥秘个人隐私的心理,从而潜移默化地达到自己解构现实的目的,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国情史实教育,提高人们甄别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同时利用新媒体、运用互联网思维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渠道和新形式,进一步筑牢民众思想上的防线。  相似文献   

17.
朱佳木 《前线》2013,(8):32-34
如何看待中共党史,成为当前我们党与国内外敌对势力、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斗争的一个焦点。古人早就说过:“灭人之围,必先去其史。”大量事实告诉我们,对历史的解释权,历来是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争夺、较量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8.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颠覆性评价,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冲突、信仰缺失。究其原因,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内容迎合了大学生的求新心理,传播渠道符合大学生的信息获取习惯,历史认识的复杂性增添了大学生正确进行历史评价的难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欠佳是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重要因素。对此,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树立唯物史观指导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揭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错误实质,利用各种平台进行党史国史教育建立正面防线,增加社会实践环节培养爱国爱党的高尚情怀。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断发展,除了一如既往地"发掘"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的"真相","还原"其认定的"历史面貌"以外,面对主流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它的批判,更加强调其"学术研究"的性质,即根本不存在历史虚无主义,"一点一滴地揭开历史真相不过是学术研究"。主流意识形态"不应该将学术论证归结为意识形态",应"尊重学术研究的自由"。这一观点,涉及历史研究的价值取向、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特征和国家意识形态管理等多个问题,在现实中极具迷惑性,有必要对其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批判。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淡化虚化丑化,以"四个自信"讲清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割断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贯通历史与现实;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党史国史的本来面目,以"六个不能"作为评价党的历史人物的标准,不断深化党史国史研究。学习习近平关于反对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关论述,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初心和使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成为凝聚党心民心、引领社会思潮的理论武器,坚持"两个维护",加强监督机制,做好网上舆论工作,同历史虚无主义作坚决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