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四军皖南集结 项英一行经过三天两夜的不停奔波,终于来到了皖南屯溪,在六路饭店与陈毅会面。 2月11日,项英接军部电报,说叶挺军长9日从武汉动身赴赣,要他速回。当天下午,项英、陈毅一行乘火车离开屯溪回南昌。12日午后到达南昌,司令部参谋处长赖传珠、政治部组织部长李子芳等人在车站迎候。回到军部,项英顾不得休息吃饭,立即去布置一新的军长办公室会见叶挺。叶挺依然像过去一样,身着便装,整齐清洁,举止优雅潇洒,只是大而有神的眼睛微露倦意,高大结实的身体也有些消瘦。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副军长(实为政治委员)项英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矛盾,虽经党中央以及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多次调解,仍然没有完全解决。后来皖南事变悲剧的酿成,与新四军最高领导层的失和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3.
叶挺虽然就任新四军军长,但实权却掌握在副军长项英手中,因此对新四军的军事指挥并不如意. 实际上,新四军的干部、战士大多是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中幸存下来的红军骨干,因而和当时领导南方游击队的项英渊源甚深.叶挺虽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军事干部,北伐名将,曾参与和领导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但因后来长居香港,和十年内战中的红军没有什么直接联系,此次又是以非党人士担任的新四军军长,故而下面的干部、战士自然亲疏有别.  相似文献   

4.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9000余人,在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的率领下,从云岭驻地出发,开始奉命北移。1月6日,当部队行至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指战员英勇抗击,与敌人激战七昼夜,终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而失败。  相似文献   

5.
新四军组建后,军长叶挺和副军长项英之间逐渐出现了矛盾。叶、项是新四军主帅,主帅不和就会影响部队的稳定和发展。鉴于此,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前往调解叶、项矛盾,周恩来为此作出了一系列艰苦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胡居成 《党史文汇》2003,(11):35-38
叶挺出走由于项英误认为党对新四军的领导就是他项英对新四军的领导,党指挥枪,就是他项英指挥枪,因而对新四军的军事指挥、人事安排、具体事务等等都包揽起来,大权独揽,小权亦不愿分散,弄得叶挺“无事可做”,常以照相、养狗来打发时日,消除不快。尽管叶挺非常不痛快,但他已不像10年前那样意气用事了,他用理智约束自己,竭力把项英当作党的领导那样予以尊重,避免发生太多的矛盾。为了能够更多地参与对新四军的领导和军政建设,1938年6月上旬,他借去武汉要求增加军费之机,到中共中央长江局向周恩来、叶剑英汇报工作,倾诉自己虽是一军之长,却有职…  相似文献   

7.
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被迫指挥所部进行自卫,终因粮尽弹绝,除千余人分散突出重围外,其余部队损失殆尽。军部领导人中,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突围时牺牲,1月14日军长叶挺也在鹿角山被扣。此后,国民党军队即把重点转向搜捕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等人,妄图将新四军领导人一网打尽。本文依据安徽省  相似文献   

8.
论叶挺项英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四军历史上,作为军长的叶挺与副军长的项英,他们对于新四军的组建与发展,都各自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新四军的发展又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关于叶项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 1995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了王辅一所著《项  相似文献   

9.
项英在担任新四军主要领导人期间,在新四军的战略发展方向等问题上长期与党中央存有分歧和争论,并因此多次受到党中央的批评,但他仍长期担任着新四军的主要领导职务,这种情况的出现存在多方面原因。在国民党任命非共产党员的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的敏感情势下,为保证刚组建的新四军贯彻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选择曾作为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南方八省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由叶挺、项英分任军长、副军长。为抓紧抗击日军侵略,新四军未及休整补充,即边集结编组,边向江南及皖东敌后挺进开展游击战争。当时,新四军处在日、伪、国民党的多重包围之中,处境艰险,为及时获取各方情报,新四军成立了绝密的电讯密码破译机构"三山办公室",这支精干的红色"听风者"队伍,在皖南事变前为新四军纵横大江南北提供了重要情报保障。胡立教创建三山办公室新四军成立之初,虽有来自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1万多人,却连一部电台都没有。1937年9月28日,原在赣粤边坚持游击战争的项英到南昌与国民党方面谈判,为与在南京的中共代表团取得联系,竟只能通过地方电报局拍发明码电报。建立自己的无线电通讯网成为新四军组建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1.
施昌旺 《党史纵览》2017,(12):15-20
<正>四、皖南事变、新四军重建军部1941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由安徽泾县云岭一带出发北移。当部队行至茂林地区时,突然遭到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的袭击。新四军指战员不怕牺牲,浴血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阵地全部失守。除约2000人突出重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和被捕。军长叶挺下山谈判被国民党扣留,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被  相似文献   

12.
《党史文苑》2014,(2):34-34
1940年,蒋介石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限令新四军在一个月之内,全部开赴到黄河以北。1941年1月,皖南新四军9000余人在北移的过程中,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队的伏击,除2000余人突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和被俘,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遭叛徒杀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相似文献   

13.
陈扬桂 《党史纵览》2013,(11):24-28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挑起事端,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6日.当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人奉命北移至泾县茂林地区时,突遭8万余国民党军队围攻。我军被迫抗击,血战七昼夜,终因弹尽粮绝,大部分干部战士壮烈牺牲。军长叶挺冒死请命.被国民党扣押,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暗害。万分危急之际.一位负责军队政工的将领挺身而出,率余部继续北撤。激战中,他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之中。弥留之际,为不连累战友.他悄悄将手枪对准了自己的头颅,成为“皖南事变”中牺牲得最悲壮的我军高级将领。他.就是被毛泽东亲自推荐到新四军任政治部主任的袁国平。  相似文献   

14.
正1937年冬,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南方八省15个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组建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12月,新四军军部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成立,1938年1月移驻南昌。新四军全军辖4个支队,其中第二支队由闽西、闽粤边、闽赣、浙南4个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这支武装力量,是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保存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5.
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书记、副军长项英,在突围至皖南赤坑山后,惨遭杀害,凶手竟是自己的副官刘厚总.深知内情的人,对这个结果并不会感到意外……1 说起项英同刘厚总的相识,有一段历史来由.那是1938年初,中国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为了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根据国共谈判达成的协议,组编新四军.项英受中共中央委派,出任新四军政委,叶挺任军长.4月初的一天上午,项英刚刚开完一个会议,警卫员跑来向他报告:湖南有一支游击队已经由南昌到达云岭.请予以接见.项英一听,便同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等一起来到从湖南来的游击队集合地.  相似文献   

16.
1941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机关及所属部队9000余人奉命北移途经安徽南部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重兵包围袭击。新四军广大指战员在叶挺军长指挥下奋勇抵抗了一个星期,终因寡不敌众,且弹尽粮绝无援而遭到惨重损失,2000多人牺牲,4000多人被俘,突出重围者仅2000余人,项英遇害、叶挺下山谈判被扣。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千古  相似文献   

17.
接到顾祝同的两次命令后 话说项英见张云逸顺利过江,这才放了心,便于11月28日,去离军部50多里外的小河口检查工作,新四军的后方留守处设在这里。过去项英对这个部门过问不多,放手让叶挺去搞。现在叶挺辞职回香港,项英就要多过问一些了。  相似文献   

18.
柯云  丽阳 《党史纵横》2008,(10):52-53
1935年春,新四军军长陈毅和政委项英率部从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突围出来,几经辗转,终于到达赣粤边境,与先期到达的特委书记李乐天、副书记杨尚奎会合。在那风雨如磐的岁月里,陈毅历尽艰险,留下了许许多多广为传诵的动人轶事,“身藏绝密布口袋”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个。  相似文献   

19.
在与叶挺的关系等问题上, 受到周恩来的严肃批评 周恩来为了保证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制定的战略方针在新四军中真正得到贯彻执行,他在军部及其所属机关、部队中,进行了周密的调查研究。 2月24日,他在叶挺的陪同下,全天听取了项英、周子昆、袁国平等新四军领导人关于新四军一年来对日作战、军政建设的汇报,晚上参加了欢迎晚会。项英请叶挺致欢迎词,周恩来很高兴。  相似文献   

20.
按周恩来的意见办周恩来来皖南军部时和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陈毅等人商定的几个问题,项英经过王思之后,都同意了,有的已付诸实施。如第六团划归第一支队建制和江南第一、二支队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等问题,叶挺、项英都已分别报呈中共中央和第三战区审批。只有“向东作战”,由于形势急剧变化,项英又有些”五心不定”了。就在周恩来到皖南时,蒋介石很快就侦知了他的皖南之行的实际目的,派白崇橹、陈诚以解释汪精卫出走为名,到上饶与顾祝同密商对策。他们分析了整个新四军的现状后,白崇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