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远 《廉政瞭望》2008,(11):34-35
中国是一个梦。英国《泰晤士报》发表文章《中国梦已取代美国梦》称:“中国的经济可能会落后于美国,但它对于未来的乐观情绪、它的社会活力和它的爱国热情远超美国。”文章说,真正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中国人的心态:乐观、活力、爱国、进取和让下一代比自己过得更好的决心。”  相似文献   

2.
尽管在美国国内很少有人使用民族主义这个概念,或称之为一种爱国主义,但是它却事实存在。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自美国建国以来一直影响着它的对外政策。在美对华政策上,这种民族主义是造成“中国威胁论”和遏制中国战略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改革的起源,人们在大量研究中已有所涉及,因此,它是“旧话”了。但是,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人们有可能在新的角度和不同的思考层面上,观察这场伟大变革的发生;或者,当人们需要回答有关这场改革发动的疑问时,它又变成了“新题”。1987年,美国布鲁金斯研究院出版该院高级研究员哈里·哈丁的著作《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毛以后的改革》一书。在这本据称是美国“第一本全面考察中国改革的起源、围绕它所产生的争论、以及它的困难与成就”的著作中,哈丁对中国改革的起源提出了不同见解。哈丁说:“尽管中国在1976年毛泽东去世时…  相似文献   

4.
近几个月以来,美国高层接连访问中国。8月,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来华“战略对话”;10月,美财政部长斯诺、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为首的经济班子集体访华,随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到京;11月,美国总统布什到访。美国高层如此密集访华,既有现实需要,也集中体现了美国对华政策更趋理性、更趋现实的调整,美国对华“接触加遏制”的政策正由倾向“遏制”向更加倾向“接触与合作”转变。出现这种微调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方面:一、美国认识到中国的崛起不可阻挡经过很长一段时期的认识徘徊,从“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遏制中国论”,美国朝野…  相似文献   

5.
精益生产方式是一个新生事物,是美国人在总结丰田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即“Lean Production”。中国人把它翻译为“精益生产方式”,也叫“瘦型生产方式”。 它的主要特点是: 1.精益生产方式的精髓在于“瘦”,是一种集约的生产方式。美国人发现,尽管大量生产方式起源于美国,但比起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诸如日本,这种生产方式存在很多缺点、弊病,突出的表现就是“肥胖”。高大的厂房、宽敞的车间、成套的官僚机构……而日本则与此相反,工厂通道很窄,机构简单高效,工人紧张有  相似文献   

6.
“美国梦”的特色及其对“中国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梦”,它是引导国家前进的恒久动力和崇高追求.美国是典型的因梦想而强大,因梦想而高飞的国家;近代中国是一个噩梦不断的民族,但是强国之梦一直顽强地存续着,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圆梦的大门.“美国梦”对实现“中国梦”有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7.
王淑梅 《新视野》2005,(6):78-80
冷战后,美国先后发动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凭借绝对的军事优势,美国接二连三地动用军事力量,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国家利益。用武力征服世界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是美国进行军事战略变革的根本动因。欲征服世界,终须征服中国。随着实力的加强,美国的军事战略目标从“遮掩”到“凸现”——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的竞争对象和遏制对象。从“北约东扩”到“亚洲小北约西扩”,美国新军事战略全方位围堵中国的态势已经显现;从“军售”到支持台独,美国包围中国的最后一环已经完成。  相似文献   

8.
吴旭 《党员文摘》2009,(11):32-33
2009年春.中国国内一本畅销书《中国不高兴》,一下子又把“愤青”现象推到了国际流行议题的前台。其后,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在华盛顿,举办了一场关于中国“愤青”的专家研讨会.主题是“了解中国的‘愤青’:它对未来意味着什么?”能容纳200人左右的会场,坐得满满的,很多是来自各类媒体的记者。  相似文献   

9.
蓝天大角逐     
美国是世界上实施空中侦察最多的国家,名侦察的触角遍及全球的每一个角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尖锐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原因,中国大陆便成为美国的“潜在的最大敌人”,因此从那时起,它对中国的军事侦察就从未停止过。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之前,美国对中国大陆的军事侦察,主要是由从朝鲜半岛上起飞的美国人驾驶的侦察机来完成的。朝鲜半岛停战后,被打痛了的美国不愿再度卷入与中国直接军事对抗,但是“对中国的监视却反而更加不能放松”(美国空军将领语)。于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将侦察中国大陆军事情报这类的…  相似文献   

10.
1979年1月31日中午,邓小平在美国访问,在布莱尔大厦同11名有影响的美国新闻工作者共进午餐。午餐会上,他呼吁美国、中国、日本、西欧和世界其它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他说:“我们认为战争的危险来自苏联,对国际和平、安全和稳定的威胁来自苏联。我们大家可以做这么一件事:苏联在哪里搞,我们就阻止它,破坏它,挫败它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捣乱。”关于中越关系,邓小平说:“越南起的作用比古巴更坏。”“我们把越南叫做东方的古巴,对付这样的人,没有必要的教训,恐怕任何其他地方都不会收到效果”。  相似文献   

11.
评战后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于美国派遣军事顾问来华帮助国民党军打内战的情况鲜有研究,而这个问题又是研究全国解放战争首先遇到、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有鉴于此,本文试对战后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的组成及其演变,以及它的特点和作用,作一点探讨。一、美国军事顾问团的组成抗战胜利前夕,美国企图凭借它同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控制中国。它企图在政治上扶植由国民党执政的中国国民政府作为统一中国的中心;在军事上,造就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非党派性”的中国国民军,辅之以一支现代化空军。为此,它把提供军事援助和顾问…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0,(20):11-13
1972年美国向日本归还冲绳时将属于中国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一并交给了日本,美国的这个策略是非常“高明”的,美国要将中日两国关系纳入它的掌控之中。中日两国走得太近对美国不利,所以它要在中日之间留下一颗纷争的火种。这种做法是过去老殖民主义者惯用的手法。  相似文献   

13.
卫生部最近宣布,中国的医疗体系不能市场化,“美国模式”不适用于中国。但是,“美国模式”究竟是什么?中国为什么不能学?这个问题还很少有人探讨。  相似文献   

14.
卫生部最近宣布,中国的医疗体系不能市场化,“美国模式”不适用于中国。但是,“美国模式”究竟是什么?中国为什么不能学?这个问题还很少有人探讨。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与当代》2007,(12):51-51
徐启生在11月17日的《光明日报》上报道: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办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四海论道”世界巡讲活动15日晚在美国费城举行,中外百余企业家、学者就“中国制造”这一话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针对最近美国一些媒体对“中国制造”接连不断地发表失实报道,与会专家强调,美国自身的经济发展事实上也是与“中国制造”息息相关的。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美国在中国有5万多家企业,直接投资额超过540亿美元。而中国在美国只有1100余家公司,投资总额30亿美元。在过去的5年里,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发展最快的产品出口市场,每年以24%的速度增长,换言之,近几年来,“中国制造”为美国提供了400多万个就业机会。同时,86%的在中国的美国公司郝有赢利。显然“中国制造”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率的提高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演变与国共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共两党关系由于受当时特定的国际国内关系的影响与制约,不断调整变化。其中,尤其是美国作为战时中国的主要盟国,其对华政策的演变对中国国共两党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一 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是美国的“中立”到援华制日政策的过渡时期。 抗战爆发后的最初阶段,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微妙多变。其时,美国的远东政策处在一个转变时期,它一面对日姑息、妥协,参与策划“远东慕尼黑”阴谋,鼓动日本进攻苏联;一面又不愿把整个中国拱手让给日本。随着日美矛盾上升,美国逐渐由“中立”向援华抗战转变,援华制日因素逐渐成为美国政策的主导方面。1938年12月,美国首次给中国2500万美元的信用贷款;以后又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姿态,如提供经济援助、宣布中国适用于《租借法》、可以提供武器、派遣军官来华进行军事合作等。这些情况说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为了保护其在华利益,有了支持中国抗战的要求和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17.
美国《侨报》日前刊登新闻观察:一个美国家庭在抵制“中国造”近一年后终于发现,“没有中国造,生活一团糟”。看到这样的报道,笔者有抑止不住的兴奋,相信大多数中国人也会如此。可是,细读报道发现,使美国人“生活一团糟”的“中国造”不过是“桌子上的电视机、门边的网球鞋、圣诞树上的彩灯、地板上的洋娃娃”等等。这一下子又把我从兴奋的山顶推到了扫兴的山谷,自豪感也大打折扣。我们知道,生活不外乎衣食住行。那么,是不是没有中国造,美国人的衣食住行就一团糟了呢?事实肯定不是这样,美国人未必都穿中国造的服装,也不是缺少了中餐就“嘴里…  相似文献   

18.
自中美建交以来,美国每次大选都离不开中国这个话题,这成为四年一个轮回的“周期律”。回首前几次美国大选,人们会发现,每逢大选之年,中国政策讨论变“热”,对实行什么样的中国政策的争议被“放大”。中国政策成为了两党相互斗来斗去的“政治足球”。中国的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宗教问题等经常成为总统候选人挂在口头上的话题,对华政策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如此以往,人们一方面琢磨不透美国大选中“中国问题”如此热门的奥妙之所在,另一方面又担心今年大选将会继续扯上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19.
1945年10月以后,国民党违背《双十协定》,调遣80万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攻。由于国民党内战政策不得人心,立即发动全面内战还有困难,而美国从它的全球战略出发,也需要调处中国内部的军事冲突,于是美国总统杜鲁门于12月15日发表对华政策声明,表示赞成中国“召开全国主要政党代表会议,以谋早日解决目前的内争”。并派五星上将马歇尔来华“调处内战”。此文讲述的就是在此期间,马歇尔特使视察延安的历史情景。——编者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美国在人权问题上大作文章,对中国横加指责。近年来,美国更是以“人权”为幌子,肆意干涉中国内政。对美国的“人权攻势”,无论是毛泽东,还是邓小平,都没有沉默过,而是进行了有理、有利的反击。 (一) 美国有认为其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功德无量,希冀普天之下均以美国为楷模。在美国看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洪水猛兽,是如同撒旦一样的万恶之源。对于救民于水火的中国革命,一贯仇视。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便不惜血本,武装支持蒋介石镇压中国人民革命,力图保持南京政权这个“民主的象征”,决意防止“邪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