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樊清  郭健军 《世纪桥》2003,(4):51-52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这一点毋庸质疑,其丰功伟绩和远见卓识使他登上了人民心目中的圣坛,这不是一种偶然,但当我们理性地看待这位伟人时,就会发现他丰富的个性世界,与众不同又相似的个性。要做解读毛泽东个性这个题目,只能是掬大海的一朵浪花,但相信这种探究对我们了解毛泽东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关羽 关羽是毛泽东十分关注的三国人物之一.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他对关羽的评价有微妙的变化.毛泽东13岁开始读《三国演义》时,就对关羽的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他曾经效仿桃园三结义,与同学萧子升、蔡和森友善,称为"三个豪杰"."豪杰"一词,是毛泽东采用《三国演义》里的常用语,表示不仅有力量和勇气,而且智慧过人,品德高尚.1917年夏天,毛泽东徒步游学旅行,在前往安化县城途中,看到路边亭柱子上有一副赞颂关羽的楹联:刘为兄张为弟,兄弟们分君分臣,异姓结成亲骨肉;吴之仇魏之恨,仇恨中有忠有义,单刀匹马汉江山.他把这副对联抄录在自己的日记里.在青年毛泽东的心目中,关羽的形象无疑是高大的.随着革命经历的日益丰富,毛泽东对关羽的认识和评价也逐渐全面、深刻.  相似文献   

3.
“来,认认我们的老祖宗。” 中南海里的孩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父母的忙碌。每年总有些时日和父母的分离,更属司空见惯。 从到毛泽东身边至1962年的10余年间,毛泽东对田家英十分信任与重视,亲点他起草重要文件,出巡带着他,调查指派他、大事托付他。因此田家英没有多少时间,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有一次,毛泽东出于关心,对田家英说:“出差时带上你的爱人一起走吧。”田家英回答道:“我可带不动她。”毛泽东不明其意,问了身边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逝世后,逮捕“四人帮”,为刘少奇等平反昭雪,邓小平再次出山,这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变化,自然影响到对毛泽东的政治评价。当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错误认识:一种是抛出“两个凡是”的观点,坚持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坚持肯定“文化大革命”;另一种则是呼应国际上的所谓“非毛化”思潮,颠倒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企图全面否定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王树人 《党史博采》2013,(12):35-38
因为在各种介绍毛泽东生平的辞书和书籍中,对毛泽东一生中所担任的各种职务叙述得都不很全面,有的甚至还出现了差错,故现综合所搜集到的有关史料,把毛泽东一生中所担任的各种职务概述如下,供读者备忘。  相似文献   

6.
剑钧 《党史文苑》2001,(1):39-42
窑工出身的徐海东大将,一生战功显赫,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予他很高评价。毛泽东曾称赞他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红军的领袖"、"对中国革命有过大功的人"。周恩来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非常关心和爱护徐海东,徐海东也十分尊敬周恩来。他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并为后人颂扬。在陕北苏区,周恩来极力支持徐海东解决红二十五军所谓"反革命嫌疑犯"的问题。"西安事变"爆发后,周恩来命令徐海东:"红十五军团要迅速开到商州一带",援助东北军和西北军。临走时…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一生雄才大略、豪气干云,他的行事作风也令人惊叹。 不摸枪 毛泽东在回忆往事时曾说过:我一辈子从不摸枪。一个“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坚定信念者、具体实践时却从不摸枪,这足可察见伟人的智慧!毛泽东不摸枪,是因为他讨厌枪、鄙视枪,虽然“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他的至理名言,枪是他的朋友,但他就像子弹一样洞穿了枪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叶青松 《党史博览》2010,(12):44-48
毛泽东一生点评了许多历史人物,点评了许多战场对手,点评了许多手下爱将。能被毛泽东点评的人物,都是个性鲜明,形象丰满。或褒,或贬,毛泽东数笔下去,总是笔笔见真谛。笔者在一些档案中看到.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五军首任军长黄永胜也走进了毛泽东的点评之列。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是影响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体悟的政治家和诗人。他一生所创作的诗词虽然只有几十首,但运用典故却随处可见。本文试图通过对毛泽东诗词中最常用的三个典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个意象)的分析,来探究毛泽东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中的一些深层意味,这对于深入研究和把握这位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或许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王光祈是五四时期中国著名的社会革命活动家,后来又成为著名的音乐学家。五四时期,他和毛泽东在共同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有过一段使毛泽东终身难忘的交往。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在陈毅两次回川时都托他查询王光祈及其家人的下落。可见毛泽东对王光祈的熟悉和深情厚谊。那么,王光祈是何人?他有什么惊人的壮举使毛泽东几十年都铭记在心呢!他和毛泽东的友谊又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一、相识王光祈,字润、笔名若愚。1892年生于四川省温江县,父亲早亡,家道贫寒,读书到中学时,面对国家的危亡,就立志以复兴国家民族为己任。1911…  相似文献   

11.
陈晋 《新湘评论》2013,(23):24-28
常言道,书山有路。毛泽东一生登攀书山之路,别具风景。讲毛泽东的阅读史,就是对其风景的巡看。沿途细巡前,不妨在入门口微缩景观处稍作留步。预先体会一下,走进毛泽东的阅读世界,将看到什么。在中外大政治家中,像毛泽东那样在惊涛骇浪的征途中行走一生,又在广:无垠的书海里游弋一生的人物,并不多见:像他那样不仅酷爱读书,并且读有。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物,更属罕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有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的典故。中国革命史上更有毛泽东“三书艾青”、礼贤下士的佳话。这段故事发生在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夕———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年代,延河之滨、宝塔山下云集了大批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给文艺界带来了鲜活的血液。对此,毛泽东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随着众多的专家学者、文艺青年的到来,文艺界出现了生机盎然的新气象;忧的是,大批文化人到了根据地,不完全和根据地的人民群众结合,文艺界还存在着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关门提高、学用脱节、思想混乱等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文艺的方向。毛泽东认为,“…  相似文献   

13.
曾珺 《湘潮》2011,(11):4-6
毛泽东常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在熟读中国历史典籍的过程中,他留下了数量丰富、见识独到、视角新奇的历史人物点评手迹。然而,在毛泽东的点评中能得到"政治家"这个评价的人却只有三位:朱敬则、姚崇和张说。  相似文献   

14.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是很多人熟知的毛泽东改写的一首诗,1910年初秋的一天,在赴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前,他把这首诗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表达了自己有志求学的信念和决心。那一年,要去上小学的毛泽东已经17岁。  相似文献   

15.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是很多人熟知的毛泽东改写的一首诗,1910年初秋的一天,在赴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前,他把这首诗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表达了自己有志求学的信念和决心。那一年,要去上小学的毛泽东已经17岁。  相似文献   

16.
贺怡之死     
贺怡,毛泽覃的妻子,贺子珍的妹妹。1927年同哥哥贺敏学、姐姐贺同时当选为永新县临时县委委员,后一直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一度与党联系。西安事变时,她重新与组织接上关系,后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她自杀以示共产党员的气节,但她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在延安,毛泽东为她术单上签了字,手术后,她的胃只剩下三分之一,人也瘦得只有80多斤,仍然不倦地工作着。东北全境解放前夕,贺子珍带着毛岸青和李敏从苏联回国,住在哈尔1949年5月,毛泽东派人到哈尔滨把毛岸青和李敏接到自己身边,但没让珍同往。这一年,毛泽东见到了贺怡…  相似文献   

17.
马宏骄 《党史纵览》2002,(11):40-41
毛泽覃,1905年生,湖南湘潭人,毛泽东的亲弟弟.他早年在长沙学习时,即开始从事青年运动.1925年秋,他随毛泽东到广州,从事革命活动,是我党早期有名的武装斗争专家.南昌起义后,奉朱德令,赴井冈山与毛泽东联络,成为井冈山会师的有功之臣.在开辟赣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他善识真伪,果断处决了混入革命队伍的反动分子罗焕南,为革命除掉一害.此后,因为坚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受到王明"左"倾冒险主义中央的错误批判,但他始终坚持真理,表现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笔者现从毛泽覃短暂而不平凡的革命生涯中,精选几个片断,以示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与胡适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与胡适就有交往。其后的数十年中,他们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产生了一系列的联系、分歧和斗争。由于两人身份特殊,他们的交往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一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又是在中国风云变幻的政治生活中引起诸多争议的人物之一。他曾先后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17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当时,各种思想风云激荡,胡适积极参加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学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在思想文化界…  相似文献   

19.
李琦 《党的文献》2011,(1):120-122
毛泽东爱读史,而且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读《二十四史》、古诗词等文史古籍的批注、评论。这些读史批语,一个个都使人印象深刻。注重品评历史人物,是毛泽东读史的一个鲜明特点。毫无疑义,作为大政治家的毛泽东决不是为读史而读史,而是以史为鉴,吸取和运用历史中的经验、教训、智慧和各种启示,来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服务,也就是毛泽东常说的古为今用。这也是毛泽东一生酷爱读史的志趣和目的所在。而他的读史品人,就具体生动地体现了这种志趣和目的。1969年6月3日,毛泽东在武昌读《南史.陈庆之传》时,写下一条令人浮想联翩的批语:“再读此传,为之神往。”陈庆之是一员名将,但其事迹在历史上并不算十分突出,毛泽东之“  相似文献   

20.
许世友蒙冤大骂毛泽东,有人提出枪毙他。面对这位冒死顶撞的红军虎将,毛泽东动情地说:他有错,我也有错…… 1936年底,中共中央在延安开展了对张国焘长征途中阴谋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批判运动。由于这场运动采用了极"左"的做法,激起了原红四方面军官兵的强烈不满。血气方刚的许世友第一个站了出来,并串连了一批在红大学习的原红四方面军的高中级指挥员,秘密商定于1937年4月4日午夜后从北门城墙脚下的水沟爬出去,重返大巴山打游击。事情泄露后,中央大为震惊。中央保卫局局长周兴亲率中央警卫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红大,将许世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